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镇”里话“童话”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eter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名为《童话镇》,喜欢流行歌曲的读者自然会联想起前几年流行的同名歌曲《童话镇》。当然,这只是毫无根据的即兴联想,读完文本,朦胧的认识瞬间清晰。小说以李天来“我”家为“我”儿子小乐拍摄钢琴视频为开端,展开了李天、吴海和“我”——三个童年发小的中年窘况,牵引出三个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三代人都曾拥有自己的“童话”。如年轻的父母辈们:吴海的妈妈想当歌星;“我”的母亲念着华兹华斯的诗歌,追寻着将要逝去的青春无限留恋;李天的爸爸喜欢弹钢琴,画素描,要做一个洁净的读书人。而孩童的“我们”:李天想当播音员,吴海想当解放军,“我”想当医生。但是,除了第三代人还未长大,“我”和父母辈的美好“童话”被时光一一击破:吴海的父母离婚,“我”的母亲跳楼,李天的父母成了平庸的中年人。二三十年后再次相聚,发现“我们”又延续着当年父母的“不幸”:吴海的婚姻失败,原生家庭的凌乱在他身上发酵;李天的儿子患重病,生女救子,结果失败,女儿又得怪病,妻子深受刺激,一病不起;“我”看上去过得还算安宁,但母亲的阴影一直笼罩于心,妻子的精明让“我”成为谨小慎微之人。再来看歌曲《童话镇》。这是一首似乎可以在不同年龄段皆能触发共鸣的歌曲,其让孩童感受到童话的美好和快乐,让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割裂,让生活阅历丰富的人感受的内容更多。在小说结尾,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无忧无虑地唱着《童话镇》:“总有一条蜿蜒在童话镇里梦幻的河/分隔了理想分隔现实/……让所有很久很久以前/都走到幸福结局的时刻又陌生……”确实,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相信童话,青年时也会充满激情地追逐梦想,进入中年后,逐步回归生活,走向平庸。以此观照,则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歌曲《童话镇》所传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阐释歌曲《童话镇》的文本。
  用小说的形式阐释歌曲,这是很有创意的尝试。且从作品的立意、故事的讲述、意象的设置等来看,《童话镇》皆展示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与颇为老道的语言功夫,也让读者嗅出作者身上浓郁的生活烟火味;但作为短篇小说,最根本的特征是“短”,正因其“短”则不能赋予其太多使命,读者最大的期待还是集中在思想力的表达上。《童话镇》颇费心力地推进故事,在小说结尾终于抖出那酝酿已久的“包袱”,即李天不堪的生存处境。得知真相后的吴海表示同情,准备购买一直反感且无力购买的保险,但李天婉拒,故事在他们混沌又清澈的干杯声中戛然而止。相对于全文含蓄有力的设置与张弛有度的讲述,如此结尾显得仓促潦草、虚弱无力。为何会产生如此艺术效果,显然与作者立意的基点有关。
  所谓童话,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当然,童话并非儿童专属,成年人也可拥有自己的“童话”。文中的父母辈们想当歌星、喜欢诗歌、喜欢弹琴画画,喜欢读书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体追求生命质量的向上表现,并不过分,但为了守住这些“童话”而招致坐牢、跳楼等结局,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而孩童时代的“我们”虽拥有“童话”,但最后无一人守住“童话”,皆陷入生活的平庸之中。到底是何因导致两代人“童话”的破灭?这需要回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进行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崇尚精神追求与个性解放的黄金年代,父辈们在这浓郁的人文环境浸染下自觉追求精神生活,此乃时代大势所趋。进入九十年代,商品經济大潮的裹挟,大众文化的冲击,人文精神的低落也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岗、扫黄、物质崇拜等也成为时代的产物,从此角度看,父母辈们追求的“童话”与遭遇的“不幸”皆具有一定的社会集体性,个体虽无可抗逆,但也可进行有限度的自我救赎。而作为晚辈的“我们”身处百废待兴的新时代,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享受着多元宽松的文化环境等,这些都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要付出行动去努力追逐,想当播音员、解放军、医生等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但也许与父辈创造的条件以及教育不力等有关,也许源于个人的性格与天分等,总之他们失败了。在文中,作者将两代人的不幸都归因于时光老人,认为是时光使人不可逃遁地陷入“童年时相信童话,年轻时追逐梦想,中年后陷入平庸”的命运轮回之中,如此理念是否简单粗暴了些?时光虽具有摧毁一切的威力,但也不至于需要为人世间的一切不幸埋单。再退而思之,如何看待这些不幸?芸芸众生,何为平庸?何为成功?仅仅用金钱、地位、职业等显性因素来衡量吗?如果“我”的母亲不跳楼,如果吴海的母亲能成为歌唱家、李天的父亲能继续画画,难道就意味着他们一直生活在“童话”里?如果李天等能如愿成为播音员、解放军、医生,他们就如愿实现了自己的“童话”吗?
