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理论课教员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应该具有创新的形式: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结合自身专业,自觉拓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度;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促使理论成果的综合扩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课;科学精神;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华民族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思路,反映了我国进入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1]。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进步的基本方向上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对于顺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积极跟随、参与创新国家治理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解释、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中,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专业教师应有很大不同。其他教员主要是“学”,而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领着学”,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就不能局限于学文件、看记录片等普通形式,而应该有创新的形式:
一、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形式,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是在准确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科学研究成果最终将会反映到生产力的进步上。从历史来看,生产力的革命都来自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随之将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上层建筑改革或革命。这样一个链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原因。从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自然科学带来了人化自然,在使人逐渐远离人的过程中又不断促成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科学是使人摆脱受自然奴役的悲惨命运的工具,同时也是促成人与自然在更高层面是融合的工具。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对自然、思维和社会的最新认识;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教育、卫生问题上的作用;破解各种针对科学的误解、谣言和恶意中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相对而言,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不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学历背景,在理解自然科学创新成果方面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自然科学的方式,应以听取讲座为主,邀请其他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介绍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他们对成果的社会效应、研究的未来趋势的判断。此外,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参与讨论科学技术对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影响,讨论技术专家对未来的判断的合理性,防止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判断误导自己和学生。
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基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引入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的侵蚀,为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自身专业,自觉拓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度
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的讲授,其实质是讲授大学生个人修养以及国家治理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具备坚实的共识。国家发展是多方面的,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新的观念、新的构想。而每名教师都有自己感兴趣、有钻研的专业领域。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充分考虑科学发展观对各自研究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科学发展观核心观念出发钻研专业问题,既能加深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又能充实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如专攻民族问题的教师,可以从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角度考虑世界视野下的民族问题,总结和创新我国民族和谐理论,使多民族和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消除可能阻碍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专攻哲学的教师,可以深入钻研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方面的新见解、新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等等。深入的专业研究可以让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课程讲授中获得充分的自由,从而摆脱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困境。
三、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促使理论成果的综合扩散
科学发展观是一整套的治国理念,各方面的发展思路应相互配合、协调并进,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习科学和钻研专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师开展研讨,传播和扩散本专业领域的数据资料、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仍以专攻民族问题的教员为例,可以与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师深入研讨,共同考虑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以及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与专攻宗教问题的教师深入研讨,探索综合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新思路;可以与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教师深入研讨,探讨区域经济政策与民族政策的相互关联;等等。这样的综合研讨,可以加强各门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驾驭各种统筹兼顾的问题,也有利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2]。
政治理论课教员从事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工作,可以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集合到一起的研究,各个学科独立的同时工作或依次工作,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视角;也可以实现学科间的互动,解决介于学科间的交汇地带的复杂问题,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合作来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结果;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和综合一系列学科的内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视角或框架,谋划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体现出强烈的应用和政策导向。
政治理论课教员通过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为学生树立系统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榜样,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线性思维的束缚。由于知识传授已不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3],政治理论课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费鹤祥,周倩,苗卿.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4-57.
[2]张玲玲,马翠花,师春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58-159.
[3]刘戟锋.知识传授已不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77-7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课;科学精神;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华民族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思路,反映了我国进入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1]。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进步的基本方向上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对于顺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积极跟随、参与创新国家治理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解释、传授给学生,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中,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专业教师应有很大不同。其他教员主要是“学”,而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领着学”,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就不能局限于学文件、看记录片等普通形式,而应该有创新的形式:
一、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形式,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是在准确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科学研究成果最终将会反映到生产力的进步上。从历史来看,生产力的革命都来自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随之将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上层建筑改革或革命。这样一个链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原因。从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自然科学带来了人化自然,在使人逐渐远离人的过程中又不断促成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科学是使人摆脱受自然奴役的悲惨命运的工具,同时也是促成人与自然在更高层面是融合的工具。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对自然、思维和社会的最新认识;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教育、卫生问题上的作用;破解各种针对科学的误解、谣言和恶意中伤,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相对而言,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不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学历背景,在理解自然科学创新成果方面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自然科学的方式,应以听取讲座为主,邀请其他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介绍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他们对成果的社会效应、研究的未来趋势的判断。此外,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参与讨论科学技术对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影响,讨论技术专家对未来的判断的合理性,防止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判断误导自己和学生。
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基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引入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的侵蚀,为培养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自身专业,自觉拓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度
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的讲授,其实质是讲授大学生个人修养以及国家治理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具备坚实的共识。国家发展是多方面的,科学发展观对国家发展的每个方面都有新的观念、新的构想。而每名教师都有自己感兴趣、有钻研的专业领域。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充分考虑科学发展观对各自研究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科学发展观核心观念出发钻研专业问题,既能加深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又能充实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如专攻民族问题的教师,可以从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角度考虑世界视野下的民族问题,总结和创新我国民族和谐理论,使多民族和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消除可能阻碍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专攻哲学的教师,可以深入钻研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方面的新见解、新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等等。深入的专业研究可以让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课程讲授中获得充分的自由,从而摆脱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困境。
三、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促使理论成果的综合扩散
科学发展观是一整套的治国理念,各方面的发展思路应相互配合、协调并进,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习科学和钻研专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师开展研讨,传播和扩散本专业领域的数据资料、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仍以专攻民族问题的教员为例,可以与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师深入研讨,共同考虑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以及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与专攻宗教问题的教师深入研讨,探索综合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新思路;可以与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教师深入研讨,探讨区域经济政策与民族政策的相互关联;等等。这样的综合研讨,可以加强各门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驾驭各种统筹兼顾的问题,也有利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2]。
政治理论课教员从事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工作,可以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集合到一起的研究,各个学科独立的同时工作或依次工作,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视角;也可以实现学科间的互动,解决介于学科间的交汇地带的复杂问题,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合作来获取一个整体的或系统的结果;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和综合一系列学科的内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视角或框架,谋划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体现出强烈的应用和政策导向。
政治理论课教员通过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为学生树立系统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榜样,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线性思维的束缚。由于知识传授已不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3],政治理论课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费鹤祥,周倩,苗卿.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4-57.
[2]张玲玲,马翠花,师春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158-159.
[3]刘戟锋.知识传授已不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