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英美诗歌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n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文学的鼎盛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受到了弗洛伊德、尼采和柏格森等人思想的影响,关注潜意识和直觉,具有省略和断裂的形式特征。此语境中产生的英美现代诗歌,以象征主义作为总体方法,与浪漫主义主体宣泄分道扬镳。现代主义诗歌代表艾略特从象征主义和意象派等处汲取多重营养,以形式上的实验性、内容的隐喻性道出现代派作家的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
  关键词: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 艾略特
  现代主义(Modernism),又称为“现代派”“先锋派”,是许多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一致的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文学、艺术、电影、绘画等领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分期和定义,向来是言人人殊。如袁可嘉把现代文学的时间段划分在1890—1970之间,理由是法国象征主义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文学运动,而且尼采等的非理性思潮也是在19世纪90 年代才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一些先锋派文学,如荒诞派、新小说和黑色幽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退的。埃勃拉姆斯则认为真正的现代主义文学的鼎盛期应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因为这一时期的思潮变化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
  一、现代主义文学生成的社会背景
  现代主义能够形成,跟许多其他思潮一样,必然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经济运动和危机、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艺术思潮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机械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妨用“危机四伏”来概括,资本的高度垄断和集中,使本来已经不正常的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扭曲。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罢工、经济大萧条、妇女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等纷至沓来,风起云涌。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传统社会亲密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社会的疏离和陌生化关系,使个人感到孤独、无所皈依。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存在主义和女权运动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许多西方人因此产生了信仰危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感到怀疑和失落,对现实产生绝望情绪。现代派作品正好表现了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深刻的危机意识和紧迫的变革意识。
  二、现代主义文学生成的文化背景
  对现代主义产生影响的思想家很多,埃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汇编》中说:“现代主义的特征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各异,但是在一点上众多批评家是有共识的,那就是现代主义不仅跟西方艺术的传统、而且跟整个西方文化的传统实行有意和彻底的决裂。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先驱都是思想家,他们质疑那些被认为无可怀疑的传统观念,而这些观念长期支撑着社会组织、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他因此列举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和弗雷泽的思想理论。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极为深刻。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无意识,即“本我”,是各种本能和欲望的贮存所,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它没有价值观念,没有伦理道德准则,遵循享乐原则;第二层是“自我”,是前意识或意识人格,是一种“执行中的自我”,一种能够根据周围环境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是实现化了的本能,遵循现实原则;第三个层次是“超我”,是意识或良心,代表理性,受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能压抑本能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矛盾性就在于他们的本能受到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必须把本我的欲望强行压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他认为潜意识堪称是人最具有活力的东西。这种理论促使文学家和艺术家大力开发潜意识领域,描写幻觉、意识流和梦境,并为他们发掘人的心灵深处提供了理论依据。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文化悲观主义思想,又掺和了乐观的人生哲学。他全面否定社会、文明、基督教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公开宣称“重估一切价值”。这实质上是要求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理性主义支配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进行重新评价。在他看来,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在于理性过于发达,损害了“权力意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人们应该推崇非理性主义,以“权力意志”支配艺术。尼采的学说迎合了现代派文学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创作倾向,他的思想在19世纪末到一战时期的几代人中间产生了共鸣,这使他成为现代主义时期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倡导直觉主义,说理性只提供事物的特征,而直觉能提供对事物的感受,生命没有意义,直觉就是生命本身。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个非理性的精神过程,“生命的冲动”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人要认识和把握世界,不能依靠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智慧。他的哲学,特别是“意识的绵延”和“心里时间”理论,为意识流写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此外,萨特、叔本华、海德格尔、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和荣格等哲学家、美学家的思想和理论,也给现代主义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精神遗产和理论支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现代主义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前景感到绝望,这一切都加深了现代派作家的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
  三、英美现代主义的特征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既受到以上提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牵制,当然也离不开它自身的文学背景的塑造,它是在浪漫主义的温床上成长起来的叛逆情绪。浪漫主义是在对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抗声中成长起来的文学思潮。新古典主义以古希腊罗马的“模仿说”为依据,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描摹,是照向自然之镜,艺术创作要遵循传统,适宜得体。而浪漫主义则强调表现个人的主体精神,讲求创新和想象力的运用。浪漫主义作品乐于表现自我的孤独和社会的脱节,讲求面对自然界的文学创作,讲求情感的自然流露。浪漫主义关注内心世界,重主体而轻客体,重情感而轻理性。浪漫主义打破了写实和理性,为现代主义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浪漫主义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吸收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即文学上所谓的自然主义;另一个如从爱伦坡到波德莱尔发展成的早期象征主义,形成现代主义文学的最初形态。   与浪漫主义相比,现代主义美学的核心特征就是省略和断裂。传统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秩序和连贯性受到质疑,“秩序、顺序和一体性最多只能认为是表达连贯性的一种愿望,而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真实的反映。概念化的、抽象的和浮夸的写作只可能掩盖、而不可能传达事实的真相。”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形式是由断片构成的。
  在现代派文学中,传统文学作品中保证前后衔接、视角均匀的一些手段,如说明、释义、连接等都被省去。开篇、发展和结局都不以使人理解或详细周全为目标,有的只是一些生动的片段组合,抛弃铺垫和承转,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文字。但是,大多数现代派作品并不是没有连贯性,它们都把一个内在的、灵活的框架隐藏在外表的断裂之下,需要读者自己花力气参与和挖掘。语言层面也有转变,在传统文学中被认为不合时宜的东西,如俚语、俗语和粗话,反而受到青睐,屡见于文学作品。19世纪后期很多作家都具有双重性,既不能完全摒弃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又对其抱有巨大的怀疑。他们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怀有不合于现实的非理性、神秘的宿命色彩。这为后来现代主义作家注重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发掘潜意识提供了土壤。对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袁可嘉曾对其有过精辟的归纳和总结,他提出了现代派三条基本的艺术主张,即艺术应该表现内心的真实,而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艺术内容离不开形式,重视艺术形式,勇于创新。
  四、艾略特和现代主义诗歌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就是在如上所述的社会、文化和诗学背景下生成的文学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想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踩着现代派的理论,打着实验和创新的鲜明旗帜,拒绝业已形成的叙述、描述和理性解说的传统习惯,将意象作为诗歌美学的根本途径,毅然决然与过去的文学规范和价值分道扬镳。英美现代诗歌的思想特征当然与文学大环境的思想背景是一致的,即异化下的绝望,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派文学的最大主题。西方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是的物欲横行,物质对人的奴役使人对理性进步等观念感到茫然和怀疑,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对未来和前途充满焦灼和担忧。
  托马斯·艾略特是开创英美现代主义诗风的大师,是英美现代文学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举凡提起英美现代诗歌,人们无一例外要引证艾略特的诗歌或理论作为证据,以资说明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之间在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上的天壤之别。那么,现代主义诗歌究竟给英语诗坛造成怎样的异峰突起?艾略特又是如何卓越地挑起并代言了这样一种风潮,使之统领英美诗坛四十年,直至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频频受到引证和推崇的呢?
