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马”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如黛群山中,是瑶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世界第五大长寿乡。
许多在医学上已被宣判死刑的肿瘤患者,朝圣般地集聚于巴马盘阳河畔的坡月、平安、长寿等村并长住下来。这些并不“盛产”癌症的村落,成了除肿瘤医院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区。另有一些来此养生之群体,他们被统称为“候鸟人”。
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
“候鸟人”发明“巴马疗法”
鸡鸣声,开启了“候鸟人”以水为轴心的生活。
2013年5月中旬,巴马入汛,冷不防一场雨,裹挟着山体的泥土进入盘阳河,河水便有些混浊。
这是“候鸟人”唐姥爷的头等烦恼事。
为此,他宁愿多走半小时路程,到甲篆乡长寿村一眼龙泉取水。龙泉旁有个募捐箱,取水多了,唐姥爷便自觉往里投个一两块钱,算是感谢“天赐神水”。
若两日无雨,盘阳河水又见碧绿,“候鸟人”大多会去坡月村百魔屯的百魔洞打水,一天两次,雷打不动。他们像赶集般,提着或用拖车拖着空瓶子,赤脚趿着拖鞋,下到百魔洞口那棵老榕树下,接住那一泓清泉。
沿街小摊贩卖空矿泉水瓶,小的5元,大的20元,这是巴马奇景。
也只有在巴马的“候鸟人”嗜水如命。
关于这水,人们口口相传,俨然一位位化学家。他们说,盘阳河发端于凤山县,流经巴马前,有五段潜伏于地下溶洞的暗河,经过“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普遍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碱性,“包治百病”。
除了打水,“候鸟人”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到百魔洞口吸氧。
下午4点,睡完午觉的“候鸟人”搬着凳子,陆续来到百魔洞前,沿道路两旁依次排开,聊天、打坐、练功、搓麻、吼两嗓子,或者发呆。
百魔洞,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犹如一个庞大的空调,源源不断地将夹杂着巨量负氧离子的冷风吹送。
基于癌细胞怕氧的理论,有癌友尝试在百魔洞内声嘶力竭地拖长声音,再大口吸气,以训练肺活量。
许多人热衷在洞内磁疗,一躺就是几小时。
打水、吸氧、磁疗,这些近乎“迷信”的群体行为,会不会成为原住民的笑谈?
原住民很少在那口泉眼打水。百魔洞,以前也只是瑶族乡亲们回家的通道而已。
不是巴马人的“候鸟人”,发明了“巴马疗法”。
匪夷所思的方法也被衍生出来。有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认为爬行中让内脏悬空,彼此抚摸,还能从地气中汲取能量;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树,每天练走独木桥,相信意念的集中可驱除病魔;有一对夫妇,妻子罹患卵巢癌,因为在巴马的癌友说有人喝尿治疗,丈夫为说服妻子尝试,不惜自己当场喝尿……
六成留下四成离开
人类求生的努力在此极致呈现。
但巴马是否那根“稻草”?
这里的病人中,有35岁的肺癌患者,耗费几十万元治疗后,癌细胞依然肆无忌惮地复发、转移,当医院无计可施后,患者的母亲变卖了所有家产,揣着最后一点现金来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当然不乏腰缠万贯者,辗转欧美遍寻世界名医和顶尖技术无果,体内脏器因癌细胞蔓延几被掏空,最后来此,死马当活马医。
许多人初来乍到,会谎称自己患糖尿病、高血压,其实,这里肿瘤患者比例在70%以上。
住久了以后,许多人走在路上会互相微笑,主动问候。第一句问,哪里人?接着就问,什么病?
