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语故事里,叶公的名声并不好:对于神秘的龙,他爱而惧之。从此,“叶公好龙”这种专注表面功夫的可笑作态流传千年,为天下人笑。其实,叶公这个真正存在过的人物被后人误解了,而他被误解之处恰恰来自其闪光点。
出身好且努力
叶公并不姓叶,他是“芈”姓、“沈”氏,真名叫沈诸梁。
“芈”是楚国贵族的姓氏,叶公的父亲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曾孙,曾担任过左司马,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当于相国)。王族后代、高官之子,这就是叶公人生的起点。
至于他为什么被称为叶公,和他父亲的英勇事迹有关:他父亲与吴军作战时,因重伤不能再战,为避免被俘而受辱,命令部下割下了自己的头。楚昭王感其忠义,将古叶邑(今属河南平顶山)分封给其子沈诸梁,故而后人称沈诸梁为叶公。
获得封地之后的叶公福禄加身,荣耀至极,似乎寻欢作乐可以作为后半生的主业了。但是和当时很多依靠父辈、不思进取的“二代们”迥异,叶公到任之后励精图治,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古叶邑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叶公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百姓解决这个大难题。他不蛮干也不空谈,直接从根源入手—解决水患,必须要兴修水利。当时没有纸张,水利工程的施工图纸只能画在竹简上。竹简取之于竹子,其宽度和平整度都不适合作为施工图纸的载体,叶公就将施工图画在私宅的墙壁上,以此来规划和安排水利工程。
叶公在古叶邑执政功绩如何,只看治水还不够,《左传》特意记载了一个细节。叶公出击叛军时,有人对他说:“您怎么不戴头盔?老百姓视您如慈爱的父母,叛军的箭要是射伤您,百姓的希望岂不是就此破灭?”可以想象,如果叶公是个鱼肉乡里的暴戾之人,百姓会相信他能够平叛安民、会祈祷他平安吗?
百姓对叶公是认可的、爱戴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显然,叶公就是那个比普通人优秀却比普通人更努力的“别人家的孩子”。
平叛功臣
平叛是叶公人生中的大事件,经此事件,叶公步入楚国最高权力圈,位极人臣。而他对权位的态度更凸显了他谦虚谨慎、不恋权位的难得品质。
之前,楚国的太子因未婚妻被父王楚平王所夺,二人心生嫌隙,太子最终逃亡他国,并在郑国被杀。这个太子有个儿子,世称白公胜。楚国高官、楚平王的庶长子想把流落在吴国的白公胜接回楚国,毕竟是自己的侄子,还是有一些情谊的。但叶公极力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白公胜为人残暴而且好作乱,势必会成为一大祸害。
其实这是浅层次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白公胜的身份—前太子的儿子。法理上,白公胜才是楚王的合适人选,你把他迎回来,白公胜自然会认为你是承认本属于他的王位是被他人所僭,能不惹出一番是非?
叶公深谋远虑,预料到了一旦迎回白公胜必然造成朝政乱局,但是他又不能明说,因为明说就意味着承认了白公胜的合法性。可惜白公胜的叔父坚持己见。果然,白公胜回国之后,要求出兵攻打郑国,被拒绝后伺机发动叛乱,杀死了将他接回楚国并给予封地的亲叔父,囚禁了楚惠王,自立为楚王。
不过叶公没有立即起兵平叛,而是耐心等待时机。等到白公胜大开杀戒、彻底失去民心之后,叶公才发兵郢都(今湖北荆州),打败白公胜,救出了楚惠王。
这时的叶公兼任令尹和大司马两大最高职位,堪称楚国的二把手。不过他纵有定乱之功,也并未居功自傲,更不像霍光等权臣一样把持朝政,而是待局势稳定后,便将官位交给别人,自己回到古叶邑养老。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大权在握的叶公看透了这一切,选择作为解甲老兵回到故里。纵然曾持兵戈、灭烽火,握权柄、掌生死,他却淡定而决然地与这一切告别。
遭嫉得污名
有才能的人往往会遭到嫉妒。叶公当年在古叶邑兴修沟渠,也被一些人打了黑枪。
在两千多年前,几乎人人都是有神论者,叶公也不例外。他认为龙王具有特殊的神力,是施雨的大神,便在家里墙壁上绘制的施工图上的每个沟渠出水口都画上龙,以“水龙头”命名,盼望雨旱适宜。他发明的“水龙头”一词沿用至今。
就在此时,第一瓢脏水泼来了。作为王族成员和地方官员,叶公家宾客盈门。一些心胸狭隘的人见了墙上的水利图,不明就里,也不明白画龙作何解,竟然大放厥词:“云从龙,风从虎。叶公画龙却不画云来辅佐龙,说明他根本不喜欢龙!”
