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驴子背盐”的现象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这一切都使教师充满着激情,学生充满期待,化学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化学教师这样或那样地抱怨:教学内容太多,课时太紧;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难把握教学的深浅度;经常给学生加菜加料,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正确地对待“秘诀”,不能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新“秘诀”,而机械地套用了旧“秘诀”的缘故。
  那么,反思我们日常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有没有出现“驴子背盐”的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就列举并分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偏见,以供方家参考。
  
  ◆偏见之一:“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固守“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的陈旧观念,习惯于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认或者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本成为课堂根本,教材成为教学主宰,教师的教即为钻研教材内容、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记诵教材而展开。教学从教材出发,最后又回归教材,师生沦为课本的附庸、教材的奴仆,完全失去了应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支一招: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笔者现根据现场拍摄的教学录像把这一教学过程简要说明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偏见之二:“纲要即课标、三维即三种”
  实施新课程虽已有多年,但仍有些教师把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标准等同起来,认为三维目标即三种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与创新,教学大纲从化学的视觉来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并采用了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方式来界定教学要求的层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科学而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减少课堂生成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目标的有效达成更能激发后续的精彩生成。由于受到“纲要即课标、三维即三种”偏见的影响,导致当前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普遍存在主体错位、动词不当、内容泛化、缺失等问题,其中还不乏一些所谓的优秀教学设计。例如:
  《芳香烃——苯的结构与性质 》的教学目标:
  (2008年某市优质课例评比某教师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芳香烃的概念,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的特征,掌握苯的主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对比——联想,假设——探究学习方法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从上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的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最终导致目标主体错位。“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另外上例中的目标行为动词选择不是很恰当,目标动词比较模糊,“了解”“掌握”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含义模糊。除此之外,上例中的目标设计内容显得过大、过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的达成,不像知识与技能那样是一种特定的信息或一种非常具体的技能,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而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历感受、认同、反应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渐内化。“培养……能力”“培养……精神”等目标,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根本无法实现,还有“……精神”“……能力”内容本身就不具体,很难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更无法测量和评价目标的达成度。
  ◎支一招:树立目标科学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不同专家对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为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的理论与技术[1]。马杰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必修1专题4中的《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列表说明: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成为实现最佳教学效益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提高目标的终点效应。
  
  ◆偏见之三:“教多即学多、量多即效高”
  在日常化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一个劲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好几次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很多情况下,一些化学复习课演变成了学生忙于做题的局面。而且,大部分教师在复习课上所选用的复习题往往是照搬高考题或某些地区的模拟题。高考题或模拟题命题目的价值定位是有诊断性和一定区分度的,而课堂复习例题应该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显然,一味地照搬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作为复习例题会使复习效果与目标达成大打折扣,容易出现学生做题多、效率却低下的结果。
  ◎支一招:树立习题生命观
  学生“理解了”或“消化了”化学知识,应该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认知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课堂上,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的例题和习题应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发展。那么,怎样通过习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呢?笔者认为,给习题赋予生命价值、树立习题生命观是至关重要的。在复习教学中,特别是高三复习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范例习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解决范例习题的知识基础(能学);习题中呈现的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有着上位、下位或组合的逻辑关系,使得已有的理论得到下位的扩充,或变为包摄性更广的规律,使认识深化(该学);习题呈现方式尽可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学)。
  例如,浙江省特级教师董君老师在2010年杭州市高三复习课所展示的内容就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作用。现将部分片段设计流程描述如下:
  先投影“速力菲”说明书的部分内容摘录:
  【规格】每片含琥珀酸亚铁0.1g
  【组成与性状】内含Fe2 34.0%~36.0%的无水碱式盐,为薄膜糖衣片
  【适应症】用于缺铁性贫血症预防及治疗
  【用量用法】成人预防量为0.1g/日,治疗量为0.2g~0.4g/日;小儿预防量为30mg~60mg/日,治疗量为0.1g~0.3g/日
  【储藏】在避光、密封、阴凉处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然后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1.“速力菲”为什么要用糖衣薄膜,并在避光、密封、阴凉处保存?
  2.为了检验某药店出售的“速力菲”是否被氧化,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要说出操作步骤。
  3.若为了检验“速力菲”溶液中存在Fe2 ,可选用哪些常见试剂?
  4.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速力菲的吸收,请你们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
  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假设?
