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新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折射出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十六大以来,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愈来愈重视。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此次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并单篇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具体。
时代命题:
生态文明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根据西方发展经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代价昂贵。中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找到了科学发展之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将给中华民族和每一个老百姓带来福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纯的物质文明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期望,生态文明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十年攻坚: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十六大以来的10年,转方式,重质量,降成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这10年,国家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就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这10年,为了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战略举措,国家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10年,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依然果断决策,力促产业结构升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到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将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以及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
未来长路:
地方决策要适度增加公众参与度
这10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是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公众环保维权意识的抬头,是这10年中国发展最值得称道的现象之一。这对于某些仍然坚持旧思维的地方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迹象显示,人们在继续追逐经济富裕之余,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容忍度开始降低,甚至变得敏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认为,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有些公众开始以相对浮躁甚至不无激烈的方式追求品质生活。如果地方政府决策时,适度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仅可以减少社会治理难度,还可增加政策的支持度。
“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新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折射出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十六大以来,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愈来愈重视。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此次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并单篇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具体。
时代命题:
生态文明与幸福感息息相关
根据西方发展经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代价昂贵。中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找到了科学发展之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将给中华民族和每一个老百姓带来福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纯的物质文明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期望,生态文明与人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十年攻坚: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十六大以来的10年,转方式,重质量,降成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这10年,国家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就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这10年,为了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战略举措,国家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10年,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依然果断决策,力促产业结构升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到人类文明形态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占领文明形态高地,将使中国在文明复兴以及发展模式转型上迈出一大步。
未来长路:
地方决策要适度增加公众参与度
这10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是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公众环保维权意识的抬头,是这10年中国发展最值得称道的现象之一。这对于某些仍然坚持旧思维的地方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迹象显示,人们在继续追逐经济富裕之余,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容忍度开始降低,甚至变得敏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认为,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有些公众开始以相对浮躁甚至不无激烈的方式追求品质生活。如果地方政府决策时,适度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仅可以减少社会治理难度,还可增加政策的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