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了一般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物流模式,绿色物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绿色物流刚刚兴起,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其中在体制政策、基础设施、信息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发展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有助于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东北区域的物流业尽快和国际接轨。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主要运往东南沿海及京津等主销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已经稳定在7500万吨左右,粮食外运量大。2006年流出量为3250万吨,近三年区域内年均外运量约3650万吨,出口量为2760万吨。其中,通过铁路进山海关的流量约占50%,通过港口转运量约占60%;从品种上看,70%的玉米是水路运输,28%是铁路运输,稻谷和少量大豆几乎全是铁路运输。因此形成东北区域绿色物流迫在眉睫。
一、东北区域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区域绿色物流面临的宏观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第二,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东北部绿色物流中的供应链。在运作、控制与传统物流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控制比较,在技术上要求更高。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与范围要广得多。这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难度,如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考察其价格、质量等传统因素,而且要充分考虑其绿色度。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创新,然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东北部绿色物流面临的微观问题
第一,观念有待改变。一方面,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观念有待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先进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第二,利益分配上存在问题。绿色物流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几乎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如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内的各个主体之间分配利益,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使得供应链内成员的个体目标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存在冲突。从传统制造模式来看,其私人收益往往高于社会收益,而其私人成本要低于社会成本,同时现有的有关法律允许这种成本外部化存在,比如体现在排污费的收取上,现有的排污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治理费用,因此,制造商往往选择了直接交纳排污费的方式而不是治理其污染的方式,从而使成本外化。绿色制造的收益外化与传统制造模式的成本外化使得绿色物流模式下的供应链成员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存在冲突,往往不能使与环境相容的原则在各成员间得到遵循。
第三,供应链成员的知识有待创新。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该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散,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二、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构建的思路
总体思路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呼和浩特、沈阳为中心,向东北亚开放的、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奠定东北区域绿色物流产业基础,应完成以下目标:1.东北区域绿色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使绿色物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经营改革的有效推动力量。2.初步构建以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为综合运输主通道;发展内陆腹地以及向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陆路运输物流通道、构建围绕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合作经济开发区,加工贸易区、贸易关税区、贸易口岸建设。3.建成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运输平台。大力推进EDI的普及和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区域物流园区为枢纽的物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区域性专业型的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4.大力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初步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体系。积极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实施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挖掘物流费用降低这一第三利润源泉。5.以东北区域特色产业,如玉米、大豆、原木、矿产、生物资源、交通运输等优势企业为龙头,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产业物流供应链。6.加强现代物流教育和培训,通过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企业物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人才;引进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为东北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三、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构建的对策
(一)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订单农业”体系
连接传统流通到生产领域之间的断层,产销对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订单农业这个纽带连接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带动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使农民种上放心粮、效益粮。签约农户可优先享受统一供种、统一农业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的政策。首先,通过与农业科技部门合作来保证订单优质品的质量。其次,通过设立村级服务社来实施对农户的个性化服务。在商品粮基地主要开展粮食代购、代存和粮食制品兑换等业务。农民所产的粮食,除出售合约订购的优质品种外,口粮部分也可在“粮食银行”(当地收储站和粮食服务社)代存。粮食提取时,根据农民的意愿可提取原粮或兑换成面粉等粮食制品,也可兑换成货币。这样,将大大提高农民手中粮食的商品化程度。“粮食银行”不收保管费也不付利息。粮食部门虽然未收粮食保管费,但可利用这笔可观的“本金”根本改变粮油加工企业的资金匮乏、开工不足的窘境,还可据此建立以粮食加工企业为粮食配送中心、以农村服务社为零售终端的销售网络,有助于启动粮食制成品的农村内需,扩大粮食物流基地的市场销售能力。变“存”为“流”,形成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要继续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绿色物流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
(二)大胆创新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给予重点支持的物流企业用地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提供财政扶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物流企业
要充分发挥传统运输业的优势,通过转轨、创新、完善,奠定东北区域物流产业的基础。根据物流网点布局,建立一批重点支持的专业物流公司。深化国有物流业的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物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要发挥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业的社会化进程。要将发展干线物流与终端物流相结合,区域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相结合,物流业建设发自要软硬件结合,重点发展终端物流、国际物流,加速东北区域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区域物流法规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除了控制之外,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为便于量化,还需要建立合适、有效的材料、工艺、包装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五)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绿色物流包含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改变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方式,比如选择绿色运输策略、提倡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等;其次,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开展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提高企业间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效率、降低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成本。
(六)加强消费行为引导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联合代表——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七)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但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培养造就大批熟悉绿色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并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和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绿色物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适应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协调职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同时企业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和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和战略信用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大对环保方面的物质、人力投入。
