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索; 反思; 尊重;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44-001
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所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已迫在眉睫。初中生物学科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其比较明显的倡导和引领就是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互动,这是在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互动。其实也就是在提醒教师尽量做到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教学。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一节的时候,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然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想必学生兴趣会高涨,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做到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情感往往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遵照这一理论,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和效果。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可以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
人们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或者分值多少来划分的。初中的生物学科,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被各方面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愿学生物、学好生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琳主编.《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探讨》读本
[2]《走进新课程》丛书,专升本教材
关键词:探索; 反思; 尊重;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44-001
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所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已迫在眉睫。初中生物学科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其比较明显的倡导和引领就是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互动,这是在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互动。其实也就是在提醒教师尽量做到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独角戏”教学。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一节的时候,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然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想必学生兴趣会高涨,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做到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情感往往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遵照这一理论,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和效果。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可以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
人们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或者分值多少来划分的。初中的生物学科,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被各方面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愿学生物、学好生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琳主编.《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探讨》读本
[2]《走进新课程》丛书,专升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