抓住特征,巧用修辞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惱,看,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对春雨的描写。作者先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将春天的雨比作具象的事物:牛毛、花针和细丝。将春雨和“牛毛”相联系,读者自然就能联想到春雨细且密的特点;而“花针”从视觉角度给人一种细且亮的感觉;最后的“细丝”则从触觉的角度为读者呈现出春雨细且柔的特点。这三个比喻运用得极为巧妙,它们既准确地抓住了春雨的典型特征,又从不同层面互为补充。而它们所构成的排比句形式,通过印象的叠加,进一步强化了表达效果。本段最后一句中的“静默”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整体的角度渲染出春雨中安静又平和的气氛。
  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类:比喻、拟人、夸张、通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所谓修辞,就是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巧妙而合理地运用语言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因此,修辞必须准确地把握被修饰事物的典型特征,使文章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从而富有感染力。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丰富事物的内涵、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一修辞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


  在大多数描写中,平铺直叙的描写对于读者来说,往往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可我们知道,即使是写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事物呈现的特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准确体现事物的典型特征,将画面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修辞手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是先来看看《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这段景物描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里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就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首先把草丛中的花朵比作眼睛和星星,因为它们都具有微小而明亮的特征。春天刚刚到来时,花团锦簇的画面尚未出现,地面上只有一朵朵娇小而明艳的花在清晨的微风中,沾着点点露珠,一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一边摇晃着那弱小的身姿。好一副动人的情态!于是作者在后面紧接着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动感,成功再现了初春野花独特的玲珑美。
  运用修辞手法,除了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美、画面美,还能带来层次美。不信,我们再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中一段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品味修辞手法带来的层次美。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儿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下,谁都没法儿遮遮掩掩。”
  作者茨威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是“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极力表现其目光的敏锐、犀利、富有洞察力,任何人在他的注视下都难以逃避,甚至丧失了遮掩的能力。强烈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压迫感,非常恰当地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使读者感觉在和托尔斯泰面对面交谈一般。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都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在这段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闪光的珠宝”。这就在之前犀利特征的基础之上,高度肯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及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者刻画出一位不但可以细致地观察、研究人生百态的文豪,更强调了他还具备能用艺术巨笔将其准确显现出来、揭示时代本质和要求的高超能力。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巨匠!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从这段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中,读者进一步感受到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位写作能力极强的作家,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批判精神的有识之士。通过把他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我们能感受到托尔斯泰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极为不满的,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来刺中要害。
  同样是对托尔斯泰目光的描写,本段作者则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大文豪的整体形象,由外貌到性格、由性格到才华,以至于最后提到他的精神品质及对世界的影响。因此,修辞手法的运用应当做到有层次地体现事物的特征。

二修辞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