创建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加紧发展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主要运往东南沿海及京津等主销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已经稳定在7500万吨左右,粮食外运量大。2006年流出量为3250万吨,近三年区域内年均外运量约3650万吨,出口量为2760万吨。其中,通过铁路进山海关的流量约占50%,通过港口转运量约占60%;从品种上看,70%的玉米是水路运输,28%是铁路运输,稻谷和少量大豆几乎全是铁路运输。因此形成东北区域绿色物流迫在眉睫。
一、东北区域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区域绿色物流面临的宏观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第二,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东北部绿色物流中的供应链。在运作、控制与传统物流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控制比较,在技术上要求更高。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与范围要广得多。这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难度,如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考察其价格、质量等传统因素,而且要充分考虑其绿色度。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创新,然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东北部绿色物流面临的微观问题
第一,观念有待改变。一方面,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观念有待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先进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第二,利益分配上存在问题。绿色物流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几乎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如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内的各个主体之间分配利益,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使得供应链内成员的个体目标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存在冲突。从传统制造模式来看,其私人收益往往高于社会收益,而其私人成本要低于社会成本,同时现有的有关法律允许这种成本外部化存在,比如体现在排污费的收取上,现有的排污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治理费用,因此,制造商往往选择了直接交纳排污费的方式而不是治理其污染的方式,从而使成本外化。绿色制造的收益外化与传统制造模式的成本外化使得绿色物流模式下的供应链成员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存在冲突,往往不能使与环境相容的原则在各成员间得到遵循。
第三,供应链成员的知识有待创新。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该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散,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二、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构建的思路
总体思路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全社会物流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呼和浩特、沈阳为中心,向东北亚开放的、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奠定东北区域绿色物流产业基础,应完成以下目标:1.东北区域绿色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使绿色物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经营改革的有效推动力量。2.初步构建以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为综合运输主通道;发展内陆腹地以及向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陆路运输物流通道、构建围绕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合作经济开发区,加工贸易区、贸易关税区、贸易口岸建设。3.建成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运输平台。大力推进EDI的普及和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区域物流园区为枢纽的物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区域性专业型的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4.大力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初步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体系。积极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实施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挖掘物流费用降低这一第三利润源泉。5.以东北区域特色产业,如玉米、大豆、原木、矿产、生物资源、交通运输等优势企业为龙头,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产业物流供应链。6.加强现代物流教育和培训,通过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企业物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人才;引进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为东北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三、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构建的对策
(一)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订单农业”体系
连接传统流通到生产领域之间的断层,产销对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订单农业这个纽带连接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带动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使农民种上放心粮、效益粮。签约农户可优先享受统一供种、统一农业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的政策。首先,通过与农业科技部门合作来保证订单优质品的质量。其次,通过设立村级服务社来实施对农户的个性化服务。在商品粮基地主要开展粮食代购、代存和粮食制品兑换等业务。农民所产的粮食,除出售合约订购的优质品种外,口粮部分也可在“粮食银行”(当地收储站和粮食服务社)代存。粮食提取时,根据农民的意愿可提取原粮或兑换成面粉等粮食制品,也可兑换成货币。这样,将大大提高农民手中粮食的商品化程度。“粮食银行”不收保管费也不付利息。粮食部门虽然未收粮食保管费,但可利用这笔可观的“本金”根本改变粮油加工企业的资金匮乏、开工不足的窘境,还可据此建立以粮食加工企业为粮食配送中心、以农村服务社为零售终端的销售网络,有助于启动粮食制成品的农村内需,扩大粮食物流基地的市场销售能力。变“存”为“流”,形成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要继续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绿色物流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
(二)大胆创新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给予重点支持的物流企业用地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提供财政扶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物流企业
要充分发挥传统运输业的优势,通过转轨、创新、完善,奠定东北区域物流产业的基础。根据物流网点布局,建立一批重点支持的专业物流公司。深化国有物流业的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物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要发挥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业的社会化进程。要将发展干线物流与终端物流相结合,区域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相结合,物流业建设发自要软硬件结合,重点发展终端物流、国际物流,加速东北区域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区域物流法规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除了控制之外,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为便于量化,还需要建立合适、有效的材料、工艺、包装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五)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绿色物流包含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所以,对于企业来讲,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改变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方式,比如选择绿色运输策略、提倡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等;其次,必须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开展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提高企业间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效率、降低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成本。
(六)加强消费行为引导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联合代表——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七)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但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培养造就大批熟悉绿色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并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和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绿色物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适应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协调职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同时企业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和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和战略信用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大对环保方面的物质、人力投入。
创建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加紧发展东北区域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