  5.假如要定量测定“速力菲”片剂中含Fe2 的质量分数,请你们设计实验方案。
  董老师以补血药“速力菲”这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材料作为学习Fe2 和Fe3 相关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极易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动机(想学),五个问题设置也非常精妙。下面笔者就根据范例习题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将其简单分析如下:
  不难看出,董老师始终把Fe2 和Fe3 性质为核心,做到一“题”多用;整个教学流程由浅入深,“想学”“能学”“该学”穿插在一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关键的是赋予Fe2 和Fe3 的转化相关习题以生命,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高效,而不是把你我认为的好题,简单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片面地追求大容量。化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日常教学中的常见偏见远不止这些,笔者在此不再一一罗列。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避免“驴子背盐”这种现象,摆脱化学教学中常见偏见,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高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还要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正所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高树浪.建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刘挡柱被确诊肺癌晚期的第10天,四萍从京城回来了。  那天是寒露节气,但天气并不寒冷,是个小艳阳天,有几朵白云飘在天边,像几堆洁白而柔软的棉花,镶嵌在蓝汪汪的被面上。四萍在村头下车时是午后两点钟。村头小卖部门前,坐着一群晒太阳闲聊的人,四萍刚进入他们的视线,立马被各种目光缠上了。  穿一件香色薄呢长裙的四萍,似乎与13年前走出村庄时没有太大的区分。她有些拘谨地递给人们一个微笑后,拉着那个大皮箱穿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决定着素质教育实践的成效。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实施“分组学习”,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让课堂充溢着人文关怀,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分组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组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它把一个班
第一讲    刘院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今天我到这里来讲杜威先生的哲学,我感到有点班门弄斧。在师范学院里当然有许多研究教育学说和教育哲学的专家,也有这些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想来诸位对于杜威先生的哲学一定研究过。  我在国外收到钱校长和刘院长的电报,他们邀请我到台大和师院来作一种学术性的演讲,我以为他们还会写信来,给我一点详细的指示。后来一直没有信来;我看时候到了,就打了一个电报,提出两个题目;
周日几个同学吃了个饭,“酒神”大李很反常,酒不喝,肉少吃。用他的话说,这是他的新常态。有同学不服,起劲地劝。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大李就是不端酒杯。听到有人说他 ,他哈哈大笑,爽快承认:“说得太对了,我现在就是人一个。”  大李以前可是有名的李大胆,不说别的,喝酒,他怕过谁?从来都是手里端杯酒,谁喝和谁斗。你喝八两我就喝一斤,在喝酒这件事上,大李从不占别人的便宜。那些年,有他在,酒局不愁不熱闹,再冷的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传道”,传授做人之道。  在一堂作文讲评课上,我发现平时写作较好的一位同学又写出一篇佳作,也没细究,便把它当作范文拿来宣读。  “这文章是抄来的!”我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就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羞
与新课改同行,蒿泊小学—— 一所普通袖珍小学并非一路高歌前进,而是不断成长、发展、蜕变。回味着个中的艰辛,盘点着收获的果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新课程改革,我们的优势来自内涵与特色。    一、艰难求索:背上智慧的行囊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却举步维艰:校舍硬件设施简单得令人不能恭维,“花园式校园”之于我们只能望尘莫及;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名师”之于我
2009年3月15日,我和檀传宝教授利用在台北参加会议的间隙,来到了美丽的台湾大学。  三月的台北,和北京的春寒料峭相比,已是一派亚热带风光。明媚的天气,洁净的校园,一种空灵之感悄然沁入心底。大学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我们一边在校园里游走,一边熟悉着台湾大学的历史。  台湾大学始建于1928年,原名日本台北帝国大学。这所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为了对台湾人民推行殖民教育而建立的大学,随着1945年日本的
大会,小会,整整近两周时间,我们学校关于绩效工资的讨论暂时落下帷幕。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因为方案并没有被教代会通过。  为了开好这次教代会,学校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按校长的意思,要广泛听取教师职工的意见,用最大化的民主来确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从筹备会议开始,到教研组长会议,接着是教师代表会议,然后学校领导层会议,最后再次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修正了之前已经三易其稿的实施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方位地学习苏联办学经验,实行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潮流下,这一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才逐步被打破,综合大学开始整合校内资源,成立教育学院,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短缺问题,极大地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时至今日,在教师数量基本得到满足、开始从数量满足走
“母亲邮包”发放现场  “这是我在母亲节第一次收到礼物,我感到温暖又快乐。我一定会把这份爱和温情传递给周围的姐妹,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和病魔斗争,创造美好生活。”一位刚领到的“母亲邮包”的母亲激动地说。她患有乳腺癌,但脸上显露着朴实的笑容,她就像千千万万的陇原女性一样开朗、坚毅而自信。  “母亲邮包”项目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以中国邮政开启的邮政绿色通道为服务支撑、以关爱贫困母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