奇迹当然有,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
癌症患者中也不时传来好消息。被医生断定进入三个月生命倒计时的人,活过一年的比比皆是。
“候鸟人”公益组织“蓝色纽带”的核心人物崔学东,被切除了40%的肝,他腹部有条长二十余厘米的斜刀疤。这位健壮的眼镜男,得的是肝癌里的“恶中之恶”———胆管细胞癌,医学教科书上没有活过五年的案例,他迄今活了两年半。
失败案例也有。一位姑娘,乳腺癌八年,到了巴马每天爬山七八次,体重从150斤减至120斤,“或许是急于求成,就在这里复发了”。
崔学东做过一个粗略统计,来这里的患者,十人中平均有六人留下来,他坦言:“外人看到的都是留下来的,都是正面、积极的案例,但实际上无效离开的人也不少。”
重构自己获得新生
2013年,各地来的人更汹涌了。仅在坡月村百魔屯,当地农户近六十户约两百人,但“候鸟人”数量是原住民的几十倍。
百魔屯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外来投资者或国际财团注入资金,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绝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
商人们精细算计着投入、回报、毛利、净利,巴马人却淡然依旧。
在坡月村,原住民的身价即便一夜陡增,也仍然沿袭着淳朴的思维,生活一如既往。
对此,上海人林克用很有体会。最近,他从坡月村赶集回来,搭了当地人一辆助动三轮车。看车夫辛苦,他塞给对方五元钱说不用找了,对方却坚持收费两元,硬退了三元。
“候鸟人”们还发现,当有了更多可选择的食物后,当地人依然粗茶淡饭,一把野菜加入白开水,即成一碗汤。好像印证着不知哪里的一句谚语:你吃的东西里,只有四分之一用来维持生命,另外四分之三用来养活商人和医生。
于是,许多人将研究的重点,从无从考证的“巴马疗法”,转向实实在在的“巴马心态”。
一直以来,因为山多,当地可种植水稻的田很少,悬崖上巴掌大一块地方都被利用起来种玉米;因为大米不够,只能掺玉米熬粥,一天三顿,顿顿玉米粥;因为买不起豆油,就用一种叫“火麻”的植物来替代;他们长期素食,一年到头,才杀一头猪。
为生计,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会像一只老猴般,攀援在悬崖绝壁,背篓里装满了猪草或玉米。
活着,是唯一目的。
尽管大部分癌症至今仍难治愈,但从改变自己那一刻起,癌细胞中已经混入了你的部队,你慢慢具备反攻的条件。
他们认为,重构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许多在医学上已被宣判死刑的肿瘤患者,朝圣般地集聚于巴马盘阳河畔的坡月、平安、长寿等村并长住下来。这些并不“盛产”癌症的村落,成了除肿瘤医院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区。另有一些来此养生之群体,他们被统称为“候鸟人”。
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
“候鸟人”发明“巴马疗法”
鸡鸣声,开启了“候鸟人”以水为轴心的生活。
2013年5月中旬,巴马入汛,冷不防一场雨,裹挟着山体的泥土进入盘阳河,河水便有些混浊。
这是“候鸟人”唐姥爷的头等烦恼事。
为此,他宁愿多走半小时路程,到甲篆乡长寿村一眼龙泉取水。龙泉旁有个募捐箱,取水多了,唐姥爷便自觉往里投个一两块钱,算是感谢“天赐神水”。
若两日无雨,盘阳河水又见碧绿,“候鸟人”大多会去坡月村百魔屯的百魔洞打水,一天两次,雷打不动。他们像赶集般,提着或用拖车拖着空瓶子,赤脚趿着拖鞋,下到百魔洞口那棵老榕树下,接住那一泓清泉。
沿街小摊贩卖空矿泉水瓶,小的5元,大的20元,这是巴马奇景。
也只有在巴马的“候鸟人”嗜水如命。
关于这水,人们口口相传,俨然一位位化学家。他们说,盘阳河发端于凤山县,流经巴马前,有五段潜伏于地下溶洞的暗河,经过“五入地下”又“五出青山”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普遍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碱性,“包治百病”。
除了打水,“候鸟人”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到百魔洞口吸氧。
下午4点,睡完午觉的“候鸟人”搬着凳子,陆续来到百魔洞前,沿道路两旁依次排开,聊天、打坐、练功、搓麻、吼两嗓子,或者发呆。
百魔洞,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犹如一个庞大的空调,源源不断地将夹杂着巨量负氧离子的冷风吹送。
基于癌细胞怕氧的理论,有癌友尝试在百魔洞内声嘶力竭地拖长声音,再大口吸气,以训练肺活量。
许多人热衷在洞内磁疗,一躺就是几小时。
打水、吸氧、磁疗,这些近乎“迷信”的群体行为,会不会成为原住民的笑谈?
