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羽的真趣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go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8岁的韩羽先生走路拿着一根拐棍,之所以说“拿”而不说“拄”,是因为他走起路来步履矫健,步伐很快,这根拐棍纯粹就是一摆设,好像假洋鬼子手中的文明棍。我说,韩先生您拿着这棍儿没啥用啊,他呵呵一乐,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有用,打狗!
  韩羽先生是一个趣人、妙人,面孔黝黑,前额凸出,天生异趣。跟他在一起聊天,只听他机趣横生,妙趣百出,室内的空气都飘着有趣儿!韩先生善谈,一开口即似江河决堤,滔滔不绝,你若有所疑问或有所获得插上一句话,他会来一句口头禅:“你听我说啊。”每一次从他寓所出来,真是如进宝山,满载而归,带着愉悦,带着思考,带着满足。我戏称,韩羽先生是河北文艺界的超级老宝贝,其实何止河北。身边有这么一位文化耆宿,听他谈艺术,聊文学,说掌故,品人物,仿佛一条岁月的大河在面前浩浩汤汤地流过,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趣,在中国古代美学里占有极高的位置,明人李贽甚至称“天下文章以‘趣’为第一”。趣,是指快意于心的快乐之情、陶然之美,我们日常说“有趣”就是指有意思,生动,活泼,不死巴,不僵化。苏东坡云“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即异乎寻常,“合道”即合乎规律,就是说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就叫作“趣”。而“趣”和多种元素结合构成各种各样的审美样式,如兴趣、意趣、情趣、理趣、机趣、野趣、生趣、异趣、奇趣、灵趣等等。在古代文人里,为什么苏东坡特别为历代人们所激赏,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诗文也充满妙趣,让人觉得不是那么严正板肃,而是可亲可爱。话说一次苏东坡饭后,摸着肚皮问家人里边所装何物,有的说都是文章,有的说满腹智慧,侍妾朝云却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引为知己。
  韩羽先生的趣,是人有趣,画有趣,文亦有趣。
  听韩羽先生讲他的一件趣事。上世纪80年代,韩羽被任命为河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上任伊始的一天傍晚,组织大家去看演出,大巴车来了,韩羽率先上车踅摸了一个好座位,即两个车轮中间的位置,不颠且安全。天已黄昏,影影绰绰,加上他新来乍到,大家纷纷上车也没人注意到他。到了开车时间,车还不走,说是旁边小轿车等的一个领导还没来。韩羽不免腹诽:哪个领导这么大架子,摆什么谱,让一车人等。这时车内灯亮了,工作人员忽然发现了韩羽,说:“韩总,您怎么在这里?小轿车就等您呢!”韩羽这才意识到,哦,自己当官了!三十多年过去了,韩先生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呵呵笑着说:“我哪习惯当官啊,所以干了三个月总编辑,就挂冠而去也。”
  另一件趣事,是铁凝讲的。“韩羽和我是邻居,我管韩羽叫伯伯。我们住在城市的边缘,墙外有农民的菜园,有河坡闲地。晚秋的黄昏,常见韩羽在旷野散步。蹲在闲地上点火玩儿,他眼前的火苗快乐地舔尽漫坡的荒草。我在房子里,遥望窗外,看见哪儿有火堆,便知哪儿就有韩羽。日子久了,便也相信,一个六十开外还喜欢蹲在野地里玩火儿的人,肯定还会让年轻人妒忌。”90年代末,我去韩羽原来河北画院的家,他告诉我,铁凝就住对门。那个时候,画院的南边还是一片荒地。铁凝的描写,让我会心一笑,这老头儿真有一颗童心啊。
  韩羽先生的画即富有童趣。巴蜀鬼才魏明伦说韩羽“状如老农貌,画如孩儿体”,一点不错。他的画,无论是漫画还是戏画,都拙、朴,含着天然的一份稚气,与儿童的涂鸦意趣趋近。使他暴得大名,获得国际奖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就充满童稚之趣,要不孩子们怎么都喜欢看动画片呢。韩羽在美术方面没有走常人惯走的寻常路,而是另辟蹊径,他没往“熟”上走,偏走“生”,没往“巧”上奔,偏弄“拙”,不着意“工”,偏嗜“意”,反常合道,妙趣生焉。即使在戏画上,前有关良、高马得,他也机杼自出,别有洞天。他说,关良戏画“着重于纯视觉的绘画性”,马得戏画“着重于戏曲中的精彩情节”,“我画戏画,兴趣所在是借戏曲表达思想认识”。所以,韩羽是画在此而意在彼,不重再现而重表现,以奇思妙想胜,以趣味胜,甚至不惜扭曲夸张,以伸其旨。譬如,韩羽画《韩信月下追萧何》,是对《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出名戏的一次反转,韩信被诛后举着自己的脑袋追萧何索命。因为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杀之的元凶。这幅画构思大胆,构图荒诞,意旨奇警,耐人玩味。美学家王朝闻赞之日:“越出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题目和情节,越看越觉得有新颖的画外之意的含蓄美。”再譬如,韩羽画《雾》,这张画很奇特,纸上只画了一个边框,画面中是空白,边框外题字:“漫天大雾,什么也瞧不见。”瞧不见了还怎么画,干脆不画。韩先生对此很得意,说:“这是不画之画,这是无为之为。不画,正好‘画’出了‘什么都瞧不见’。”你瞧,多么好玩儿。
