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点,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加大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 创新;民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2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基础学科的重点,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學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此加大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教师应转变“师道尊严”的倾向,不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距离,加强沟通,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从而使学生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微笑与激情贯穿教学的始终,积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勤思、善思、乐思。
2、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行为,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句子,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就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引导。有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时,我就让学生先作一番辩论,使学生在争议中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
众多的发明,常常缘于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要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对教材的“盲目迷信”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不合理之处,或有意设疑、激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质疑问难,大到文章的段落,篇章结构,小到字词的意思,都可以进行探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学生问:题目中的“励志“是什么意思?“励志”跟“立志”是否相同?如《科学怪人》一文,学生就题目提出疑问:“科学怪人”是谁?怪在什么地方?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变求同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以往的求同心理,训练学生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如: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是查字典,可以是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找意思相近的词来达到理解的目的,甚至可以用动作表达出来。又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可以取什么样的题目?同学们经过思考,想出了《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等题目。再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说话练习,同学们续编的故事有两种对立的答案:一种是狐狸没吃到肉,因为乌鸦吸取了教训;另一种是乌鸦经不住狐狸再一次的花言巧语,肉又一次被狐狸骗走了。我对这两种答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
四、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或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如《黄河象》中科学家假想了一头黄河象因疲劳和干渴,在河边喝水时失足落水的过程,这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象失足落水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想出了许多可能性:老公象与野兽捕斗,在河边喝水时筋疲力尽,失足落水;群象在河边戏水时,老公象不慎失足落水;老公象为寻找失散的小象,涉水过河时不慎失足落水……
作者简介:陈菊 (1976-);女;江苏省海门市万年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江苏 海门 226100
[关键词] 创新;民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12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基础学科的重点,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學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此加大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创新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教师应转变“师道尊严”的倾向,不以权威自居。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距离,加强沟通,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从而使学生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微笑与激情贯穿教学的始终,积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勤思、善思、乐思。
2、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行为,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句子,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就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引导。有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时,我就让学生先作一番辩论,使学生在争议中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
众多的发明,常常缘于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要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对教材的“盲目迷信”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不合理之处,或有意设疑、激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开来。质疑问难,大到文章的段落,篇章结构,小到字词的意思,都可以进行探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学生问:题目中的“励志“是什么意思?“励志”跟“立志”是否相同?如《科学怪人》一文,学生就题目提出疑问:“科学怪人”是谁?怪在什么地方?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变求同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以往的求同心理,训练学生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如: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是查字典,可以是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找意思相近的词来达到理解的目的,甚至可以用动作表达出来。又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可以取什么样的题目?同学们经过思考,想出了《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等题目。再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说话练习,同学们续编的故事有两种对立的答案:一种是狐狸没吃到肉,因为乌鸦吸取了教训;另一种是乌鸦经不住狐狸再一次的花言巧语,肉又一次被狐狸骗走了。我对这两种答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
四、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或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特性。如《黄河象》中科学家假想了一头黄河象因疲劳和干渴,在河边喝水时失足落水的过程,这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象失足落水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想出了许多可能性:老公象与野兽捕斗,在河边喝水时筋疲力尽,失足落水;群象在河边戏水时,老公象不慎失足落水;老公象为寻找失散的小象,涉水过河时不慎失足落水……
作者简介:陈菊 (1976-);女;江苏省海门市万年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江苏 海门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