  谈及不幸,不禁又联想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兴起的底层苦难文学。本文以底层小人物的不幸生活为描摹对象,从作者所持的苦难观以及处理方式看,也大致具备当代文坛苦难叙事的通病,一是人物所遭受的苦难多为生存性的、物质性的苦难。小说围绕“李天的生存困境是否属实”展开,“我”观察李天的标准很“物质”:开破车、住旧小区、做保险推销员等,由此推断李天的生活处境很艰难,最终在一场档次较低的饭局中坐实推断。其实从另一角度看,李天并非“不幸”:他拥有健康的身体,虽从事保险推销工作,但还有挣钱养家的能力;虽失去儿子,但拥有女儿和爱妻,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难道非得要开豪车、住豪宅、吃高档饭店、当播音主持等才能证明他的成功吗?至于“我”和吴海的苦难也是形而下的生活之苦,没有关乎个人的价值、尊严、自由等方面的精神之痛。二是面对苦难的态度。文中那混沌又清澈的干杯声如同作者的一声轻喟:一切挣扎都是徒劳,所谓的拒绝平庸,活出自我,如同海市蜃楼般不可接近。大家还是干了这一杯,互相用爱取暖,且在心中保留一角“童话镇”吧。
  其实,不管是精神性苦难,还是生存性苦难;是勇敢面对,超越苦难,还是隐忍被动,接受苦难,这些苦难意识与态度皆显示着作者的文化观念、境界格局的迥异。原乡意识的匮乏使得作家们面对苦难时,只能在沉重的现实中喘息,在绵延的时间中流浪。对苦难缺乏终极意义的追问,使得呈现苦难成为苦难叙事的终极目的,让一切归于无解,从而大大削弱苦难叙事该有的文学品质与思想价值。故原乡意识的张扬、对自我进行深远的精神追问则是当下苦难叙事作品所必须努力的方向,也是本文可开拓的空间所在。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一  查木坑的春雨与阳光,似乎是随着头顶上的云层在变换,雨的脚步还没迈开,山尖上就有阳光飘忽了。没有风,空气一下子仿佛黏稠起来,路上更是湿漉漉的,低洼的地方积着水凼。冷不丁,路边的树叶上会有雨水滴落。一旦滴在颈窝里,我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草木葳蕤,总是错觉山径是犁铧犁开的。只不过,好像迅速又被杂草和雨水冲下的腐殖土遮住了,蓬松、柔软。一脚高,一脚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不时有疯长的荆棘,或双
期刊
把小兔笼子交到居委会梅主任手里的时候,康老爷子松了一口气。  小白兔不大,蹲在笼子里,只顾着往外瞅。粉红色的小铁笼子也玲珑得可爱。那还是在一个月前,康老爷子带着两岁大的孙子宝月到淮河坝子上玩,从崔奶奶那里讨得的。那天天气好,虽然冷,可是河坡子上土生土长的野辣菜还一片一片绿着,像个小春天似的。宝月羊羔子一样往坡下跑,忽而扭回来,跟康老爷子说,爷爷,你看。康老爷子的眼睛沿着孙子的手指往下看,就看到了一
期刊
世 界  世界有了新的模样  我们已经见到  并且学会了新的词语  世界燃烧过,然后有了温度  和我们一致  和永远一致  现在,世界上都是新生之物  仅仅依靠回忆与过去衔接,保持  连续的人生气息  时 间  某处在漏水,滴答声  响个不停  耐心,而保持节奏  那些水漏出来就不见了  ——水的本质不是水  想到这一点,就发现了时间  它们摇摇摆摆,却坚决  躁动不安的不是它们  是我們,所有有
期刊
