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妈妈是否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明明让孩子赶快去刷牙洗脸了,他还是拖拖拉拉,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晚上到点了,还在玩,不肯睡;明明10分钟就能做完的作业,硬是做了半个小时……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拖延症”为什么会形成?
首先,家长们要注意,孩子的时间观念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与积累,才会慢慢构建起来,所以有时候低年龄段孩子拖拖拉拉,并非它不愿意行动,而是时间观念尚未形成。
其次,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时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物理时间,几秒钟、几分钟、几个小时都是客观存在,能够被时钟记录;第二种是心理时间,个体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时间。
举个例子,我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就像孩子经常会说:“明明我才看了五分钟电视,为什么把它关掉?”反之,如果你让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做作业,他可能就会抱怨,怎么时间还没到。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的拖延症只是由于他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就像我们成人一样,“拖延症”患者晚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还没从愉悦的下班时间中获得足够多的满足感。
最后,父母过高的心理预期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磨蹭。不管大人小孩,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动的节奏。有人是慢性子,有人是急性子。急性子的家长看慢性子的孩子,自然想跳脚。催促孩子“快快快”,只会加深孩子对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的事情更糟糕的体验和记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更提不起精神。
怎样战胜“拖延症”?
对于缺乏时间观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帮助孩子增强时间观念,克服“拖延症”。
1.设定时间限制
家长可以通过数数字,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比如:洗手的时候,从1数到10然后关水龙头。也可以用时钟告诉孩子,当长指针指到数字几的时候,就是洗澡时间了,再指到几的时候,就是睡觉时间了;或者家里买一个小的沙漏,和孩子约定,沙走完之后,我们就关灯睡觉。
2.制定规律的作息表
家长可以利用可爱的日历,帮助孩子规划日常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先教孩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名词,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都要做些什么?也可以用色彩鲜艳的沙漏,告诉孩子,红色沙漏漏完的时候,就要将玩具收好,刷牙洗脸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规律作息,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DIY活动记录
和孩子一起回顾时间安排,让孩子画出或写下自己每天日常学习生活所花的时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制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问问孩子今天花多久完成各项活动,让孩子对自己今天的效率做评估。如果某项活动孩子自己都觉得慢了,问孩子有什么解决方法可以提高这项活动的效率?让孩子记下来,第二天尝试用这个方法看是否有效。
在互动过程中,切忌用自己的“心理时间”为孩子的快慢贴标签,而应遵循孩子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改进提高。
因心理时间的不满足而引发“拖延症”的孩子,家长们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帮孩子改进提高!
1.让生活琐事变得有趣
有些孩子在做某件事上拖拖拉拉,不是因为它真的缺乏行动力,而是因为它觉得这件事并不有趣,所以心理上存在抵触情绪。
家长们可以试着将孩子抵触的日常琐事变得有趣,帮助孩子战胜拖延症。比如:帮助低年龄段孩子起床时,可以将闹钟的声音设置成大自然或小动物的声音;等孩子睁开眼睛,可以告诉孩子“小鸟起床啦,鸟妈妈给小鸟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毛毛虫。”然后可以用手指扮成“毛毛虫”,轻轻挠孩子痒痒;也可以告诉孩子早餐有什么好吃的,增加孩子起床的动力。
吃晚饭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是兔宝宝和兔妈妈、兔爸爸、兔姥姥的晚餐时间,大家都坐下了,就差兔宝宝了!我们要开始吃胡萝卜了,兔宝宝也快来吧!”
2.设定孩子心爱的目标
在职场上,时间管理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目标管理,如果你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你便能够更好地分配现有的时间,提高效率。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家长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他感兴趣的目标,比如: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一起去看一集动画;如果能连续五天早起早睡,就能获得一次郊游的机会等。
3.玩一个“时间银行”的游戏
家长们可以试着和孩子玩一个“时间银行”的游戏,将时间变得具象化。
比如:如果孩子通常起床需要30分钟,那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够将时间缩短到15分钟,那么多余的15分钟,就能换取一张时间银行的支票,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他自由兑换,比如:看动画、玩iPad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管理与效率的重要性。
“拖延症”为什么会形成?
