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封闭与自卑现象突出、压力繁多与焦虑现象严重、思想认识与调适能力存在欠缺,其产生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主观问题。对贫困生加大资助力度,并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够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可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思想教育;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据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统计,2010年该校在校生24968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59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25.47%;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特殊困难学生1553人,占在校生的6.22%;困难学生是2439人,占在校生人数的9.77%;一般困难学生2367人,占在校生的9.48%。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扩招以及物价的上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众多研究均已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部分问题,但这种资助主要是给予物质帮助,较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在进入五彩斑斓的大学后,对比非经济贫困生更容易出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自我封闭与自卑现象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普遍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落后,他们在知识面、信息量、兴趣爱好及实践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在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中处于劣势,从而产生“我比不上别人”、“我什么都不会”、“我很差”等自卑心理。其次,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性格偏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更不想让周围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境,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自我封闭,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相关信息。再加上受经济限制,有时一些有益于培养开朗性格、增进同学友谊和交流的集体活动也不能参加,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走向更严重的自我封闭。
(二)压力繁多与焦虑心理现象严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相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经济压力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独有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有的大学生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或同时兼职几份工作,以期尽可能减少家庭负担。然而,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吸取的知识和充实的内容实在太多,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和兼职上产生矛盾冲突。有的学生因为兼职耽误了学习,没有实现最初的学习目标或是没有获取各类奖助学金,导致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并焦虑着自己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就业。
期望压力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的压力源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承载了父母乃至全村父老乡亲的厚望。父母希望他们在学校有个好成绩和好表现,更希望他们通过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以改变贫穷的命运。学生为此也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毕竟是智力、学习基础、努力程度、非智力因素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旦遇到挫折,尤其是在努力学习之后的挫折,容易让学生产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他们常常因此焦虑不安,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三)思想认识与调适能力存在欠缺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入人生发展的第二个迅猛时期,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闭锁和寻求理解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注重内省,自觉从各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心理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且缺乏自我调适的技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一旦同学知道自己家庭情况就会瞧不起自己,不愿意与自己做朋友,而他们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另外,由于经济的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触各种社会实践也少,能力的培养和锤炼提高受到限制,于是调适能力较差,从而造成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迷于虚拟世界,严重影响了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从客观角度来看,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年6000—10000的学费和住宿费,对年收入人均仅数百元的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它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每一个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喘不过气。然而,在当今社会,人情淡薄,贫富不均,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如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办事找后门,拉关系,更是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且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享乐主义,同学之间的盲目攀比更是刺激了他们脆弱的神经,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日益突出。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和不善交际。遇到挫折或问题时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知道如何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其次,自尊心强,敏感多疑。由于生活环境的缘故,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很强,宁愿从事多份兼职工作也不愿接受学校的各项资助,且常常将老师和同学的一些善意帮助当作嘲讽,甚至将同学的一些无意言行看作是有意侮辱。第三,认知偏差,思想偏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贫困看作是社会的不公,甚至是父母的错误,对此消极悲观甚至怀有怨恨心理。在这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走向偏差,心理出现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各异,且学生本人也是独特的个体,因此,结合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特点等,针对性地予以加大资助力度并加强思想教育等,可以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一)加大资助力度,减轻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是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现实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就必须完善机制,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在校园为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建立档案,积极推进和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帮困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本帮困途径,以获得奖学金为有效激励方式,以各种助学金为重要辅助措施”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这些资助措施各有侧重,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融为一体。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的方式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费的问题的方式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同时,以学校及社会各类奖助学金为激励的辅助措施。对它们的贯彻落实,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经济资助,减轻经济压力,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二)加强思想教育,实现思想解困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学生工作的生命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主要是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奋务实、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眼前的困难,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培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固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乐观心态,认识到贫困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以此为契机磨练坚强的性格和耐挫能力。
(三)加大自我调适的引导,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全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注重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自卑和自我封闭,在对他们的日常教育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图片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贫困不是一种过错,经过磨砺的成长才是更壮丽的人生。第三,加强挫折教育和情绪调节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具有吃苦耐劳、有抱负等良好品质,但有时遇到挫折反而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认为命运对他不公,从而对人生产生消极、不满的心理。对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只要战胜挫折人生就会变得更完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第四,加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地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提升他们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的的重要障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将解决其实际困难与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三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祎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2):142-144.
[2]左莉.浅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72-73.
[3]贺满云.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05:108.
[4]居世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湖州职业学院党报,2009,03:27.
[5]刘新伟.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艰苦教育[J].科教纵横,2011,2:201.
