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性干皮病两例ERCC2和ERCC5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基因突变。

方法

收集2例着色性干皮病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的DNA进行双向验证,重点关注着色性干皮病相关候选基因XPA、ERCC3、XPC、ERCC2、DDB2、ERCC4、ERCC5及POLH的变异。

结果

例1为3岁男孩,面、耳、颈、双手背散发褐色斑点伴色素减退斑2年,步态不稳1年,皮疹夏季加重,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例2为1岁5月龄男孩,面部散发褐色斑点伴少许色素减退斑1年。基因检测显示,例1 ERCC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1805G>A(p.Gly602Asp)和母源c.586C>T(p.Arg196Ter)突变,为XPD型。例2 ERCC5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c.2533+2T>C和母源c.2453C>T(p.Ala818Val)突变,为XPG型。c.586C>T(p.Arg196Ter)和c.2533+2T>C既往未见报道。嘱防晒、避光,随访2年,患儿皮损较前有所增多,未出现恶性肿瘤。

结论

ERC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D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出皮肤和神经症状;ERCC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XPG型着色性干皮病,表现为轻症表型。早期临床特点结合基因检测有助于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准确诊断及分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陪伴式情感护理对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内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住院期间行陪伴式情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感受负担、心理状态及血压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科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85例的资料,根据两种手术方案随机分组,参照组(40例)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研究组(45例)采用MPCNL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治疗时间及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因素和护理对策。结果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了解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基于隐性课程视角,培养并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方法随机抽取吉林省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一学生455名,应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力,认知维度得分(63.39±11.02)分;勇气维度得分(69.04±10.70)分;耐心维度得分(47.28±9.54)分。学生的人文关怀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救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5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18年7~11月在该院进行ACS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优化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优化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间及接受相应治疗时间、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ICU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82例危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等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
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对微创治疗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感染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感染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
期刊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包括近1 000种表型不同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很多重大进展,我国皮肤科专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现已成为明确诊断的常规手段,发现和探明新型和重要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机会在逐渐减少,本领域研究的重心将逐步过渡到非经典的遗传性皮肤病及基因治疗。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斑贴试验是寻找并明确接触性变应原的金标准。随着接触性皮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以及斑贴试验规范化应用要求的提高,有关共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是在2015年版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尤其细化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完善了结果判断和解释,增加了延迟检测及患者教育等,以进一步规范斑贴试验的临床应用并提升其价值。
患儿男,13岁,因皮肤异常10年余、身高增长缓慢5年余就诊。自6月龄时开始肢端出现红斑鳞屑,逐渐蔓延躯干和面部,消退后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伴有龋齿、掌跖增厚及指趾甲增厚脱落,6岁时开始身高增长缓慢,性腺发育不全,眉毛和睫毛稀疏,颧骨平坦,走路有跛行。近10年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参考值。血常规检查示中性粒细胞计数1.1 ×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345;患儿血清睾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