人生只是一个片段,生如夏花,但是那种炽热和绚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题记  一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这是作家笔下的屯溪,一座美丽的皖南山城。1986年7月30日,李夏就出生在这美丽山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因为生在夏天,父母給他取名“李夏”。  从童年到青年,李夏的故事有太多精彩。但是,我们只能从2017年开始。那年6月,李夏来到了一个美丽的
期刊
来一盘——  听到沙哑而短促的声音,我便晓得六叔来了。  声音里还充满着旱烟的气味,像乡村炊烟的味道。还没有等我回答,六叔那鹭鸶般的双脚,立即踅进了我狭小的屋里。  在我没来插队之前,六叔是个极其孤单的人。除了出工,屋里的琐事不太管,都是由婆娘跟小崽去做——大崽是个病壳壳,像根衰黄的菜秧子,每天除了晒太阳以及对着路人蠢笑,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六叔却独自埋头琢磨象棋。他像个痛苦的哲学家,面对棋盘中的
期刊
2016年伊始,网络上流行一首歌曲名为《童话镇》,这首歌覆盖了较宽广的年龄段,引发了无数人的共情。俞妍的短篇小说《童话镇》也氤氲着同题歌曲的韵味,令人唏嘘感伤,也让人看清了生活真相,写出了主人公从成长幻梦到中年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再到重铸希望重新出发的生命时光。这是小说版的“童话镇”,真切、可信,具体而微,每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迎头相遇。  1.童年幻梦及其成长体验。李天、吴海和“我”,是小说《童话镇
期刊
妈的,你只有十八岁啊!徐婉婷想。芮崎,你真是个铁石心肠的野东西!徐婉婷想着,痛苦而又甜蜜地抱紧芮崎。芮崎穿着高中校服,《大逃杀》同款,徐婉婷的手紧抓他的后背,抓在校服上。两人的嘴唇贴在一起。舌尖轻轻触碰,像地洞里两只粉嫩的幼鼠。他们深吻起来,呼吸犹如潮汐。  亲吻前徐婉婷曾用纸巾擦拭芮崎额头和双颊上的油腻。芮崎是油性皮肤,蹭得徐婉婷厌烦。芮崎说,在汽修厂忙到现在没顾上洗脸。说这些时他很平静,捷达车
期刊
读了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当看到老人“坐在人间的车子上,驾着非人间的马”,我们决定约残雪老师的作品,邀请一种文学表达上的不确定性。  残雪本名邓小华,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善于在小处展现一种撕裂和變形,善于“胶转”人类内心深处的影像,再予以反刍和杂糅,最后在我们熟睡时慢慢剥茧和抽丝。小说《绿城》依然如此:作者根本就不打算在现实的经验里建造自己的“文学恐龙”,而是醉心于在梦幻中摧
期刊
是三十年前的秋天,我去鲁西平原深处看望诗友,到了他所在县城,已是黄昏,在旅馆租了辆自行车,离他所居住的村子,还剩三十多里路。  出县城,天就进入了夜幕。那是第一次走这还没有铺上柏油的乡间公路,中秋早过了,天气变得更凉爽清澈,一些村庄像许多的岛屿散泊在平原的暮色里。那夜显得发青,而天空是一种深蓝,我沿着乡路,穿过桥梁和树林。秋夜乡下,鼻翼翕动闻到的是满布着成熟兼有腐朽玉米秸秆和割掉豆叶烂掉的味道,還
期刊
九月五日的城门与街道  【皖·安庆迎江区大南门街区】九月五日清晨,我又一次在寻找那段南城墙,和开在南城墙门洞中的门。  但始建于南宋的安庆古城墙,已相继塌陷在往日的岁月里,成为我们脚下泥土深处的残砖碎片,今日的大南门,抑或往昔的枞阳门、正观门、康济门、集贤门,自然不会在古城墙那东南西北的门洞中,再次被攻城的敌军撞开,被城内的兵士关上。即便安庆城南沿江岸线今日仍然建有城的“墙”,那也不是军事防御设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