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第一次萌生当作家不错的念头。
我上初二时,学习很烂。我们班有好几个女孩是农村来的,还有保定游泳学校来的,她们带我去北杨庄偷花———芍药、月季丶茉莉。我们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风追着我们跑,我旧的白衬衫上泥土斑斑点点。那天偷花回来,我坐在教室中实然特别难过,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我找到班主任,以很肯定的口气告诉他我要转学。他是个五十岁左右瘦高老头,教数学。他慈祥地问我:你为什么要转学呢?那年我十三,我极为坚定地说:我要从头再来。
我从霸县二中转到镇一中。就是从一个一流中学转到二流中学。
轉学后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初中阶段,我再也没考过第二名。直到中考,我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
上了高中,我的文学梦被张爱玲丶三毛激发,大量的阅读令眼睛终于近视。学习自然沦为中等。亦不着急,每日路过霸州一中的那些粗壮的合欢树时便慨叹时光之慢,日记本写了很厚,大段的摘抄,无边的暗恋———在年轻时总会莫名其妙喜欢一个人,写下一些无以名状的忧伤。在2013年10月,我去了柬埔寨吴哥窟,将少年时的秘密全放在了那吴哥窟的洞里,在佛前,拈花微笑。
高三时尝试写一些东西,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城书店有席慕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买来了一字字背下来,又开始读卡尔维诺和哲学书,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文艺范———我那时就喜穿白长裙、白球鞋,因为家境好,已经骑一辆日本产的红色自行车招揺。上高中时真乃春风得意,同学忆起我总说我那时目中无人。其实我自卑,我个子高,总在教室后面,又无心听课,书本上画满小人儿……上课偷看《红与黑》被老师逮正着,遭没收。下次换了《复活》。
偷偷写了文章寄往南京《春笋报》和江苏《少年文艺》,还编了笔名。寄了也就忘却了———少年时光是蔷薇噼啪盛开,哪里惦记随性而做的事情?
我更不会与人提及投稿事宜。如若不发表岂不让人耻笑?而且又不免被老师叫去训话。
那日是4月5日。正是清明。春意阑珊。我与同学穿薄衫去上晚自习。过传达室看到十几封信排列放着,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信全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沙小舟。我猜想沙小舟必是一美才女,惹得男同学写情书。于是又和同学往教室方向走,走到一半忽然尖叫一声往传达室跑,我听见风在耳际掠过———沙小舟,那是我给自己起的第一个笔名啊!
我把那些信抱在怀里,像疯子一样跳着跑着,心脏咚咚地剧烈地跳。学校的丁香开得要炸裂了,我高兴得流出眼泪来,拉了同学就到学校后面的操场去走,走了整整一夜。
那篇处女作发表在南京的《春笋报》上,编辑是一个叫孟秋的人。我不知孟秋是男是女,但孟秋这两个字地老天荒一样刻在心里。
2013年3月11日,我在中国药科大学有讲座。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孟秋———我人生的第一个编辑。
我是通过微博找到的孟秋。看到他的微博,我便问他是不是当年《春笋报》那个孟秋?他说是。我提起当年他不记得雪小禅,我说是沙小舟,他说那自然记得,又提及与我经常一个版面发文章的田晓菲,田被保送去北大,后来留学哈佛,再后来在哈佛任东亚文学系教授。我与孟秋先生并未有多少长吁短叹,二十年过去了,萍水相逢的人又萍水相逢。那天他坐在中国医科大学千人礼堂第一排当嘉宾,我在台上讲到十七八岁这一段,只觉喉头发哽……我是被这个人领上的文学之路啊。
选自《扬子晚报》
我上初二时,学习很烂。我们班有好几个女孩是农村来的,还有保定游泳学校来的,她们带我去北杨庄偷花———芍药、月季丶茉莉。我们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风追着我们跑,我旧的白衬衫上泥土斑斑点点。那天偷花回来,我坐在教室中实然特别难过,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我找到班主任,以很肯定的口气告诉他我要转学。他是个五十岁左右瘦高老头,教数学。他慈祥地问我:你为什么要转学呢?那年我十三,我极为坚定地说:我要从头再来。
我从霸县二中转到镇一中。就是从一个一流中学转到二流中学。
轉学后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初中阶段,我再也没考过第二名。直到中考,我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
上了高中,我的文学梦被张爱玲丶三毛激发,大量的阅读令眼睛终于近视。学习自然沦为中等。亦不着急,每日路过霸州一中的那些粗壮的合欢树时便慨叹时光之慢,日记本写了很厚,大段的摘抄,无边的暗恋———在年轻时总会莫名其妙喜欢一个人,写下一些无以名状的忧伤。在2013年10月,我去了柬埔寨吴哥窟,将少年时的秘密全放在了那吴哥窟的洞里,在佛前,拈花微笑。
高三时尝试写一些东西,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城书店有席慕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买来了一字字背下来,又开始读卡尔维诺和哲学书,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文艺范———我那时就喜穿白长裙、白球鞋,因为家境好,已经骑一辆日本产的红色自行车招揺。上高中时真乃春风得意,同学忆起我总说我那时目中无人。其实我自卑,我个子高,总在教室后面,又无心听课,书本上画满小人儿……上课偷看《红与黑》被老师逮正着,遭没收。下次换了《复活》。
偷偷写了文章寄往南京《春笋报》和江苏《少年文艺》,还编了笔名。寄了也就忘却了———少年时光是蔷薇噼啪盛开,哪里惦记随性而做的事情?
我更不会与人提及投稿事宜。如若不发表岂不让人耻笑?而且又不免被老师叫去训话。
那日是4月5日。正是清明。春意阑珊。我与同学穿薄衫去上晚自习。过传达室看到十几封信排列放着,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信全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沙小舟。我猜想沙小舟必是一美才女,惹得男同学写情书。于是又和同学往教室方向走,走到一半忽然尖叫一声往传达室跑,我听见风在耳际掠过———沙小舟,那是我给自己起的第一个笔名啊!
我把那些信抱在怀里,像疯子一样跳着跑着,心脏咚咚地剧烈地跳。学校的丁香开得要炸裂了,我高兴得流出眼泪来,拉了同学就到学校后面的操场去走,走了整整一夜。
那篇处女作发表在南京的《春笋报》上,编辑是一个叫孟秋的人。我不知孟秋是男是女,但孟秋这两个字地老天荒一样刻在心里。
2013年3月11日,我在中国药科大学有讲座。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孟秋———我人生的第一个编辑。
我是通过微博找到的孟秋。看到他的微博,我便问他是不是当年《春笋报》那个孟秋?他说是。我提起当年他不记得雪小禅,我说是沙小舟,他说那自然记得,又提及与我经常一个版面发文章的田晓菲,田被保送去北大,后来留学哈佛,再后来在哈佛任东亚文学系教授。我与孟秋先生并未有多少长吁短叹,二十年过去了,萍水相逢的人又萍水相逢。那天他坐在中国医科大学千人礼堂第一排当嘉宾,我在台上讲到十七八岁这一段,只觉喉头发哽……我是被这个人领上的文学之路啊。
选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