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由之花遍地开放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48岁辞官南归,先后在杭州的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卒于云阳书院。《病梅馆记》是龚自珍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题目又名《疗梅说》。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人身不自由,人格不自由,思想不自由,精神不自由,龚自珍就是受害者之一。《病梅馆记》正是作者以“文入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病态的梅花,以至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的现实,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以及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自由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
  文章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开篇在简要叙述梅的产地之后,笔锋一转,引出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详写病梅的缘由,有三层:第一,有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曲”、“欹”、“疏”之梅为美,此畸形之标准自然使梅难得自由生长。第二,指出上述认识乃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未可明诏大号”却又“心知其义”,怎能不让帮凶们心领神会?第三,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他们“明告鬻梅者”,结果“锄其正”,“删其密”,“养其旁条”;“文人画士”的审梅标准正是要束缚梅花的自由生长,使其不得“直”,不得“密”,不得“正”。如此之梅如何有生气?失去了自由之梅花焉能不“皆病”?这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反映的“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统治者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局面。最后一句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道出了作者无尽的痛心和愤慨,同时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具体行动和决心。在上文的基础上,面对如此扼杀人才的形势,作者“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只好“泣之三日”,其哀痛义愤之情可见。于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他下决心要“疗梅”,准备花五年的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这段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表达了要求解放思想、拼挣人格自由的强烈愿望。作者痛心之极而发誓救治这些“病梅”,然而,以作者一人之力,怎能救得了如此之众多失去自由的“病梅”呢?
  第三段,表达作者辟馆疗梅的意愿和良苦用心。作者表示要“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和决心。作者深抒“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志愿,并发出“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的誓言,其赤诚之情感动天地,朗朗胸怀可照日月!
  这篇文章表面句句说梅,实则句句写入,以梅喻人,以梅议政,托物言志,在平易的生活小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文章用艺术的形式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下,渴望人身的自由,人格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包含着作者的积极追求和战斗精神。“万马齐喑”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文字狱八股文扼杀着文人的才识,个性遭到摧残,思想遭到束缚,精神桎梏牢牢禁锢着人才。作者抱着一腔热血呼唤“天公重抖擞”,解开捆缚在人才身上的所有枷锁,“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期天下之梅都得以自由而健康地生长,让自由之花遍地开放。
  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730100)
其他文献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语言表达连贯”考点的考查非常火爆,18套试卷中有8套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而且在考查形式上有7套都不约而同地把“抓手”锁定在了“排序”题型上,这一受到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高考命题专家共同青睐的题型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现以2008年高考的7道试题为例,对该题型的解答要领作一简说:    一、前后的勾连性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
期刊
所谓“倒装”,是指运用语言时,为了适应韵律或思想条理等方面的要求,故意在语法上或逻辑上颠倒词语的一般语序。  倒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偏重于形式,另一类偏重于内容。  偏重于形式的倒装,主要是由于押韵、平仄、对仗、节拍的需要而有意颠倒语序。举例如下:  一、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折骨惊”,本应是“心惊骨折”,但是为了和上文的“名”“盈”,下文的“精”“英”等字押韵而将“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
期刊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将"祥林嫂的年谱"整理一下。   整理的结果如下: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重回鲁镇。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视兴趣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现象。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一、走进生活,寻找“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
期刊
建构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末期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思想进步。从我国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来看,尽管没有出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概念,但事实上建构主义思想在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把这种崭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最有效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传承人类文明、展示人的生命活力。而在这样的教学
期刊
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作文,其重大作用早就被人们所认同。当今高考,作文几乎占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已经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重视,但教师对作文的评改工作,对作文的指导工作却亟待创新。   我国的教育模式已从古代私塾教育的“一对一”的教育形式发展到现代教育的“一对几十,甚至百多”的教育形式。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文老师都有两个平行班,100多个学生
期刊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亦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确,“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平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常常就蕴涵在有限之中。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着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关注课堂气氛的微妙变化,捕捉其中的闪光之处,适时引导,就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与灵性,充
期刊
“积累”二字的较早意义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现在的“积累”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它是融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的一个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累”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
期刊
水遇礁石才会激起绚丽的浪花,平风静浪不会造就伟大的诗人。唐代诗人群星璀璨,又有几个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其中不少诗人甚至遭受过多次贬谪的痛苦。这些诗人由贬谪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往往反映到他们所写的诗中。我们姑且称这一类诗为“贬谪诗”。这些发自肺腑的诗篇,借命乖运蹇之事,抒不平则鸣之情,往往写得言真语切,情意浓浓,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下面列举唐代的几首贬谪诗略作赏读。    一、抒同情关切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