  修辞不仅能体现事物的特征,还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可以说,只有将事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出来,才能使事物更具备打动人心的魅力,从而拉近其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在《咏雪》(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同样都是描写雪,同样都体现了雪的颜色与形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虽然谢太傅只是以“大笑乐”作结,但显而易见的是,谢道韫的比喻确实更胜一筹。   这是因为谢道韫运用的比喻,有意识地忽略了屋外白雪骤然而至的真实状态,并对这场雪做了美感上的艺术升华,将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客观真实的束缚,运用想象力将白雪比作飘飞的柳絮。我们知道,在古诗中柳絮纷飞属于暮春景象,因此以柳絮喻雪,既描摹出了雪花凌空飘逸的唯美形态,又让读者感觉到了暮春的温暖,让人在一刹那忘却了冬日的寒冷之苦,并与屋内一家人温馨的“讲论文义”的画面融为一体。她巧妙地用柳絮拉开了自身与骤雪客观形态之间的距离,但与此同时也缩短了柳絮与读者内心情感之间的距离。
  这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所写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想象,将柔和的月光比作澄澈空明的流水,虽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有效地拉近了月色与心灵的距离。在这个冰清玉洁的世界里,作者的这颗拳拳之心也被洗涤得格外坦荡磊落。
  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丰富事物的内涵,作者巧妙运用象征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所写到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里,莲不仅仅是莲本身,它的身上承载更多的是其象征含义,例如: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通达正直、独立高洁等。作者通过赋予莲以君子之德行,丰富了莲的内涵。
  相似的用法还出现在《驿路梨花》(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之中。文章中多次出现“梨花”二字,起初“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开在山间小路边的洁白花朵;接着“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此时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到了这里,“梨花”又变成了小姑娘的名字;进一步“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时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交相辉映,虚实相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相融合的意境;最后“我望向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情感终于在此处达到了最后的升华,充满朝气的小姑娘们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在此过程中,梨花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它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边疆淳朴民风的体现。

三修辞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成功的修辞可以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能够体现事物精神品质的词语进行修饰,从而增强其感染力,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
  我们来看一看《一棵小桃树》(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对小桃树的描写。“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显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了,黑枯了。”这里的“俯”和“挣扎”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小桃树在逆境中坚强不屈的人格特点;而“像一只天鹅”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中的小桃树比作一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展翅的天鹅。这些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桃树顽强的抗争精神,以及作者对它凋零惨状的深深痛心。
  还有一些修辞的用法,表面上看似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所矛盾,但其实隐含了作者真实的阶段性情绪,并为作者后续内心情感的变化做了铺垫。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接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是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文字选自杨绛先生的《老王》(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作者见到快要死亡,但仍然亲自前来送鸡蛋和香油的老王。“镶嵌”这个词语,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看到老王此时的身体状态非常糟糕,可以说是软弱无力、身体僵硬、毫无生气,这也自然为他不久之后的去世做了铺垫。紧接着,作者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王比作从棺材里倒出来的、绷着干皮的“骷髅”。虽然写得很可怕,但立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具体的画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自然地加深了文字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同情老王悲惨的遭遇,同时也被他的善良和朴实所打动。
  众所周知,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发扬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为何作者将具有宝贵品质的老王写得如此可怕呢?
  这是因为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立体结构的。作者一开始对老王的介绍是很无情的,她说“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这个人似乎在外貌和品行上都有缺陷,但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作者不但没有嫌弃他,还帮助他、同情他,甚至怜悯他。后来随着作者对老王的深入了解,她发现老王才是那个最老实的人,无论是送冰还是送默存去医院的事情,都让作者发自内心地对他产生了敬意。后来,由于客观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杨绛先生一家反而变成了弱者。在此期间,非亲非故的老王依然真心地帮助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回报。当作者真正明白这些的时候,不禁发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样的叹息。