作者简介:尹霞,女,广东湛江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学生工作。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思想教育;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据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统计,2010年该校在校生24968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59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25.47%;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特殊困难学生1553人,占在校生的6.22%;困难学生是2439人,占在校生人数的9.77%;一般困难学生2367人,占在校生的9.48%。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扩招以及物价的上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不断增多的趋势。众多研究均已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部分问题,但这种资助主要是给予物质帮助,较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贫富差距现象给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在进入五彩斑斓的大学后,对比非经济贫困生更容易出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自我封闭与自卑现象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普遍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落后,他们在知识面、信息量、兴趣爱好及实践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在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中处于劣势,从而产生“我比不上别人”、“我什么都不会”、“我很差”等自卑心理。其次,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性格偏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更不想让周围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境,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自我封闭,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相关信息。再加上受经济限制,有时一些有益于培养开朗性格、增进同学友谊和交流的集体活动也不能参加,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走向更严重的自我封闭。
(二)压力繁多与焦虑心理现象严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相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经济压力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独有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有的大学生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或同时兼职几份工作,以期尽可能减少家庭负担。然而,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吸取的知识和充实的内容实在太多,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和兼职上产生矛盾冲突。有的学生因为兼职耽误了学习,没有实现最初的学习目标或是没有获取各类奖助学金,导致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并焦虑着自己的学业以及未来的就业。
期望压力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的压力源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承载了父母乃至全村父老乡亲的厚望。父母希望他们在学校有个好成绩和好表现,更希望他们通过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以改变贫穷的命运。学生为此也努力学习,但学习成绩毕竟是智力、学习基础、努力程度、非智力因素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一旦遇到挫折,尤其是在努力学习之后的挫折,容易让学生产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他们常常因此焦虑不安,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三)思想认识与调适能力存在欠缺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入人生发展的第二个迅猛时期,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闭锁和寻求理解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注重内省,自觉从各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心理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且缺乏自我调适的技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一旦同学知道自己家庭情况就会瞧不起自己,不愿意与自己做朋友,而他们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另外,由于经济的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触各种社会实践也少,能力的培养和锤炼提高受到限制,于是调适能力较差,从而造成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迷于虚拟世界,严重影响了其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从客观角度来看,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年6000—10000的学费和住宿费,对年收入人均仅数百元的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它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每一个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喘不过气。然而,在当今社会,人情淡薄,贫富不均,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如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办事找后门,拉关系,更是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且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享乐主义,同学之间的盲目攀比更是刺激了他们脆弱的神经,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日益突出。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和不善交际。遇到挫折或问题时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知道如何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其次,自尊心强,敏感多疑。由于生活环境的缘故,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很强,宁愿从事多份兼职工作也不愿接受学校的各项资助,且常常将老师和同学的一些善意帮助当作嘲讽,甚至将同学的一些无意言行看作是有意侮辱。第三,认知偏差,思想偏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贫困看作是社会的不公,甚至是父母的错误,对此消极悲观甚至怀有怨恨心理。在这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走向偏差,心理出现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各异,且学生本人也是独特的个体,因此,结合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特点等,针对性地予以加大资助力度并加强思想教育等,可以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
(一)加大资助力度,减轻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是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现实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就必须完善机制,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在校园为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建立档案,积极推进和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帮困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本帮困途径,以获得奖学金为有效激励方式,以各种助学金为重要辅助措施”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这些资助措施各有侧重,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融为一体。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的方式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费的问题的方式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同时,以学校及社会各类奖助学金为激励的辅助措施。对它们的贯彻落实,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经济资助,减轻经济压力,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二)加强思想教育,实现思想解困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学生工作的生命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主要是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奋务实、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眼前的困难,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培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固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乐观心态,认识到贫困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以此为契机磨练坚强的性格和耐挫能力。
(三)加大自我调适的引导,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全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注重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自卑和自我封闭,在对他们的日常教育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图片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贫困不是一种过错,经过磨砺的成长才是更壮丽的人生。第三,加强挫折教育和情绪调节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具有吃苦耐劳、有抱负等良好品质,但有时遇到挫折反而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认为命运对他不公,从而对人生产生消极、不满的心理。对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只要战胜挫折人生就会变得更完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第四,加强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地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提升他们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的的重要障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将解决其实际困难与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三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祎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2):142-144.
[2]左莉.浅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72-73.
[3]贺满云.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05:108.
[4]居世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湖州职业学院党报,2009,03:27.
[5]刘新伟.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艰苦教育[J].科教纵横,2011,2:201.
作者简介:尹霞,女,广东湛江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