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5-02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传统的“灌输”到“自主感悟”的变革,意味着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离受学习只有当学生视学习为享受的时候,这种“内部的活动”才会最为激烈,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放飞心灵,享受争议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引发学生争议便是很有效的做法,它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标新立异,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案例一)
苏教版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展开辩论。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呢?
生1: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
生2:我认为爱因斯坦不是最伟大的。
师:嗯,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呢?大家先想一想,等会儿,我们分成两大组来辩论。
生1(正方):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生2(反方):我认为他不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连最基本的穿着打扮、整理家务都做不好,怎么能说是最伟大的呢?
生3(正方):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好,爱因斯坦一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忘记了这些日常小事,这不更衬托出他的伟大吗?
生4(反方):你说得对,我们都应珍惜时间,但珍惜时间就可以连最基本的生活小节都不注意了吗?那你会穿得像爱因斯坦一样来上课吗?(鼓掌)
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在辩论中达到了高潮,爱因斯坦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论证中愈辩愈明,文章的中心在辩论中“水落石出”。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有争论才有独见,有发现才能创新。”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动态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二、联系生活,享受体验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积极生活,并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案例二)
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一谈。
(学生思考片刻)
生:上课的时候,我一心想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一语惊人”,可是总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太简单,我又不想回答,所以大好的锻炼机会一次次在眼前溜走……(很惭愧地)
师:有时教训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有了这一次的后悔,就不会有下一次的懊恼。同学们刚才谈了自己的切身经历,能不能谈一谈你听说过的其他人的事呢?
生:我的妈妈去年从单位下岗,下岗后一直想找份好的工作,热心的人给她介绍工作,可她不是嫌这个工作太辛苦,就是嫌那个工作工资少,总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可到现在还没找着。
师:同学们从反面谈了身边的例子,还能谈一谈正面的例子吗?
生:我的舅舅原先在一家服装厂上班,他平时很吃苦,几年后,他有了一些积蓄,就和别人合伙开起了服装厂,当起了老板,生意特别红火。
师:看来做每件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只有脚踏实地,把握机遇,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满足愿望,享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涵盖着社会生活的一切。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增长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前,布置学生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摘录下来,上课时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谁能把文中的人物性格向大家介绍一下?”此时,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兴趣极高,争先恐后地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忠心耿耿,心思细密,张飞性情耿直,快言快语,刘备任人唯贤,求才若渴。通过同学的介绍,这些人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之后,带领大家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刻了解刘备尊重人才,三顾茅庐的诚心。这种课外阅读的扩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续。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传统的“灌输”到“自主感悟”的变革,意味着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离受学习只有当学生视学习为享受的时候,这种“内部的活动”才会最为激烈,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放飞心灵,享受争议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引发学生争议便是很有效的做法,它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标新立异,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案例一)
苏教版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展开辩论。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呢?
生1: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
生2:我认为爱因斯坦不是最伟大的。
师:嗯,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呢?大家先想一想,等会儿,我们分成两大组来辩论。
生1(正方):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生2(反方):我认为他不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连最基本的穿着打扮、整理家务都做不好,怎么能说是最伟大的呢?
生3(正方):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好,爱因斯坦一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忘记了这些日常小事,这不更衬托出他的伟大吗?
生4(反方):你说得对,我们都应珍惜时间,但珍惜时间就可以连最基本的生活小节都不注意了吗?那你会穿得像爱因斯坦一样来上课吗?(鼓掌)
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在辩论中达到了高潮,爱因斯坦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论证中愈辩愈明,文章的中心在辩论中“水落石出”。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有争论才有独见,有发现才能创新。”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动态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二、联系生活,享受体验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积极生活,并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案例二)
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一谈。
(学生思考片刻)
生:上课的时候,我一心想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一语惊人”,可是总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太简单,我又不想回答,所以大好的锻炼机会一次次在眼前溜走……(很惭愧地)
师:有时教训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有了这一次的后悔,就不会有下一次的懊恼。同学们刚才谈了自己的切身经历,能不能谈一谈你听说过的其他人的事呢?
生:我的妈妈去年从单位下岗,下岗后一直想找份好的工作,热心的人给她介绍工作,可她不是嫌这个工作太辛苦,就是嫌那个工作工资少,总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可到现在还没找着。
师:同学们从反面谈了身边的例子,还能谈一谈正面的例子吗?
生:我的舅舅原先在一家服装厂上班,他平时很吃苦,几年后,他有了一些积蓄,就和别人合伙开起了服装厂,当起了老板,生意特别红火。
师:看来做每件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只有脚踏实地,把握机遇,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满足愿望,享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涵盖着社会生活的一切。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增长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前,布置学生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摘录下来,上课时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谁能把文中的人物性格向大家介绍一下?”此时,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兴趣极高,争先恐后地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忠心耿耿,心思细密,张飞性情耿直,快言快语,刘备任人唯贤,求才若渴。通过同学的介绍,这些人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之后,带领大家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刻了解刘备尊重人才,三顾茅庐的诚心。这种课外阅读的扩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