  作者从未直抒感情,但是她的心路历程都潜藏在字里行间,而文章的主题也是在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对老王看似可怕的描写,其实是作者对老王当时心理感受的真实再现,也为后来情感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总之,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体现事物的特征、丰富事物的内涵,还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相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修辞手法的魅力。如能根据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写作中适当增加修辞手法,那么你笔下的事物就会更有画面感、层次感和厚重感,就更能拉近与读者心灵的距离,触动彼此之间的共鸣。
其他文献
王可萌同学善于观察,从生活的点滴经历中取材,立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生动的画面,从新颖的角度评价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她通过文字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她的每篇散文都别出心裁,她的每篇议论都引人深思,她的文章宛若一泓清泉滋润了平淡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乐趣。  ———王思岑  她热爱阅读,擅长写作,她那双明亮的眼睛能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因此她的文章内容真实细腻又动人。她善
题目  请以“我的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原文  心中有梦奇迹终将发生  江苏省东台市台南中学八年级郑逸  我先给大家念一句话,这句话是:“我们自己的确就是大蒜,带着极强的免疫力,在这个世界的今天和将来无休止地闯荡。”  这句话出自《五头蒜》这本书,五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他们是否能在生活的暴雨中变得更加坚强?五头已经死去的大蒜,是否能重新活过来呢?读完此
中国话剧的先驱者、戏剧泰斗黄佐临,19岁时赴英留学,攻读商科。平日不喜欢说话,看起来木讷、沉稳的他周末在同学聚会上自编自导的《东西》《喝中国茶》这两出戏,很受同学们喜欢。在同学的建议下,黄佐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创作的剧本寄给了戏剧大师萧伯纳。本以为剧本会石沉大海,没想到,他很快就收到了萧伯纳热情的回信。在信中,萧伯纳不仅对黄佐临的作品表达了赞赏之情,还在信中教导他:“如果你想有成就,千万不要做
题目  “,牵动我的情思”  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说真话,抒真情。  3.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题解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空白处补充的文字要紧扣关键词“情思”。悠悠情思,可抒思念之情,也可表达哲理之思。选择有寓意的物可能最有利于成文,如“诗词”“照片”“小巷
渡口,码头,她望着船上清瘦的人儿,望着少年的背影———“再等几年,等先生留学归来,就成亲。”周夫人是这样说的,她也真的等了。  先生来信了。信上说,让她把小脚放了,去学堂读书吧。她慌了:先生,我是女儿家呀,是朱家女儿,是大家闺秀,放了小脚的,是乡野村妇;去学堂学习的,是男儿呀,女子无才便是德。先生,恕难从命呀。她没有改变亦没有回信。  先生留学归来,他们要成婚了。她是欢喜的。  她在红绣鞋里塞了棉
“啊”的一声低吼,好像一只被囚禁了十年的猛兽冲破牢笼、获得自由后的狂喜。彼得走出监狱,重新回到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怀抱。此时的彼得,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蓬头垢面、满脸胡楂的他就像个乞丐。重获自由后,他又去了十年前闯荡过的繁华都市,依然记得那些年享受过的荣耀时光,还有情窦初开时追求爱情的羞涩。十年的监狱生活让他更成熟稳重了。虽然没有忘记以前学过的东西,但他不想再荒废人生,这些年一直等待的自由从现在才
年前,我妈从花鸟市场买回来一盆文竹,放在窗台上。文竹,虽说名字里带个“竹”字,模样有点儿似竹非竹,却有竹之清幽;似松又非松,却有松之秀拔,它让我想起老宅的一院竹林。  年幼时,我家的老宅北面,三堵高墙围起了一片空地,伯父瞧着总觉得少点什么。于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和我堂哥两人,一前一后,抬着一捆翠竹进了院。起初,我看这几株嫩竹一副脆生生的孱弱模样,似乎一阵大风或一场暴雨就能让它们“夭折”。为了给
老家的方言,并不太好听。  虽然这是一座长江南岸的小城,但当地人的口音没有吴侬软语的温柔。初听,平时语速很快,像机关枪一样,若提高了嗓门儿,便跟吵架似的,泼辣得很。仔细听才发觉,这并不是争吵,只是热情的问候罢了。  以前,我经常回老家,近几年,一年就回去一两次,有时一整年都回不去。因此,每次回去,家人总是格外热情。推开那扇熟悉的门,便迎来许多亲切的声音,问长问短。厨房里早已炖着一大锅汤,正咕噜噜地
神态描写指的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一个简单的神态描写往往就能让人物生动起来,对表现人物个性作用极大。 1.通过神态描写的对比可以展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与心态。  《皇帝的新裝》(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对老大臣、第二位官员、皇帝的神态描写就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态。  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老大臣的眼睛是“越睁越大”,表现出他内心的惊愕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语文老师,你能说说读古诗词有什么用吗?  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其实头脑中有一段潜台词,那就是:我是现代的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学习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呢?学一点儿现代的东西不好吗?这个问题仿佛是“我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学外语一样”。  一方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有很多证据证明学习古诗词有用;另外一方面又不好回答,因为这些所谓有用的证据如果停留在“无用之大用”上,就不容易说服这些抱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