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螟的肆虐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早期农民为防止玉米螟,往往会采用大量施用农药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使玉米螟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导致农田及玉米中残留了大量的农药,不仅对农田造成污染,也促成了玉米的食品安全问题,不符合当今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围绕玉米螟綠色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农作物中的玉米作为受群众广泛欢迎的主食之一,其食品安全也备受整个社会及国家层面的重视,这就使得以玉米螟为首的玉米病虫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发展。而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则需要了解玉米螟的习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的防治策略,尽可能减少农药的应用,在有效控制玉米螟病虫害的同时保障玉米的食品安全[1]。
1 玉米螟的形态习性及危害
1.1 玉米螟的形态习性
玉米螟的一生会经历幼虫、卵、蛹、成虫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幼虫时期的玉米螟最初体长1.5mm,头部呈黑色,身体呈乳白色且具有半透明特质,成长至末期的玉米螟幼虫体长20~30mm,头部棕黑色,身体呈污白色且背部有明显毛片;玉米螟卵呈椭圆扁平型,一般卵块中卵的数量在20~60粒不等,孵化前卵中央有黑点;玉米螟蛹整体呈纺锤形,长15~19mm,颜色为黄褐色且具有黑褐色尾刺,尾刺末端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玉米螟成虫长14mm左右,雌性黄色而雄性黄褐色,前翅有内外两条横线且均为暗褐色,前者呈波纹状,后者呈锯齿状。因此在玉米田中发现有这类虫的迹象时需要尽快采取防治技术,以防玉米产量及质量受损。
1.2 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的幼虫通常在心叶内啃食嫩叶,会导致玉米心叶及花叶出现孔洞,严重情况下叶片呈破碎装;此后玉米螟会进入茎秆啃食茎秆内部,会导致玉米雄穗无法正常抽出。即使是在雄穗抽出之后,玉米螟也会进入玉米穗的茎秆,并造成茎秆内输导组织损伤,易造成雄穗及茎秆折断、雌穗花丝被咬断等,而部分玉米螟甚至会进入穗轴,进一步危害玉米籽粒,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2 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需要针对玉米螟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对幼虫、卵、蛹及成虫均加以防范,以确保收获良好的防治效果。
2.1 灭杀越冬幼虫
由于冬季气温下降,玉米螟幼虫活性降低,会导致仅仅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手段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玉米螟幼虫过冬后直至化蛹之前,采用焚烧秸秆、白僵菌封垛的方式减少幼虫数量,进而实现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灭杀。焚烧秸秆是对玉米田中已有的秸秆集中进行焚烧处理,而白僵菌封垛则需要在4月中旬之前将剩余秸秆堆成垛,然后以100g/m?的配比加入白僵菌粉,每1m?垛面集中一点喷洒,直至垛面喷出菌粉(呈白烟状)即可[2]。通常白僵菌封垛的处理方法能达到80%以上的杀虫效果。
2.2 诱杀成虫
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与人的生活习性相反,而昼伏夜出的昆虫中大部分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可采用投射式杀虫灯、黑光灯及高压汞灯灭杀玉米螟成虫。灭杀时间选在玉米螟普遍成熟的5月下旬开始,直至7月月底时结束。灭杀时间的选择上可完全参考玉米螟成虫的习性,采用日落开灯、日出关灯的方法。这种做法除了能够有效诱杀玉米螟成虫之外,还能诱杀其他玉米田中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是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关键内容。
2.3 防治虫卵
防止玉米螟虫卵同样是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用生物防治的做法,引入玉米螟天敌进行防治。在玉米螟的天敌中,赤眼蜂需要将自己的卵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卵中完成繁殖,而寄生卵则会大量汲取被寄生虫卵中的营养来完成自身的发育,因此赤眼蜂的这一特性可用于玉米螟虫卵的防治中。具体做法是在7月上旬第一次投入赤眼蜂,可采用每667m2地投放两张放蜂卡的方式,在一周后再次投入同样数量的放蜂卡,共计投入赤眼蜂的总量应控制在2万只左右,且要保证投放地点分布的均匀性。
2.4 生物制剂应用
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并不是完全拒绝药剂的应用,在合理且不会对玉米本身及农田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可少量应用药剂防治玉米心叶中的玉米螟幼虫,而生物制剂也可达到这一效果。生物制剂中的苏云杆菌即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具体使用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抽雄穗之前,应用高杆作业机采用相应苏云杆菌兑水比例向玉米叶片进行喷雾即可。
3 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需要在玉米螟生长的不同阶段均采取相应措施。相对传统农药防治而言,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胜在绿色无污染,能够有效确保玉米本身的食品安全,因而对农业行业的绿色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迪.绿色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8(13):97.
