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法-灰关联分析优化活化胶粉/SBR复合改性沥青掺量研究

来源 :化工新型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沥青的综合性能,采用废食用油对废胶粉进行活化处理,复配丁苯橡胶(SBR)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分别对不同掺量废食用油、废胶粉、SBR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和135℃旋转黏度性能测试,利用灰关联分析对沥青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关联度的响应面数学模型,得出各改性剂的最优掺量.结果 表明,选用响应面法-灰关联分析可以很好地对沥青改性剂的掺量进行优化;当废食用油掺量为10%、废胶粉掺量为10%、SBR掺量为5%时,制得的复合改性沥青综合性能最优,且关联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仅为2.45%,拟合程度较高.
其他文献
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从选用无毒无害的化学试剂、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量、采取防污减排措施、对实验产物进行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绿色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减少了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了实验教学成本,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系列新型荧光粉掺钐的硼磷酸镉(Cd3-xBPO7∶Smx3+,x=0.001~0.03),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发光性能等进行表征,并利用Rietveld方法对其结构进行精修.结果 表明,样品Cd2.99BPO7∶Sm0.013+晶粒尺寸为100μm左右,各元素分布均匀,其Rietveld结构精修图与实测XRD谱图完全吻合,具有正交晶系结构.当Sm3+掺杂浓度达到1%(摩尔分数)时,发光效果最好.随后,随着Sm3+浓度的继续增大,发光强度减弱
以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为响应值,选取活性稀释剂、反应型增韧剂和固化剂为自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对增韧改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对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依次为反应型增韧剂、活性稀释剂、固化剂,活性稀释剂和反应型增韧剂用量对拉伸强度及伸长率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下拉伸弹性变形达到12.9%,体系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大大提高,拉伸断裂面有大量近似平行分布的水波状条纹,条纹之间存在扩展和相互融合,从而吸收大量能量,提高了树脂体系的韧性.
将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全氟乙丙烯(FEP)共混,考察了不同组成PVDF/FEP共混物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并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平衡扭矩测试结果表明,共混物组成对共混物的平衡扭矩影响较小.力学测试表明,与FEP相比,PVDF的冲击强度较低,而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较高;将PVDF与FEP共混,二者在力学性能上可以互补.动态力学测试表明,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PVDF/FEP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峰逐渐向PVDF的玻璃化转变峰的
利用化学浴沉积法合成的ZnO为前驱体,并加入不同含量的氧化石墨烯(GO),再采用经过300℃氮气氛围煅烧法,最终得到ZnO-热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物(ZnO/RGO).对合成样品进行一系列分析测试,并测试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 表明:掺杂0.8%-RGO的ZnO/RGO(ZRG)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可见光照4h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达到87.7%.同时,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对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影响,通过捕获剂实验表明,光催化降解MB的活性物种主要是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催化性能的介孔TiO2光催化剂.以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对比探究了制备过程中不同溶胶pH、CTAB添加量、煅烧温度这3种控制因素对所制备的介孔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介孔结构、形貌、晶型以及吸光性能.并通过改变Cr(Ⅵ)浓度测试介孔TiO2在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 表明:介孔TiO2为锐钛矿型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合成C-TiO2/CdS复合催化剂,并使用静电纺丝法以聚乙烯醇(PVA)为模板剂制备纳米纤维膜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催化剂制成壳-核状的C-TiO2/CdS复合纤维膜.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漫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催化剂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分析.以乙醇为牺牲试剂,测试了C-TiO2/CdS复合纤维膜在可见光下的产氢性能.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纯TiO2,复合纤维膜产氢效率更高且方便回收再使用,1.5g葡萄糖作C源、0.15g CdCl2改性的C-TiO2/CdS、乙醇浓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在玉米芯表面引发丙烯酸甲酯发生聚合反应,再分别通过NaOH和t-BuOK进行水解,制备出两种羧酸盐/玉米芯接枝共聚物(MC-g-PAA-Na和MC-g-PAA-K).结果 表明:两种羧酸盐/玉米芯接枝共聚物吸附Cd2+和Ni2+是自发、吸热且伴随焓增加的过程,该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层吸附,同时遵循准二级反应机理,属于化学吸附.MC-g-PAA-K对Cd2+和Ni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8.2mg/g和95.51mg/g,是MC-g-PAA-Na对Cd2+和Ni
分别采用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锌(ZnO)与丙烯酸(AA)原位生成丙烯酸盐改性氢化丁腈橡胶(HNBR),研究不同金属氧化物对原位生成技术改性HNBR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3种原位生成不同丙烯酸盐改性HNBR的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丙烯酸盐在HNBR中的分布;并采用平衡溶胀法表征了未改性HNBR与3种改性HNBR的总交联密度、共价交联密度与离子交联密度,并对比其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原位生成丙烯酸盐在HNBR中产生的离子键与过氧化物引发的共价键协同作用,形成“离子型共价键合”
以双键类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温敏性PNMH共聚物.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试了共聚物在不同水溶液中的水力学直径,考查了温度、pH及盐类溶质对共聚物尺寸、构型及其最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分子内/间作用力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合成的PNMH共聚物的LCST约为29℃.温敏性共聚物的尺度和构型及其LCST受到水合氢键、非水合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即水合氢键保持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