原住民很少在那口泉眼打水。百魔洞,以前也只是瑶族乡亲们回家的通道而已。
不是巴马人的“候鸟人”,发明了“巴马疗法”。
匪夷所思的方法也被衍生出来。有人戴着手套,光着脚,在山坡上如狗般爬行,认为爬行中让内脏悬空,彼此抚摸,还能从地气中汲取能量;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树,每天练走独木桥,相信意念的集中可驱除病魔;有一对夫妇,妻子罹患卵巢癌,因为在巴马的癌友说有人喝尿治疗,丈夫为说服妻子尝试,不惜自己当场喝尿……
六成留下四成离开
人类求生的努力在此极致呈现。
但巴马是否那根“稻草”?
这里的病人中,有35岁的肺癌患者,耗费几十万元治疗后,癌细胞依然肆无忌惮地复发、转移,当医院无计可施后,患者的母亲变卖了所有家产,揣着最后一点现金来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当然不乏腰缠万贯者,辗转欧美遍寻世界名医和顶尖技术无果,体内脏器因癌细胞蔓延几被掏空,最后来此,死马当活马医。
许多人初来乍到,会谎称自己患糖尿病、高血压,其实,这里肿瘤患者比例在70%以上。
住久了以后,许多人走在路上会互相微笑,主动问候。第一句问,哪里人?接着就问,什么病?
奇迹当然有,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
癌症患者中也不时传来好消息。被医生断定进入三个月生命倒计时的人,活过一年的比比皆是。
“候鸟人”公益组织“蓝色纽带”的核心人物崔学东,被切除了40%的肝,他腹部有条长二十余厘米的斜刀疤。这位健壮的眼镜男,得的是肝癌里的“恶中之恶”———胆管细胞癌,医学教科书上没有活过五年的案例,他迄今活了两年半。
失败案例也有。一位姑娘,乳腺癌八年,到了巴马每天爬山七八次,体重从150斤减至120斤,“或许是急于求成,就在这里复发了”。
崔学东做过一个粗略统计,来这里的患者,十人中平均有六人留下来,他坦言:“外人看到的都是留下来的,都是正面、积极的案例,但实际上无效离开的人也不少。”
重构自己获得新生
2013年,各地来的人更汹涌了。仅在坡月村百魔屯,当地农户近六十户约两百人,但“候鸟人”数量是原住民的几十倍。
百魔屯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外来投资者或国际财团注入资金,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绝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
商人们精细算计着投入、回报、毛利、净利,巴马人却淡然依旧。
在坡月村,原住民的身价即便一夜陡增,也仍然沿袭着淳朴的思维,生活一如既往。
对此,上海人林克用很有体会。最近,他从坡月村赶集回来,搭了当地人一辆助动三轮车。看车夫辛苦,他塞给对方五元钱说不用找了,对方却坚持收费两元,硬退了三元。
“候鸟人”们还发现,当有了更多可选择的食物后,当地人依然粗茶淡饭,一把野菜加入白开水,即成一碗汤。好像印证着不知哪里的一句谚语:你吃的东西里,只有四分之一用来维持生命,另外四分之三用来养活商人和医生。
于是,许多人将研究的重点,从无从考证的“巴马疗法”,转向实实在在的“巴马心态”。
一直以来,因为山多,当地可种植水稻的田很少,悬崖上巴掌大一块地方都被利用起来种玉米;因为大米不够,只能掺玉米熬粥,一天三顿,顿顿玉米粥;因为买不起豆油,就用一种叫“火麻”的植物来替代;他们长期素食,一年到头,才杀一头猪。
为生计,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会像一只老猴般,攀援在悬崖绝壁,背篓里装满了猪草或玉米。
活着,是唯一目的。
尽管大部分癌症至今仍难治愈,但从改变自己那一刻起,癌细胞中已经混入了你的部队,你慢慢具备反攻的条件。
他们认为,重构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