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愈来愈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而被全社会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笔者立足于大学生严峻的就业现状,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观与择业观进行引导,培养创业就业素质和竞争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点引导的具体实践做法,在宏观就业理念、规划时间、创业意识以及体系化管理方面使大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修养与能力,使大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增强竞争力,使其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
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激化。比如,社会接纳的主要劳动力目前是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而大学里开设的专业满足社会需求的有限,且扩招以来的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演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再者,学校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到工作岗位之后,学习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
(二)就业选择的一致性造成激烈竞争
就业选择的一致性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都呈现“扎堆”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喜欢稳定收入高的工作,而不喜欢到二线城市或者乡镇工作,也不喜欢找薪水不够高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现象。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在很多北上广或者省会一线城市,公务员岗位的报考出现了一比几百甚至几千的竞争态势。
(三)学生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是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教授的课程也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对于能力的训练与素质的培养都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首先是看其有没有工作经验,能不能上任,也就是所说的能力,而这些方面都是学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引导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教育,全方位促进就业。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择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引导大学生的创业观和择业观,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或者创业时能有与实际工作相当的竞争力与素质,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择业素质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抗挫折击打能力、理解能力等,这些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不曾锻炼的能力,需要学生们自己在课下进行相关训练,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弃了“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了,竞争力也相应会提高。
(二)缓解社会“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这几种:大学生职业选择目标过于集中,导致“热门热死,冷门冷死”的现象;大城市情结,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或者基层去,不愿意吃苦;看重薪酬,不能够接受待遇不好的工作,想要轻松而且工资高的职位,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与位置。这些都导致学生不能够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而学校进行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正是为了纠正大学生的这些错误观点,为大学生谋求职业提供更好的建议与意见。
三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引导的具体实践
(一)遵循“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
工作不难找,难找的是“好”的工作,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口的,而且工资又合适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减轻家庭的负担,让自己更加有成就感,而且也会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其次,如果这个工作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么,就职大学生可以在下班期间时刻关注自己喜欢领域的相关工作招聘信息,为相关工作做准备,直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为止,但在这个期间,尽量不要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所有的准备都应该下班之后解决;再次,大学生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创业的基本条件,并且正确认识创业风险与困难,则可以辞掉工作去拼搏、去闯,但一定要慎重,能够承受失败的后果。教师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创业理念,才能够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既不失业,又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指导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些就业机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积极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道路,并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做好调查、调整和记录,并且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并且定期反馈。授课的老师不应当是从没出过校门的老师,而应当是资深且具有就业经验的专业就业指导老师,或者是从校外请来的职业规划团队的专业教师,这样才能够给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导向;学院辅导员应跟同学们定期就职业规划问题开展一对一的谈话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最新就业动向,并作好记录;学生社团组织也应该设立素质拓展实践部,由具有就业经验的同学担任部长,一方面定期举办就业讲座,请一些已就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学长学姐来讲一下自己的就业经验,回答低年级学弟学妹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社团应定期举办一些模拟面试、笔试、讲座活动,并形成固定模式,每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学院、社团三方共同的努力,相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培养了自身的职业规划观念,这样才能在真正找工作时,做到熟悉流程不紧张。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比择业之路来得更加辛苦艰难,因此需要更加强大的胆识、能力以及更高的素质和修养。如何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之路,除了要倡导大学生先就业、再创业之外,针对创业之路本身,老师们也应该给大学生们好好上一堂课。创业需要一定的胆识、勇气和创造力,而创造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对于人们的锤炼中总结与提取出来的。我们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但也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应该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先从小做起,不能逞一时之快,循序渐进,待到初见规模时再加大投资力度,以减小不必要的风险和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告诉大学生们在创业时要具备承受失败的勇气,要有“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的决心与自信,创业是有风险的,但创业之后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纷纷前来寻找财富,可是谁又看到了成功者背后的挫折与艰辛?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创业不一定就能致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既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告诉他们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又要告诫他们失败之后可能承受的压力。
(四)构建大学生择业创业服务体系
除了以上三点就业实践引导,学校还应该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实质,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实现校企共赢”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例如,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数据库,建立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职业档案,录入大学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包括大学生入学伊始的职业规划、参与的社团职场模拟活动、与辅导员一对一沟通的具体情况和就业想法、毕业找工作的情况以及创业情况,这些都是应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完整统计,并且录入电脑,以备学校、辅导员及学生观察动向。以上的活动还应该规定固定时间,形成服务的体系与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当然,建立学生职业档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让数据更直观,一个更重要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不断分析整理这些数据推动就业工作更加条理有秩的开展,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同学们的就业意愿,分析预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为了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就业难”现象得以缓解,要求我们教师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总—分—总”的思路来引导大学生的择业创业观,即在“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的总方向下,尽早规划职业道路和培养创业意识,不断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笔者相信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不再成为毕业生的难题和社会的难题,也会使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铸.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2]金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观、创业观、择业观的教育研究[J].商业文化,2011(10).
