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虽然老师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辩论等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老师依然认为作文难教,学生也还是认为作文难写,这似乎是普遍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话题的束缚、材料的积累、生活的经验等等。那当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并在作文中绽放自我的个性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自然回归是很好的办法。
一、作文教学应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目标和课程都要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知道传统的的作文教学模式是: “师→生”单向的指导、讲解、批改。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是在被动写作,作文成为了学生的一项任务,一次必须完成的作业而已。而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因此我们应打破这一传统模式,而应变成为:“师←→生”双向的交流,或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让有“君临天下、高高在上”的老师指导作文教学变成是师生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把作文教学的主体发言权交回给学生。例如:我们可以在每次的晚读时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安排不同的演讲题目,然后等演讲完可以全班同学针对此文去点评,也可以对这个学生做当面批改,这样写作有了时效性,批改有了针对性,学生也愿意去写作文了。
二、作文教学应回归到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师生双向的交流,或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是由课堂这一最基本的教学过程去完成的。而写作更是如此,一般传统的作文教学时多放在作文课上去教学。实际上我们应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让每天的教学都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写法提多了学生也就多有机会了解了。如在讲解《静女》(粤教版必修1)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现在学生对影视文学、韩流文学了解较多,想象较丰富;那么此时我们可以充分让学生去想象男子在等静女时的心理活动等,同时有意地去讲解一下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应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涌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课标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我生活的世界(天津卷),我眼中祖国的发展(陕西卷)等。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的作文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而且从这些题目来看学生也可以找到充足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真正感觉写作的困难了。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将作文教学分为:1.人物篇(主要是写人记事);2.情感篇(生活情感体验);3.生活篇(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责任等);4.自然景物篇(写景)等。老师有意让学生进行各种生活体验,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体验人际间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了足够多的生活经历,才能够很好地找到例子,能够很好地完成作文的写作。
四、作文教学应回归到课本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在批判传统教学时认为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只是强调学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回到原点。而粤教版教材中将将教学分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与生活等。这不正是我们感知与认识这个社会的过程吗?而原点不正是教材本身吗?可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教本和读本的作用,盘活现有资源存量,在作文教学中力求少走弯路,不进误区。
又如很多学生说不知如何写好散文的开头,而粤教版在必修一、二这二本读本总共选取了二个单元十二篇散文,在选修中有一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读本,共选取了十五篇散文。
以学生自我为作文教学、生活体验与认知为原点,是对作文本质的核心理解,体验需要慧眼和慧根,认知需要情感和思想。教师回到作文教学的原点,就是要撇开作文教学中的“假大空伪劣”,还原到写作者“真实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平时教学的点滴”上来,经过不断的训练提高,最终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有真知灼见的佳作来!
一、作文教学应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目标和课程都要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知道传统的的作文教学模式是: “师→生”单向的指导、讲解、批改。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是在被动写作,作文成为了学生的一项任务,一次必须完成的作业而已。而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因此我们应打破这一传统模式,而应变成为:“师←→生”双向的交流,或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让有“君临天下、高高在上”的老师指导作文教学变成是师生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把作文教学的主体发言权交回给学生。例如:我们可以在每次的晚读时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安排不同的演讲题目,然后等演讲完可以全班同学针对此文去点评,也可以对这个学生做当面批改,这样写作有了时效性,批改有了针对性,学生也愿意去写作文了。
二、作文教学应回归到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师生双向的交流,或者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是由课堂这一最基本的教学过程去完成的。而写作更是如此,一般传统的作文教学时多放在作文课上去教学。实际上我们应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让每天的教学都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写法提多了学生也就多有机会了解了。如在讲解《静女》(粤教版必修1)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现在学生对影视文学、韩流文学了解较多,想象较丰富;那么此时我们可以充分让学生去想象男子在等静女时的心理活动等,同时有意地去讲解一下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应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涌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课标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我生活的世界(天津卷),我眼中祖国的发展(陕西卷)等。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的作文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而且从这些题目来看学生也可以找到充足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真正感觉写作的困难了。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将作文教学分为:1.人物篇(主要是写人记事);2.情感篇(生活情感体验);3.生活篇(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责任等);4.自然景物篇(写景)等。老师有意让学生进行各种生活体验,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体验人际间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了足够多的生活经历,才能够很好地找到例子,能够很好地完成作文的写作。
四、作文教学应回归到课本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在批判传统教学时认为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只是强调学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回到原点。而粤教版教材中将将教学分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与生活等。这不正是我们感知与认识这个社会的过程吗?而原点不正是教材本身吗?可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教本和读本的作用,盘活现有资源存量,在作文教学中力求少走弯路,不进误区。
又如很多学生说不知如何写好散文的开头,而粤教版在必修一、二这二本读本总共选取了二个单元十二篇散文,在选修中有一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读本,共选取了十五篇散文。
以学生自我为作文教学、生活体验与认知为原点,是对作文本质的核心理解,体验需要慧眼和慧根,认知需要情感和思想。教师回到作文教学的原点,就是要撇开作文教学中的“假大空伪劣”,还原到写作者“真实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平时教学的点滴”上来,经过不断的训练提高,最终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有真知灼见的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