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评价模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教学评价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进行实践教学评价的基础.当前我国各级培养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尚不成熟.本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式,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问卷法等方法,探索构建了具有4个一级维度、11个二级维度以及32个观测点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初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韩语学习策略需要层次化、具体化分析探究.以二语学习策略为基础,延伸到韩语学习策略.从直接策略与间接策略的角度分析说明韩语学习策略的具体应用,不仅有助于韩语学习者习得,更有助于提高韩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今后韩语习得研究中,韩语学习策略可提供有力参考与支持.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农”事业的未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示范、辐射与带动的积极作用,如何认识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如何培育、如何完善培育路径和培育体系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普遍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培训”上,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精准培育对象、培育制度建设、培育路径等问题认识不足,本文探析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涵和目标群体的培育路径,为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协同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模式、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发现混合式教学实践难以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双提升,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仍居主流、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需提升、教学全过程评价机制亟需完善等.通过教学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教学内容的全视域更新、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完善,推动混合式教学服务与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以中学物理的动能定理为出发点,与大学物理中的动能定理微分形式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力空间积累与动能增量的关系.利用状态量替代过程量,从滑移距离、能量转化和刚体转动三方面进行拓展及其应用,得出的结论能为物理初学者和物理教学者提供学习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参考.
互动教学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大学体育理论教学而言,采用互动教学能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主要对当前大学开展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大学体育理论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的优势以及常见的几种互动教学类型,最后提出了大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互动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步骤,以期为大学体育教师提供互动教学参考.
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利用教学平台导出的数据、线下教学数据、测试数据等计算完成教学质量达成分析.为解决上述问题,特设计开发该教学质量分析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报表数据分析、图表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基础数据的导入快速生成质量达成分析报表和历年数据对比图表、减轻教师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在总结国内外对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少数民族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黔西布依族苗族自治南州教育质量呈现两极化趋势,并对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乡村文化是乡村村民在日积月累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习俗,行为方式,精神寄托,理想追求,是非标准等,反映了村民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其存在的文化背景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对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强的引领、促进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更是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文化治理参与的重要载体,对助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弥补乡村文化供给主体单一的不足,在财力和氛围上提供帮助.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角色不清、能力不足和力度不强等困境.政府要简政放权,赋予社会组织应有的权利、明确角色定位,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历史上的不同时代,人们的空间观念总是和同时代的宇宙观念(世界观)相一致.因而,“空间观”深层次内涵人对自身的理解:人关于“空间”的观念,就是关于空间性存在的“人”的观念.从近代客观空间观念、近代主观空间观念到康德的先天直观的空间观念,再至马克思实践空间观念的演进的背后是人对自身理解的嬗变.马克思哲学实践-生存论视域下,空间观念越来越回归于人的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