[3]江南,杨婉玲.大学生择业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7).
[4]边晓明.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9(23).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
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激化。比如,社会接纳的主要劳动力目前是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而大学里开设的专业满足社会需求的有限,且扩招以来的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演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再者,学校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具有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到工作岗位之后,学习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
(二)就业选择的一致性造成激烈竞争
就业选择的一致性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都呈现“扎堆”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喜欢稳定收入高的工作,而不喜欢到二线城市或者乡镇工作,也不喜欢找薪水不够高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出现了竞争激烈的现象。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在很多北上广或者省会一线城市,公务员岗位的报考出现了一比几百甚至几千的竞争态势。
(三)学生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是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教授的课程也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对于能力的训练与素质的培养都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首先是看其有没有工作经验,能不能上任,也就是所说的能力,而这些方面都是学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引导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教育,全方位促进就业。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择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引导大学生的创业观和择业观,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或者创业时能有与实际工作相当的竞争力与素质,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择业素质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抗挫折击打能力、理解能力等,这些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不曾锻炼的能力,需要学生们自己在课下进行相关训练,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弃了“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了,竞争力也相应会提高。
(二)缓解社会“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这几种:大学生职业选择目标过于集中,导致“热门热死,冷门冷死”的现象;大城市情结,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或者基层去,不愿意吃苦;看重薪酬,不能够接受待遇不好的工作,想要轻松而且工资高的职位,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与位置。这些都导致学生不能够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而学校进行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正是为了纠正大学生的这些错误观点,为大学生谋求职业提供更好的建议与意见。
三大学生创业观、择业观引导的具体实践
(一)遵循“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
工作不难找,难找的是“好”的工作,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口的,而且工资又合适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减轻家庭的负担,让自己更加有成就感,而且也会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其次,如果这个工作是自己不喜欢的,那么,就职大学生可以在下班期间时刻关注自己喜欢领域的相关工作招聘信息,为相关工作做准备,直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为止,但在这个期间,尽量不要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所有的准备都应该下班之后解决;再次,大学生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创业的基本条件,并且正确认识创业风险与困难,则可以辞掉工作去拼搏、去闯,但一定要慎重,能够承受失败的后果。教师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创业理念,才能够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既不失业,又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成就自己的事业。
(二)指导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些就业机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积极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道路,并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做好调查、调整和记录,并且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并且定期反馈。授课的老师不应当是从没出过校门的老师,而应当是资深且具有就业经验的专业就业指导老师,或者是从校外请来的职业规划团队的专业教师,这样才能够给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导向;学院辅导员应跟同学们定期就职业规划问题开展一对一的谈话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最新就业动向,并作好记录;学生社团组织也应该设立素质拓展实践部,由具有就业经验的同学担任部长,一方面定期举办就业讲座,请一些已就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学长学姐来讲一下自己的就业经验,回答低年级学弟学妹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社团应定期举办一些模拟面试、笔试、讲座活动,并形成固定模式,每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学院、社团三方共同的努力,相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培养了自身的职业规划观念,这样才能在真正找工作时,做到熟悉流程不紧张。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比择业之路来得更加辛苦艰难,因此需要更加强大的胆识、能力以及更高的素质和修养。如何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之路,除了要倡导大学生先就业、再创业之外,针对创业之路本身,老师们也应该给大学生们好好上一堂课。创业需要一定的胆识、勇气和创造力,而创造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对于人们的锤炼中总结与提取出来的。我们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但也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应该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先从小做起,不能逞一时之快,循序渐进,待到初见规模时再加大投资力度,以减小不必要的风险和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告诉大学生们在创业时要具备承受失败的勇气,要有“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的决心与自信,创业是有风险的,但创业之后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纷纷前来寻找财富,可是谁又看到了成功者背后的挫折与艰辛?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创业不一定就能致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既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告诉他们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又要告诫他们失败之后可能承受的压力。
(四)构建大学生择业创业服务体系
除了以上三点就业实践引导,学校还应该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实质,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实现校企共赢”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例如,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数据库,建立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职业档案,录入大学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包括大学生入学伊始的职业规划、参与的社团职场模拟活动、与辅导员一对一沟通的具体情况和就业想法、毕业找工作的情况以及创业情况,这些都是应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完整统计,并且录入电脑,以备学校、辅导员及学生观察动向。以上的活动还应该规定固定时间,形成服务的体系与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当然,建立学生职业档案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让数据更直观,一个更重要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不断分析整理这些数据推动就业工作更加条理有秩的开展,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同学们的就业意愿,分析预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为了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就业难”现象得以缓解,要求我们教师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总—分—总”的思路来引导大学生的择业创业观,即在“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的总方向下,尽早规划职业道路和培养创业意识,不断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笔者相信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不再成为毕业生的难题和社会的难题,也会使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铸.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2]金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观、创业观、择业观的教育研究[J].商业文化,2011(10).
[3]江南,杨婉玲.大学生择业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7).
[4]边晓明.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