[2] 王亚东.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不同防治措施示范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11,113.
关键词: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农作物中的玉米作为受群众广泛欢迎的主食之一,其食品安全也备受整个社会及国家层面的重视,这就使得以玉米螟为首的玉米病虫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发展。而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则需要了解玉米螟的习性,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的防治策略,尽可能减少农药的应用,在有效控制玉米螟病虫害的同时保障玉米的食品安全[1]。
1 玉米螟的形态习性及危害
1.1 玉米螟的形态习性
玉米螟的一生会经历幼虫、卵、蛹、成虫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幼虫时期的玉米螟最初体长1.5mm,头部呈黑色,身体呈乳白色且具有半透明特质,成长至末期的玉米螟幼虫体长20~30mm,头部棕黑色,身体呈污白色且背部有明显毛片;玉米螟卵呈椭圆扁平型,一般卵块中卵的数量在20~60粒不等,孵化前卵中央有黑点;玉米螟蛹整体呈纺锤形,长15~19mm,颜色为黄褐色且具有黑褐色尾刺,尾刺末端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玉米螟成虫长14mm左右,雌性黄色而雄性黄褐色,前翅有内外两条横线且均为暗褐色,前者呈波纹状,后者呈锯齿状。因此在玉米田中发现有这类虫的迹象时需要尽快采取防治技术,以防玉米产量及质量受损。
1.2 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的幼虫通常在心叶内啃食嫩叶,会导致玉米心叶及花叶出现孔洞,严重情况下叶片呈破碎装;此后玉米螟会进入茎秆啃食茎秆内部,会导致玉米雄穗无法正常抽出。即使是在雄穗抽出之后,玉米螟也会进入玉米穗的茎秆,并造成茎秆内输导组织损伤,易造成雄穗及茎秆折断、雌穗花丝被咬断等,而部分玉米螟甚至会进入穗轴,进一步危害玉米籽粒,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2 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需要针对玉米螟的整个生长过程进行,对幼虫、卵、蛹及成虫均加以防范,以确保收获良好的防治效果。
2.1 灭杀越冬幼虫
由于冬季气温下降,玉米螟幼虫活性降低,会导致仅仅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手段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玉米螟幼虫过冬后直至化蛹之前,采用焚烧秸秆、白僵菌封垛的方式减少幼虫数量,进而实现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灭杀。焚烧秸秆是对玉米田中已有的秸秆集中进行焚烧处理,而白僵菌封垛则需要在4月中旬之前将剩余秸秆堆成垛,然后以100g/m?的配比加入白僵菌粉,每1m?垛面集中一点喷洒,直至垛面喷出菌粉(呈白烟状)即可[2]。通常白僵菌封垛的处理方法能达到80%以上的杀虫效果。
2.2 诱杀成虫
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与人的生活习性相反,而昼伏夜出的昆虫中大部分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可采用投射式杀虫灯、黑光灯及高压汞灯灭杀玉米螟成虫。灭杀时间选在玉米螟普遍成熟的5月下旬开始,直至7月月底时结束。灭杀时间的选择上可完全参考玉米螟成虫的习性,采用日落开灯、日出关灯的方法。这种做法除了能够有效诱杀玉米螟成虫之外,还能诱杀其他玉米田中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是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关键内容。
2.3 防治虫卵
防止玉米螟虫卵同样是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用生物防治的做法,引入玉米螟天敌进行防治。在玉米螟的天敌中,赤眼蜂需要将自己的卵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卵中完成繁殖,而寄生卵则会大量汲取被寄生虫卵中的营养来完成自身的发育,因此赤眼蜂的这一特性可用于玉米螟虫卵的防治中。具体做法是在7月上旬第一次投入赤眼蜂,可采用每667m2地投放两张放蜂卡的方式,在一周后再次投入同样数量的放蜂卡,共计投入赤眼蜂的总量应控制在2万只左右,且要保证投放地点分布的均匀性。
2.4 生物制剂应用
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并不是完全拒绝药剂的应用,在合理且不会对玉米本身及农田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可少量应用药剂防治玉米心叶中的玉米螟幼虫,而生物制剂也可达到这一效果。生物制剂中的苏云杆菌即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绿色无公害防治,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具体使用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抽雄穗之前,应用高杆作业机采用相应苏云杆菌兑水比例向玉米叶片进行喷雾即可。
3 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玉米螟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需要在玉米螟生长的不同阶段均采取相应措施。相对传统农药防治而言,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胜在绿色无污染,能够有效确保玉米本身的食品安全,因而对农业行业的绿色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迪.绿色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8(13):97.
[2] 王亚东.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不同防治措施示范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