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感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地位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时,加强语感的训练。通过语感训练技巧、方法达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语感 技巧和方法 联想和想象 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19-02
  语感在语文能力中的地位和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感”的地位大为提升。并且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课标中多次提到“语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等。语感地位的提升令人瞩目,究其原因,是语感固有的文学意义、以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华与“语文素养”的新理念的融合。同时,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无庸讳言,语感的综合性、情感性、形象性和语文素养的特征的高度吻合,从而使语感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感这么重要,因此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有以下这些做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1 教师要明确语感的概念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一种对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
  对学生而言,其一是敏锐的感知。因为感受语言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如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节律明快、意境优美中感受到热爱春光、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其二是直觉的思维。语感是靠直觉思维,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有些人读诗,并没有用事理分析的方法就能敏锐、准确地发现哪个词语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精妙,耐人寻味,而是在直觉思维中获得的。
  2 教师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2.1 教给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给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所以,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第一:把握重音。“重音”要讲究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其中感情重音最重要,它可以使朗读的内容丰富、充满生气,而且富有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烈的情况;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如在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一段前一句就要轻读,后一句就要重读,要读出诗人只身悄悄离开的情景,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惊动,走的时候更不曾打扰了谁。这是作者不愿意扰乱康河的恬静与美丽。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隐寓着内心的骚动和不安,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停顿要恰当。如“停顿”要讲究语法停顿、感情停顿;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对“周—总—理—”“想——念——你——”时就要读出停顿,通过朗读停顿让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表现人民热爱总理的深挚感情同时也读出作者那种对周总理无限怀念之情。第三,,语速要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四,语气要合适。如朗读《出师表》一课时,就要把诸葛亮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现出来,语气要沉痛诚恳。第五,语调要抑扬顿挫。语调要讲究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等。如读诗要使学生明白,像诗歌的朗读必须通过声调的抑扬,才能体会到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声韵之美;比如在读曹操的《龟虽寿》一诗时,我就通过录音机的范读来让学生把握抑扬顿挫的语调,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品味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移”的伟大抱负。
  2.2 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方法增强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要放声读,读的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而且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意图,品位出作者的妙处。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
  因此为了让“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这种方法很好的落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范读、领读、配乐跟读、自由读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我总是通过朗读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吟诵:教师带表情的朗读,可以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然后再在领读、配乐跟读、自由读相结合的情况下达到应有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时,我先范读,在歌曲《高山青》优美的旋律中,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到美丽的宝岛台湾,带进神奇的阿里山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特别高,在学生的试读中都可以体现的极为出神入化。
  第二,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假如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可以培养语感,是内隐学习的机制在起作用。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理解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山泉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而且理解了文章的韵味。   第三,背诵
  背诵默写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当然也是让学生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如:感知理解性背诵,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我通过范读、领读、跟读、自由读等方式达到熟读,在品读了文章精美的语言后,让学生从写景、议论、抒情三个方面内容的感知理解上去背诵。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同时也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这样学生就在“品”中积淀了语感。
  3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增强语感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以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以说明。(1)感觉联想、想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2)动静联想、想象。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如前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语言感受能力在形象思维中得以实现,语感也增强了。
  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真正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3] 《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本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38-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期刊
【摘要】 高中政治课的改革,就是要在新理念指导下,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且能正确评价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政治教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  【关键词】 政治教学 课堂兴趣 主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39-
期刊
【摘要】 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人类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使学生视野开阔,陶冶性情,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去阐述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 培养 个性化 习惯 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
期刊
【摘要】 古典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而情感教育又是语文教育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如何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因此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学业有成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抓关键期。在高中阶段,高一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那么高一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  【关键词】 英语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10-01  1
期刊
【摘要】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综合,作文水平将直接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语文既要照顾工具性,有要满足人文性,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自然就成了难点。笔者认为,作为和听、说、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只有在加强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基础上,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才有可能。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作文 创新
期刊
【摘要】 生活教学的第一课堂是,教学是教与学的整体。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学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思考能力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22-01  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它的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朔造一个人。  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就简就是要让课堂变得简约。但简约并不简单,相反,简约化的数学课堂,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使其能剔除繁琐,回归简约,走向成熟。我从教学情境、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几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简洁、有效 精简、妙用 简约、厚实 简练、坦诚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
期刊
【摘要】 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44-0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
期刊
【摘要】 概念知识是数学中相对技能、技巧知识的教学显得抽象、枯燥的一部分知识。如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呢?教师应确立新理念,适应新教材,教学流程应突出有效性,在教学中要定位准确,明确目标,在概念的引入上要讲究策略,结合课题实际确定灵活的教法,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概念的信心。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概念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