  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尝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可见,趣于文艺,简直就是目中之睛了。韩羽的趣,在画中可能有人不大懂,不识趣,而文中之趣,稍有会心便会破颜解颐。韩羽先生只念过小学,却好读书,有大学问,读他的文章满纸书卷气。但他不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总是旁逸斜出,弄出花样来,如黄苗子先生说:“他能把一肚子学问横串竖串,打个比方:关羽跟苏东坡下棋,杨贵妃跟西门庆鬼混。”他的许多文章还是与戏有关,如《曹操羞见曹操》《闲话<盗御马>》《题<女起解>》等,戏画、戏文趣味如一,都是借题发挥,借船出海.旧瓶装新酒。1997年,我给《韩羽杂文自选集》写了一篇评论投给《羊城晚报》,题目叫“趣眼瞅韩羽”,很快收到编辑来信,让提供一两幅韩羽的漫画配发,最后配发的是韩先生的《无法表态》,是画狗的。韩羽先生有一文《逗狗·画狗》,他的文字功夫实在了得:“狗的某些表情,譬如奴颜婢膝,简直令人作呕。一个小伙子从路的右方走来(大概是狗的主人),一只狗从路的左前方斜穿马路相迎。不是走,也不像爬,是肚皮、四肢、下巴紧贴着地,浑身酥软得像是没了骨头,急剧地扭动着蹭了过去。尤其画龙点睛的是不能自禁地一路淅淅沥沥撒出尿来。”不愧是大画家啊,这画面感多强,真是人木三分了。光生动形象还不是韩羽,耐人玩味才是韩羽。“古语说:‘画虎不成反类犬’,是否成了画犬不成反类人?”这本书后来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
  袁宏道这样说童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叙陈正甫会心集》)何也?因为童趣最纯真,最自然,最朴拙,故,最美。韩羽先生一生好玩儿,顽皮如童,历经岁月沧桑,也磨蚀不掉那颗赤子之心,他把这颗童心外化為“孩儿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戛戛独造,形成了极易辨识的韩羽风格。和童趣一样,韩羽之趣,是真趣。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8月11日
其他文献
有的人你越不想见就越会见到他——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懊恼。  我屏蔽过别人。也被别人屏蔽。这些动作网上操作很麻利。但现实中,就不行,江湖上走走台,单位里过日子,总有几个看你不顺的,太多的见面不如不见,有时候是你“恨不得立刻隐身”,有时候又是他“恨不得当场蒸发”,要能当场“屏蔽”多好。某次与朋友茶饮,朋友以研究“清明上河图”闻名,听了我的感言忽然若有所思,喃喃地说,有了,有了……  他眨巴着眼睛问我:
期刊
读到一篇报道,说现代职业注重情感管理,特别是新兴职业十分重视“情感劳动”,其中,微笑是必须的劳动技能。  关于劳动,传统的分法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项,“情感劳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研究泛美航空公司空服人员情绪表达时指出,他们的工作不仅要为乘客提供便利,而且更有情感方面的要求,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他们自己的情绪问题,并首次为“情感劳动’下了定义: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
期刊
有人把开会当成一种负担,一说开会就烦。也有人把开会当成一种乐趣,觉得开会就是享受。  有一次,在上海参加一个笔会。第二天外出参观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团队里,多了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而且是位女士,40多岁的样子。于是有人去问她:“是谁给你的会议通知?能不能拿出来看看?”她支支吾吾,找个借口就溜走了。大家纳闷,混进会场,难道就为了蹭个午饭:再领个百十元的纪念品?  一位朋友讲起,他们单位,就有一个特别喜
期刊