首先,家长们要注意,孩子的时间观念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与积累,才会慢慢构建起来,所以有时候低年龄段孩子拖拖拉拉,并非它不愿意行动,而是时间观念尚未形成。
其次,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时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物理时间,几秒钟、几分钟、几个小时都是客观存在,能够被时钟记录;第二种是心理时间,个体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时间。
举个例子,我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就像孩子经常会说:“明明我才看了五分钟电视,为什么把它关掉?”反之,如果你让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做作业,他可能就会抱怨,怎么时间还没到。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的拖延症只是由于他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就像我们成人一样,“拖延症”患者晚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还没从愉悦的下班时间中获得足够多的满足感。
最后,父母过高的心理预期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磨蹭。不管大人小孩,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动的节奏。有人是慢性子,有人是急性子。急性子的家长看慢性子的孩子,自然想跳脚。催促孩子“快快快”,只会加深孩子对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的事情更糟糕的体验和记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更提不起精神。
怎样战胜“拖延症”?
对于缺乏时间观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帮助孩子增强时间观念,克服“拖延症”。
1.设定时间限制
家长可以通过数数字,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比如:洗手的时候,从1数到10然后关水龙头。也可以用时钟告诉孩子,当长指针指到数字几的时候,就是洗澡时间了,再指到几的时候,就是睡觉时间了;或者家里买一个小的沙漏,和孩子约定,沙走完之后,我们就关灯睡觉。
2.制定规律的作息表
家长可以利用可爱的日历,帮助孩子规划日常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先教孩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名词,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都要做些什么?也可以用色彩鲜艳的沙漏,告诉孩子,红色沙漏漏完的时候,就要将玩具收好,刷牙洗脸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规律作息,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DIY活动记录
和孩子一起回顾时间安排,让孩子画出或写下自己每天日常学习生活所花的时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制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问问孩子今天花多久完成各项活动,让孩子对自己今天的效率做评估。如果某项活动孩子自己都觉得慢了,问孩子有什么解决方法可以提高这项活动的效率?让孩子记下来,第二天尝试用这个方法看是否有效。
在互动过程中,切忌用自己的“心理时间”为孩子的快慢贴标签,而应遵循孩子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改进提高。
因心理时间的不满足而引发“拖延症”的孩子,家长们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帮孩子改进提高!
1.让生活琐事变得有趣
有些孩子在做某件事上拖拖拉拉,不是因为它真的缺乏行动力,而是因为它觉得这件事并不有趣,所以心理上存在抵触情绪。
家长们可以试着将孩子抵触的日常琐事变得有趣,帮助孩子战胜拖延症。比如:帮助低年龄段孩子起床时,可以将闹钟的声音设置成大自然或小动物的声音;等孩子睁开眼睛,可以告诉孩子“小鸟起床啦,鸟妈妈给小鸟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毛毛虫。”然后可以用手指扮成“毛毛虫”,轻轻挠孩子痒痒;也可以告诉孩子早餐有什么好吃的,增加孩子起床的动力。
吃晚饭的时候,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是兔宝宝和兔妈妈、兔爸爸、兔姥姥的晚餐时间,大家都坐下了,就差兔宝宝了!我们要开始吃胡萝卜了,兔宝宝也快来吧!”
2.设定孩子心爱的目标
在职场上,时间管理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目标管理,如果你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你便能够更好地分配现有的时间,提高效率。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家长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他感兴趣的目标,比如: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一起去看一集动画;如果能连续五天早起早睡,就能获得一次郊游的机会等。
3.玩一个“时间银行”的游戏
家长们可以试着和孩子玩一个“时间银行”的游戏,将时间变得具象化。
比如:如果孩子通常起床需要30分钟,那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能够将时间缩短到15分钟,那么多余的15分钟,就能换取一张时间银行的支票,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他自由兑换,比如:看动画、玩iPad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管理与效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