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以改革传统的两学期制为突破口,通过实施短学期,创设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开放、灵活的教学新型体系的改革实践,并探讨了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37-02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因材施教、多样性与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构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教学体系改革涉及诸多领域,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构建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实行两学期制,其特点是学期周期长,为一些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具有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比较成熟,教学管理机制比较顺畅等优点。但是,这种传统的两学期制由于教学时间跨度长,教学安排比较刚性,所开设课程一般贯穿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课程设置不灵活,因而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较小,学习节奏较慢,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同时存在教学与科研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长学期,短学期教学安排具有灵活、多元、开放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开展学期制度改革实践,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一个独立运行的短学期,构建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转变。通过短学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开设各类前沿课程、研究型课程、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实习实训、参观考察、专题交流讨论、专业学习指导、创新活动、职业规划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和选课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其次,有利于促进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最近多年来,许多高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凝练、精选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计划中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有了较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较大增加。但是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如何有效加强研究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及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探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改革、调整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传统的长学期制中可以并需要开展这些教学改革试点。但是,在长学期由于教学安排较满,刚性较强,加上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班级人数普遍增加等,影响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比较多。通过实施短学期,可以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试点,为探索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潜力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累经验。再次,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提高高校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一些知名教授担负大量的科研任务及其他社会工作,有时在一个长学期的时间跨度上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实行短学期后,学校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更加灵活,使得科研任务较重的教授可以调整年度工作安排,集中较短的时间在短学期为本科生上课或者开设讲座。此外,短学期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在时间上刚好与国外大学的暑假衔接,便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交流、开设讲座,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实施短学期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推进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2006年上海海洋大学提出以改革传统两学期制为突破口,通过设置“短学期”,促进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立理论授课与专题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产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进从相对封闭、静态和单一的教学体系向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体系转变。从传统的两学期制过渡到“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理论教学每学分由18学时改为16学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四年的课程分布设计三个短学期。短一学期:突出基本素质教育,以扩大基础知识面为重点,提高基本素质;短二学期:突出专业技能培训,以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为重点,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素质;短三学期: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毕业实习和专业调查为主要方式,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报告写作训练指导,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其中短一全部集中在大一学期末的2~4周,短二、短三结合专业实践需要与春季学期打通统筹安排。科学系统地设计短学期的课程体系,促进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短学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功能,设置安排实践类、实习类、调查类、师生讨论与互动课、学生需求较大的短学时课程等教学形式,采取预设可选性系列讲座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并与常规学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相对应(衔接),划分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递进性教学阶段,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基于短学期的新型教学体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讨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三个结合,构建了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平台。第二,促进了学生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官、产、学、研”联动发展,开设“名师导航”、“企业讲堂”等新型课程,让学生领略大师风采,感受学科前沿,直接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从理性返回到感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促进了从“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从“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向由用人单位参与的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偏重传授知识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教学全过程的转变。
当前推行学期制度改革已成为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学期制度的改革实践是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体制模式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一项系统工程。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学制惯性,一些师生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尚未认同,使得短学期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较为困难。同时由于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还比较短,其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还不够成熟,不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此外,短学期一般安排于7~8月,正值炎炎夏日,温度过高影响学习心情,容易引发中暑和火灾等安全隐患,也使得学校管理者心有余悸。因此,短学期教学改革还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相关方面可以组织跨校联合专题研究,推进这些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燕赵一草.关注三学期制[EB/OL].(2004-09-14).http://yicao.126blog.com/.
[2]周伟,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10-11.
[3]教学整改快讯.国内外学期制运行状况调研分析[EB/OL].(2010-06-30)http://www.jingpinke.com/(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4]百度百科.三学期制[EB/OL].(2011-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
[5]教务处.短学期运行方案探讨[R].上海海洋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京海(1957-),男,上海市人,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37-02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因材施教、多样性与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构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教学体系改革涉及诸多领域,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构建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实行两学期制,其特点是学期周期长,为一些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具有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比较成熟,教学管理机制比较顺畅等优点。但是,这种传统的两学期制由于教学时间跨度长,教学安排比较刚性,所开设课程一般贯穿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课程设置不灵活,因而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较小,学习节奏较慢,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同时存在教学与科研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长学期,短学期教学安排具有灵活、多元、开放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开展学期制度改革实践,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一个独立运行的短学期,构建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转变。通过短学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开设各类前沿课程、研究型课程、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实习实训、参观考察、专题交流讨论、专业学习指导、创新活动、职业规划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和选课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其次,有利于促进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最近多年来,许多高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凝练、精选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计划中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有了较大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较大增加。但是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如何有效加强研究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及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探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改革、调整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传统的长学期制中可以并需要开展这些教学改革试点。但是,在长学期由于教学安排较满,刚性较强,加上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班级人数普遍增加等,影响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比较多。通过实施短学期,可以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试点,为探索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潜力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累经验。再次,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提高高校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一些知名教授担负大量的科研任务及其他社会工作,有时在一个长学期的时间跨度上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实行短学期后,学校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更加灵活,使得科研任务较重的教授可以调整年度工作安排,集中较短的时间在短学期为本科生上课或者开设讲座。此外,短学期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在时间上刚好与国外大学的暑假衔接,便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交流、开设讲座,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实施短学期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推进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2006年上海海洋大学提出以改革传统两学期制为突破口,通过设置“短学期”,促进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建立理论授课与专题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产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进从相对封闭、静态和单一的教学体系向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体系转变。从传统的两学期制过渡到“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理论教学每学分由18学时改为16学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四年的课程分布设计三个短学期。短一学期:突出基本素质教育,以扩大基础知识面为重点,提高基本素质;短二学期:突出专业技能培训,以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为重点,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素质;短三学期: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毕业实习和专业调查为主要方式,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报告写作训练指导,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其中短一全部集中在大一学期末的2~4周,短二、短三结合专业实践需要与春季学期打通统筹安排。科学系统地设计短学期的课程体系,促进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短学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功能,设置安排实践类、实习类、调查类、师生讨论与互动课、学生需求较大的短学时课程等教学形式,采取预设可选性系列讲座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并与常规学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相对应(衔接),划分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递进性教学阶段,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基于短学期的新型教学体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讨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三个结合,构建了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平台。第二,促进了学生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官、产、学、研”联动发展,开设“名师导航”、“企业讲堂”等新型课程,让学生领略大师风采,感受学科前沿,直接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从理性返回到感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促进了从“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从“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向由用人单位参与的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偏重传授知识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教学全过程的转变。
当前推行学期制度改革已成为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学期制度的改革实践是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体制模式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一项系统工程。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学制惯性,一些师生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尚未认同,使得短学期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较为困难。同时由于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还比较短,其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还不够成熟,不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此外,短学期一般安排于7~8月,正值炎炎夏日,温度过高影响学习心情,容易引发中暑和火灾等安全隐患,也使得学校管理者心有余悸。因此,短学期教学改革还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相关方面可以组织跨校联合专题研究,推进这些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燕赵一草.关注三学期制[EB/OL].(2004-09-14).http://yicao.126blog.com/.
[2]周伟,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10-11.
[3]教学整改快讯.国内外学期制运行状况调研分析[EB/OL].(2010-06-30)http://www.jingpinke.com/(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4]百度百科.三学期制[EB/OL].(2011-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
[5]教务处.短学期运行方案探讨[R].上海海洋大学,2010.
作者简介:张京海(1957-),男,上海市人,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