  谈论现代派的独创之前,还是应该说明一下艾略特与其他流派,特别是意象派之间的关系。因为艾略特并不是唯一一位现代派诗人,他只是比较有代表性而已;再者,艾略特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确实与丁尼生、白朗宁这样的传统诗人以及休姆、庞德这些同时代诗人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休姆是印象派的主要理论家,他反感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的多愁善感和甜腻无物,认为诗人的任务就是不断创造新意象,泪水诗歌的时代应该结束,代之以“干净”“硬朗”的时代。意象派推崇的简练的古典主义风格,对艾略特的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庞德是现代诗歌中第一个富有色彩并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诗歌意象便是诗歌创作的一切,诗人一生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长篇的作品强。他认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欠缺精确性和清晰的表达,诗歌要关注生活,要坚实清醒、更“接近骨头”。
  艾略特以其独有的才华推进了意象派的理论主张,使英语诗歌在二十世纪初迈向现代主义。秉持一种古典主义的创作观,艾略特认为艺术家所使用的诗歌形式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放弃自我,消灭个性,使自己依附于更有价值的东西。他认为原因在于自由主义者所提倡的随心所欲容易造成种种社会弊端,理应以严谨的纪律加以牵制。
  艾略特还从法国象征主义那里汲取了丰富的经验,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题材选择也得到他的赞同,并成为他后来作品中运用自如的题材趋向,而诗人拉福格的诗体和题材、嘲讽的姿态都对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艾略特说:“从波德莱尔那里,我开始懂得了诗歌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更肮脏方面的可能性,表现肮脏的现实与梦幻的融合以及现实和想象并指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以前用英语写作的诗人中却没有被开发出来。”其实对象征主义的借鉴和青睐不仅是艾略特的个人偏好,也是现代诗歌总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就连叶芝都写了一篇名叫《象征主义》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诗学观念。现代派诗歌的象征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象征,后者只是一种局部的修辞手段,而现代派的象征是在一个复杂而多义的层面上,营造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有时,由于意识流和自由随意的创造力作祟,可能会使作品流于晦涩难懂,这就更加需要读者运用个人智慧和想象力去欣赏并找出答案。
  参考文献:
  [1]董洪川.“荒原”之风T.S. 艾略特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M.H.Abrams&G.G.Harpham.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3]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陆建德.艾略特文集·诗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陆建德.艾略特文集·论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石华,硕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美学和文学批评)
其他文献
黄昏,古旧的小院一片宁静  夕阳的余晖浅挂在古树上  微风轻轻地拂过  古树泛起粼粼耀眼的波光  远处,嬉戏了一天有些疲惫的孩子  好奇地朝着神奇的古树走来  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调皮地爬到了树上,充满了期待  他们转眄流观  不经意间发现  不远的前方  缓缓地闪现出一个美妙的乐园  那里到处盛开着  美丽的七色花  闪耀着迷人的光霞  满园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时地从一丛花  曼妙地飞向另一丛
期刊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全家的希望离开  忙碌在城市的上空,很久不能回老家。  在电话那头,父亲总会讲一些  关于村头那棵黄葛树的事情。  没有狂风肆虐的日子怎会落叶满地?  没有春雨蒙蒙的早晨怎会抽芽吐叶?  年复一年,树干松开腰带  膨胀生长的欲望,孩童一片欢笑声。  女人总闲黑夜太长,趁烈日当空的午后  在树荫下和远方的男人一同打盹。  经常从梦中笑醒,梦见“冤家”在工地上  找寻媳妇的身影,举着一
期刊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论语 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欣然地去接受和探求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
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电力企业信访工作的原因,主要针对电力企业信访工作出现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摘要:《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大师福斯特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引起持续不断的深刻关注。通过这部作品,超越民族狭隘意识的福斯特不仅展现了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民众水深火热的社会状况和日趋深化的民族矛盾,而且通过一系列“连接者”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殖民双方和谐共存的渴求,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后殖民意识。  关键词:福斯特 《印度之行》 连接 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  在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史上,E·
摘要:人物是小说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在文学史中,小说的人物形象随着社会、哲学、心理学、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试图以人物形象演变的视角来考察人物这一小说基本元素。  关键词:人物 人物形象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文学样式。它以散文体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艺术描写,故传统认为人物、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