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展开对比和分析,提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10-29岁的网民占60.4%,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位居第一。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
  一、调查对象
  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如性别、年级、学科性质等逐一分类,旨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群体共性和差异。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13份,有效489份。
  二、调查概况
  调查发现,84.2%的同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而通过书刊杂志获取信息的同学仅有11.6%;73.8%的同学表示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在博客、微博或QQ空间中记录个人日志,收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62.4%的同学拥有固定网络好友群,如QQ好友群、班级群或同学群等便捷的网络人脉;13.1%的同学经常访问国外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讨论问题;在就业指导方面,45.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远超过老师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7.2%)以及亲朋介绍(18.0%)这两种方式;42.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45.1%的同学上网目的是休闲放松,其次是聊天交友和学习工作,均为20%。
  三、分析问卷,提出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愈发显著。首先,网络信息海量的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扩展视野;其次,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最后,网络的隐匿性更能发挥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削弱自卑等不良情绪体验。
  从网络环境而言,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网络交往比较随意,进退比较自由,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的网络交往中,人是主动者,应具有独立自主意识。作为大学生,对于上什么样的网站、获取什么样的网络信息,同什么样的网友交往,如何确定谈论的内容等都需要自己独立和自觉地判断,并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于纷繁的网上信息,能够自觉地判断它们的价值倾向和文化倾向:对那些不健康的色情、迷信内容、反动信息,能够自觉地予以阻止和抵制;而对网上热点问题,重要信息、现实中的某些重大事件,也应能够自觉地进行讨论、评价和思考。
  (二)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对事物能否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的体验。社会对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具有对人的爱心和良好的情感智力。而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仅是一个具有成熟的智力与情感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确定行动的目标和行动,适时作出决断并善于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和行动的人,这就是人的意志。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其情感中或喜或悲,或爱或恨都应有强烈的表现。但迷恋于网络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造访他人、云游世界时,远离了人世间的喧嚣,自身也被孤立了。久而久之,沉浸于网络的他们会得沉默寡言,不善交流,不为人间真情所动,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在现实中懒得表露自身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的情感表露,这势必引起情感的匾乏和冷淡,进而产生各方面的焦虑。
  通过调查发现,近75.0%的大学生对上网产生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认为网络使生活更加充盈。但不能由此判断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很深。数据表明,逾85.0%的大学生认为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对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网络依赖过强,表现为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这些同学易出现网络心理障碍,应该引起重视。
  (三)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网络人际交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开放性与多元性。超越时空限制,扩展人际关系。第二,自主性和随意性。任何成员都可成为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第三,匿名性和隐蔽性。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等的限制。
  根据上述的特点,网络环境成为人们扩展交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85.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扩大交际面。但60.0%的大学生发泄情绪表达情感的主要对象是亲朋好友,跟网友交流的只有15.0%。网络交往具有随意性与隐蔽性,缺乏真诚沟通和了解,使交往充满伪装和怀疑,这是网络交友难产生深厚友谊的原因,也是大多数人认为现实中的朋友更真诚的原因。以上表明大学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网络交友问题,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交往,依赖网络交际,表现为人际交往受阻,形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孤独,对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影响。
  (四)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它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距离,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人类的“交流”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同时使得中华传统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陷入多元思想的冲突之中,而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思想必然会弱化。这种弱化的趋向对大学生认知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大学生网民一方面在传统思想与道德的教育熏陶下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或其他传播媒介也受到了外来思想文化与道德准则的影响,这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使部分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会产生一种迷惘盲目心理、功利世俗心理甚至反社会的叛逆心理,他们对优秀传统思想与道德也产生了怀疑。比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尤其是在网络条件下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通过调查显发现,针对网络中出现某些超越传统道德的新兴观念,有48.1%的大学生认为这些观念有道理,但需慎重选择;27.3%的大学生不关注这类信息。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是通过加工筛选的,因而“网络文化冲击和颠覆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说法过于武断,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仍有一定冲击。网络空间自由性、隐蔽性等特点易淡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远离理想和信念,滋生不良网络道德,出现网络行为失范。
  (五)网络环境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影响
  男生每天上网的比例高达51.3,而女生不到39.4%。男女生上网目的各异,男生在游戏娱乐方面所占比例比女生高13.6%,而在学习工作方面则比女生低15.2%。由此可见,在对网络依赖程度上,男生高于女生。
  低年级学生上网时间少于高年级学生,由大一学生的13.4%逐步增至大四的72.3%,大四毕业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就业竞争压力大,对网络依赖程度更大,因此更容易沉迷于网络环境。
  贫困生中有30.1%的同学每天上网,明显少于其他同学(52.3%)。为节约生活开销和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是他们较少上网的主要原因。但是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通常比较自卑,内心压力大,孤独感强,容易对网络中的朋友产生依赖,一旦迷恋网络,很难自拔。
  艺体生上网时间高于平均水平,上网目的在于学习的不到11.3%。这与艺体学科性质、艺体生个性和自由支配时间有关。艺体生对网络的依赖远远大于其他学科群体,更容易迷恋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脱节。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网络环境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探索与发现;沟通与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为生活增添了乐趣。但网络环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面对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尚待成熟的大学生们,失去社会、学校和家庭网络监管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网络环境使用不当,不但可以摧毁他们积极向上和努力奋斗的意志,同时也严重危害他们身心健康。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积极地、有效地使用网络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滑登红,王卫平.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2]陈海龙.试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心理健康,2007,(06).
  [3]邹晓丽,张利国,岳玉梅.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西马场村落社会场景分析入手,围绕现期该村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其民族关系的要素开展调查,发掘其杂居村落异质性社会形态下民族关系向好性因素所在以证实该村民族团结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西马场村;民族团结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探究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分工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自然分工对人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影响,自发分工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曲折道路,未来共产主义的自觉分工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自然分工;自发分工;自
期刊
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问题,加强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着学生不爱听,旷课多,教师应负的现状。要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政治理论课教员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应该具有创新的形式: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结合自身专业,自觉拓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度;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促使理论成果的综合扩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课;科学精神;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科学发展观是新
期刊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长期以来主导我们思想的西方天人相对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依共存的,而天人合一则是这一模式的最高理想。只有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改变长久以来人与自然相对的看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天人相对;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
期刊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制度” 有着丰富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先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正视困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理顺国家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条件;民主;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政治文化
期刊
摘要:报应性司法是以追究犯罪,给予罪犯以刑罚目的的司法模式,然而它的适用却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拟从恢复性司法的概念起源、理论依据以及如何适用等方面作浅微的探讨,以期能够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更好的适用恢复性司法起些许帮助。  关键词:刑罚;报应性司法;恢复性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及起源  
期刊
摘要:我们的奋斗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各个时代,解放思想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已经成为社会颇为关注的焦点。认真分析其现状和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已刻不容缓。主要从网络弊端、大学生的心理方面、法律制度建设、尤其是高校法制教育四个方面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成瘾;法制教育;防治  中图分类号:G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一、大学生网络违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访压力的加大,民事伪证制裁越来越难。民事伪证不制裁,既妨害了诉讼秩序,影响了法律尊严,又浪费了诉讼资源,造成当事人讼累。更是损害了司法权威,消弱了双方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仰。本文认真分析了民事伪证制裁难的成因,既对《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进行了缺陷分析,同时又从法官自身分析了伪证难认证的成因。面对民事伪证制裁难,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纯洁民事诉讼活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