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说明中国烹调技艺之精湛,品种之繁多,风味之独特,质地之优良,料理之精细。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国,中国菜普遍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誉和青睐。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步之深也”,“中国有四千多年的文明,我们的饭食文化是比欧美进步得多。”这里所说的“饭食文化”即今天所谓的“饮食文化”。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型、器。我们常说的饮食文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因为,人首先是一个存在,属于高级动物、感情动物,在吃上,和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吃,但人对吃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他动物用爪和牙齿去抓取、撕裂食物填饱肚子即可,而人则要把食物在弄熟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色、香、味、型、器,加上食用场所的设备设施和环境的装饰、美化,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相互渗透,以及交织某种精神、情感和文化的需要。
色、香、味、型、器,是先民在长期操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也是历代名厨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升华。这五个方面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五个方面,味是核心,色、香、型、器是为味服务的。因为菜毕竟是供人吃的。色泽亮丽、形状美观、盛器精细,可诱发人的食欲,调动味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既满足食者的实用需要,也满足食者的审美需要,还要符合食者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情趣追求。
当前,中国餐师考评、技术比武、比赛、技术演示、感官鉴定菜肴都以色、香、味、型、器为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色):指菜肴主料与辅料色泽的配合,必须质地适宜,应合时令,鲜美明快,悦目协调;料与汁色泽的配合,要求汁(含芡汁)浓淡、薄厚、软硬适宜,颜色服从于主料;汤菜,要求汤色明净,清澈见底,奶汤菜汤白如玉。整个菜肴的色泽要给人赏心悦目、温馨和谐、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装饰点缀料(物)的色泽、形状应服从于整体菜肴,并对主料起着烘托陪衬作用,达到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
(香):指菜肴经合理烹调后所散发(气化)的合乎菜点和诱人喜爱的气味,如糖醋味、鱼香味、荔枝味、果香、肉香、酱香及其他香味。生料本无香味或稍带香气,经恰当的火候和调味品的调理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特别是水解作用和酯化作用后,产生各种芳香物质,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味):指入口尝到的滋味。包括酸、辣、苦、咸、甜、鲜、怪各种单一味和复合味,以及菜肴的地方风味和帮味;烹制后原料脆、嫩、酥、烂、绵、筋、柔的程度。冷荤菜(也叫凉菜、卤菜、酱菜、凉盘菜)嘴嚼后的“回味”以及辅助味(指花椒盐、糖蒜、辣酱、香油小碟、葱、姜末小碟等)。就是说不同菜肴要有不同的口味标准和要求,同一菜肴应有主味和次味之分,应是“一菜一味”,切不可百菜一味。
此外,除去异味,合乎杀菌消毒的卫生要求,最大限度保持菜肴的营养成分也不能忽视。
(形):指菜肴主、辅料切配后的形状。丁、片、丝、条、块是否大小一致,薄厚均匀,长短相当;成熟后形态的配合是否协调,装盘时的堆放、排列、摆制是否合乎要求,“工艺菜”成熟后的形状是否逼真,以及有些菜肴制作过程中的包扎、整形是否达到要求。
(器):指盛装菜肴的器具(皿)。餐具的形状、大小与菜肴的多少及形态要密切配合。餐具的质量、色彩与菜肴的质地、色泽要相辅相成。整桌酒席多种餐具同时出现时,形状、大小、质量、色彩要配置得相映成趣。器具使用得当可以从感观上提高人们的食欲,增强人们对菜肴的美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菜肴达到色、香、味、型、器的完美境地绝非易事,而这却是广大消费者所追求的。这就要求从厨者发扬前辈“站碎方砖,靠倒明柱”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苦练基本功,掌握娴熟的烹调技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为消费者奉献精美的食品,使其达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目的。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型、器。我们常说的饮食文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因为,人首先是一个存在,属于高级动物、感情动物,在吃上,和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吃,但人对吃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他动物用爪和牙齿去抓取、撕裂食物填饱肚子即可,而人则要把食物在弄熟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色、香、味、型、器,加上食用场所的设备设施和环境的装饰、美化,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相互渗透,以及交织某种精神、情感和文化的需要。
色、香、味、型、器,是先民在长期操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也是历代名厨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升华。这五个方面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五个方面,味是核心,色、香、型、器是为味服务的。因为菜毕竟是供人吃的。色泽亮丽、形状美观、盛器精细,可诱发人的食欲,调动味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既满足食者的实用需要,也满足食者的审美需要,还要符合食者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情趣追求。
当前,中国餐师考评、技术比武、比赛、技术演示、感官鉴定菜肴都以色、香、味、型、器为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色):指菜肴主料与辅料色泽的配合,必须质地适宜,应合时令,鲜美明快,悦目协调;料与汁色泽的配合,要求汁(含芡汁)浓淡、薄厚、软硬适宜,颜色服从于主料;汤菜,要求汤色明净,清澈见底,奶汤菜汤白如玉。整个菜肴的色泽要给人赏心悦目、温馨和谐、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装饰点缀料(物)的色泽、形状应服从于整体菜肴,并对主料起着烘托陪衬作用,达到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
(香):指菜肴经合理烹调后所散发(气化)的合乎菜点和诱人喜爱的气味,如糖醋味、鱼香味、荔枝味、果香、肉香、酱香及其他香味。生料本无香味或稍带香气,经恰当的火候和调味品的调理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特别是水解作用和酯化作用后,产生各种芳香物质,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味):指入口尝到的滋味。包括酸、辣、苦、咸、甜、鲜、怪各种单一味和复合味,以及菜肴的地方风味和帮味;烹制后原料脆、嫩、酥、烂、绵、筋、柔的程度。冷荤菜(也叫凉菜、卤菜、酱菜、凉盘菜)嘴嚼后的“回味”以及辅助味(指花椒盐、糖蒜、辣酱、香油小碟、葱、姜末小碟等)。就是说不同菜肴要有不同的口味标准和要求,同一菜肴应有主味和次味之分,应是“一菜一味”,切不可百菜一味。
此外,除去异味,合乎杀菌消毒的卫生要求,最大限度保持菜肴的营养成分也不能忽视。
(形):指菜肴主、辅料切配后的形状。丁、片、丝、条、块是否大小一致,薄厚均匀,长短相当;成熟后形态的配合是否协调,装盘时的堆放、排列、摆制是否合乎要求,“工艺菜”成熟后的形状是否逼真,以及有些菜肴制作过程中的包扎、整形是否达到要求。
(器):指盛装菜肴的器具(皿)。餐具的形状、大小与菜肴的多少及形态要密切配合。餐具的质量、色彩与菜肴的质地、色泽要相辅相成。整桌酒席多种餐具同时出现时,形状、大小、质量、色彩要配置得相映成趣。器具使用得当可以从感观上提高人们的食欲,增强人们对菜肴的美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菜肴达到色、香、味、型、器的完美境地绝非易事,而这却是广大消费者所追求的。这就要求从厨者发扬前辈“站碎方砖,靠倒明柱”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苦练基本功,掌握娴熟的烹调技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为消费者奉献精美的食品,使其达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