真是人在家里坐,黑锅从别处来,这瓢脏水最终演化成了滔天的巨浪,让叶公近两千年都抬不起头来,成了人人嘲笑的对象。
不过,在叶公同时期或者较晚时期的文史典籍中,他的形象都是较为正面的。《庄子》中,叶公曾向孔子提问,说出了“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的名句,这也是梁启超的书斋以“饮冰室”为名的出处。
虽然《庄子》的记叙演义成分比较多,但这至少可以证明当时的舆论对叶公形象的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但是,叶公死后不到五百年,一位西汉宗室向汉成帝进献了一本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书籍。这本书采编了很多其他古籍的内容,其中就出现了“叶公好龙”的故事。至此,叶公完成了从正面人物到负面色彩较多的历史虚构人物的转化。
由于这本书以故事的面貌出现,笔法生动,读起来像小说,故而后世流传很广,“叶公好龙”于是成为学龄儿童都熟知的成语,叶公的形象也就万劫不复了。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历史大学堂”)
编 辑/葡 萄
出身好且努力
叶公并不姓叶,他是“芈”姓、“沈”氏,真名叫沈诸梁。
“芈”是楚国贵族的姓氏,叶公的父亲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曾孙,曾担任过左司马,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当于相国)。王族后代、高官之子,这就是叶公人生的起点。
至于他为什么被称为叶公,和他父亲的英勇事迹有关:他父亲与吴军作战时,因重伤不能再战,为避免被俘而受辱,命令部下割下了自己的头。楚昭王感其忠义,将古叶邑(今属河南平顶山)分封给其子沈诸梁,故而后人称沈诸梁为叶公。
获得封地之后的叶公福禄加身,荣耀至极,似乎寻欢作乐可以作为后半生的主业了。但是和当时很多依靠父辈、不思进取的“二代们”迥异,叶公到任之后励精图治,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古叶邑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叶公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百姓解决这个大难题。他不蛮干也不空谈,直接从根源入手—解决水患,必须要兴修水利。当时没有纸张,水利工程的施工图纸只能画在竹简上。竹简取之于竹子,其宽度和平整度都不适合作为施工图纸的载体,叶公就将施工图画在私宅的墙壁上,以此来规划和安排水利工程。
叶公在古叶邑执政功绩如何,只看治水还不够,《左传》特意记载了一个细节。叶公出击叛军时,有人对他说:“您怎么不戴头盔?老百姓视您如慈爱的父母,叛军的箭要是射伤您,百姓的希望岂不是就此破灭?”可以想象,如果叶公是个鱼肉乡里的暴戾之人,百姓会相信他能够平叛安民、会祈祷他平安吗?
百姓对叶公是认可的、爱戴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显然,叶公就是那个比普通人优秀却比普通人更努力的“别人家的孩子”。
平叛功臣
平叛是叶公人生中的大事件,经此事件,叶公步入楚国最高权力圈,位极人臣。而他对权位的态度更凸显了他谦虚谨慎、不恋权位的难得品质。
之前,楚国的太子因未婚妻被父王楚平王所夺,二人心生嫌隙,太子最终逃亡他国,并在郑国被杀。这个太子有个儿子,世称白公胜。楚国高官、楚平王的庶长子想把流落在吴国的白公胜接回楚国,毕竟是自己的侄子,还是有一些情谊的。但叶公极力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白公胜为人残暴而且好作乱,势必会成为一大祸害。
其实这是浅层次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白公胜的身份—前太子的儿子。法理上,白公胜才是楚王的合适人选,你把他迎回来,白公胜自然会认为你是承认本属于他的王位是被他人所僭,能不惹出一番是非?
叶公深谋远虑,预料到了一旦迎回白公胜必然造成朝政乱局,但是他又不能明说,因为明说就意味着承认了白公胜的合法性。可惜白公胜的叔父坚持己见。果然,白公胜回国之后,要求出兵攻打郑国,被拒绝后伺机发动叛乱,杀死了将他接回楚国并给予封地的亲叔父,囚禁了楚惠王,自立为楚王。
不过叶公没有立即起兵平叛,而是耐心等待时机。等到白公胜大开杀戒、彻底失去民心之后,叶公才发兵郢都(今湖北荆州),打败白公胜,救出了楚惠王。
这时的叶公兼任令尹和大司马两大最高职位,堪称楚国的二把手。不过他纵有定乱之功,也并未居功自傲,更不像霍光等权臣一样把持朝政,而是待局势稳定后,便将官位交给别人,自己回到古叶邑养老。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大权在握的叶公看透了这一切,选择作为解甲老兵回到故里。纵然曾持兵戈、灭烽火,握权柄、掌生死,他却淡定而决然地与这一切告别。
遭嫉得污名
有才能的人往往会遭到嫉妒。叶公当年在古叶邑兴修沟渠,也被一些人打了黑枪。
在两千多年前,几乎人人都是有神论者,叶公也不例外。他认为龙王具有特殊的神力,是施雨的大神,便在家里墙壁上绘制的施工图上的每个沟渠出水口都画上龙,以“水龙头”命名,盼望雨旱适宜。他发明的“水龙头”一词沿用至今。
就在此时,第一瓢脏水泼来了。作为王族成员和地方官员,叶公家宾客盈门。一些心胸狭隘的人见了墙上的水利图,不明就里,也不明白画龙作何解,竟然大放厥词:“云从龙,风从虎。叶公画龙却不画云来辅佐龙,说明他根本不喜欢龙!”
真是人在家里坐,黑锅从别处来,这瓢脏水最终演化成了滔天的巨浪,让叶公近两千年都抬不起头来,成了人人嘲笑的对象。
不过,在叶公同时期或者较晚时期的文史典籍中,他的形象都是较为正面的。《庄子》中,叶公曾向孔子提问,说出了“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的名句,这也是梁启超的书斋以“饮冰室”为名的出处。
虽然《庄子》的记叙演义成分比较多,但这至少可以证明当时的舆论对叶公形象的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但是,叶公死后不到五百年,一位西汉宗室向汉成帝进献了一本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书籍。这本书采编了很多其他古籍的内容,其中就出现了“叶公好龙”的故事。至此,叶公完成了从正面人物到负面色彩较多的历史虚构人物的转化。
由于这本书以故事的面貌出现,笔法生动,读起来像小说,故而后世流传很广,“叶公好龙”于是成为学龄儿童都熟知的成语,叶公的形象也就万劫不复了。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历史大学堂”)
编 辑/葡 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