“风凉话”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唐代。据《旧唐书》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一天,文宗皇帝和幾个大臣聚集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其意是说:人们都说夏天炎热痛苦,而我却喜爱夏季的漫长。柳公权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意即:有微风从南边吹来,在殿阁中能感到凉爽。各大臣也争相吟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诗句非常赞赏,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期刊
“将广场舞跳遍世界的努力遭诟病后,大妈改用七彩丝巾舞动世界了。”一到青海茶卡盐湖,这感觉愈发强烈。夏日的茶卡,成了露天丝巾博览会,丝巾旗帜般招展,乱花迷眼。  一方丝巾加入“大妈”行列,就像水到了沸点,便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折腾出了境界。丝的、绸的、纱的,可围脖、披肩、裹头,可防晒、塑形、挡风沙,“大妈”们对丝巾的运用之妙远不止这些。她们只要祭出丝巾,便幻化万千风情,惊艳了朋友圈。除丝巾,
期刊
世俗相,就是普通的皮囊之相,平常的精神之相。经历过人世间尘埃的侵袭、风霜的洗礼、时间的摧残、环境的逼迫、命运的挫折,呈现出世故、呆滞、麻木、疲惫的神态,庸常到极难发现亮眼的特色,且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第一次对世俗相有较深的感悟,缘于我见到仰慕已久的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在这个城市好评如潮,作品每平尺市价过万。孰料,见面后令我大失所望:高、瘦,像个长臂猿,秃顶、螃蟹眼、塌鼻、鲢鱼嘴……闪亮的光环背
期刊
西班牙有句古老的谚语:“看得见别人眼睛里的草屑,却看不见自己眼睛里的树枝。”说的是,一个人在看别人时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觉得别人什么都不行,而看待自己呢,常常是“正确”的感觉满足了自尊的需求,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得体的、完美的,一旦有了错误(包括缺点、缺憾、短处),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甚或矢口否认。这种总是“自以为是”的心态折射出的似是一个人对错误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存在某
期刊
在网络时代,凡是用微信的人,谁没有加入几个微信群呢?同学群能把失散多年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汇聚起来;工作群便于发布相关的通知、消息;师生群在分享参考资料的同时,还可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旅游出行临时群能将行程及时告知所有成员;亲友群可在节日里互致问候与祝福;同道同好们还可能建个临时的“饭群”,通知用餐时间,分享位置,便于“约饭”;而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亲人群里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更能凸显家庭的温暖与温
期刊
男的越来越秀气,脸上的粉底越来越厚,人家是赤裸裸地打算告诉你怎么做女人。伪娘对于不太懂得修饰自己的女人而言简直就是励志人物。他们雌雄难辨的模样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横在我们人生边上的名言警句,那些随便拿出来一句都能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一句一句那么漂亮,怎么说怎么是,让你一对照自己,怎么活得那么粗糙呢,内心一顿捶胸顿足。  我有个朋友,在我们喝凉水都怕长肉的年纪,她吃肥肉都不带上膘的,瘦对于她而言,那痛苦
期刊
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副用来伪装的面具。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灯会,集市上总有卖塑料面具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或者动画人物。大约是为了显得开心,都是嘴巴咧到耳根的笑模样,配上空洞的眼睛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害怕。后来大学追剧《Sup ernatural》,发现外国也热衷于用这种毛骨悚然的笑容来哄小孩,不知听过多少吐槽童年噩梦是马戏团小丑。  大一点的时候,在很多青春文学里读到,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每个人脸上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