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一堂语文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方法有很多,本文结合自身教学设计,谈谈语文教学的导入。
【关键词】语文;导入;学生
成功的导语就像打开的窗帘,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成功的导语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成功的导语既体现了教师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壮态,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不断地设计出更多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
一、直接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军神》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年轻的军人--刘伯承(板书)。在一次手术结束后,他被给他做手术的一位德国医生沃克先生称为"军神"(板书"军神")。"军神"可以说是对一位军人最崇高的赞美。刘伯承只是一位军人,而沃克医生为什么会给予他这样的赞美?他在手术中又有怎样的表现?我们该怎样理解"军神"这个称号呢?(在"军神"与"刘伯承"之间画上"?")就让我们用心的走进课文,走进刘伯承,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之中,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在设计导入时,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哪吒的故事,把哪吒和夜叉交战时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时,老师问: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答)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各抒己见)秋天的确很美。秋姑娘用它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特别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叫北大荒的地方,被她打扮的更美。大家想不想欣赏那里独特的美景?课件展示一些北大荒优美风景的图片,学生欣赏。画家笔下的北大荒美,作者笔下的北大黄更美。让我们走进课文再一次感受秋天的北大荒的美!(板书课题)
四、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第五册《跟踪台风的卫星》,首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教师画出"台风"和"卫星"两个词语,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台风和卫星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介绍。紧接着请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说一说自己还想知道有关台风和卫星的什么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老师问: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我们还是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破题导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对题目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孪生兄弟",再提出"为什么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样的问题。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种"审题解题式"的导入运用得最多。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先弄懂"隐者"和"不遇"的含义,他们才能对诗题的意思大致了解,才能进行自主探究。
六、悬念导入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面临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猴子的神话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文本。这种导入方法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的,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关键词】语文;导入;学生
成功的导语就像打开的窗帘,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成功的导语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成功的导语既体现了教师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壮态,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不断地设计出更多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
一、直接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军神》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年轻的军人--刘伯承(板书)。在一次手术结束后,他被给他做手术的一位德国医生沃克先生称为"军神"(板书"军神")。"军神"可以说是对一位军人最崇高的赞美。刘伯承只是一位军人,而沃克医生为什么会给予他这样的赞美?他在手术中又有怎样的表现?我们该怎样理解"军神"这个称号呢?(在"军神"与"刘伯承"之间画上"?")就让我们用心的走进课文,走进刘伯承,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之中,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 《哪吒闹海》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又过上太平日子的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在设计导入时,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知道的关于哪吒的故事,把哪吒和夜叉交战时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时,老师问: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答)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各抒己见)秋天的确很美。秋姑娘用它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特别是我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叫北大荒的地方,被她打扮的更美。大家想不想欣赏那里独特的美景?课件展示一些北大荒优美风景的图片,学生欣赏。画家笔下的北大荒美,作者笔下的北大黄更美。让我们走进课文再一次感受秋天的北大荒的美!(板书课题)
四、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第五册《跟踪台风的卫星》,首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教师画出"台风"和"卫星"两个词语,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台风和卫星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介绍。紧接着请学生再次齐读课题,说一说自己还想知道有关台风和卫星的什么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老师问: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我们还是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破题导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对题目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孪生兄弟",再提出"为什么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样的问题。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种"审题解题式"的导入运用得最多。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先弄懂"隐者"和"不遇"的含义,他们才能对诗题的意思大致了解,才能进行自主探究。
六、悬念导入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面临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猴子的神话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文本。这种导入方法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的,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