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游戏不仅能为孩子的童年带来快乐,更是引导幼儿愉快成长的特殊方式。但是如何让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呢?如何充分地利用起游戏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智慧,从幼儿本身入手,结合游戏的特点,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纲要》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在游戏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轮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结合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一、自主性游戏的实施现状
作为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较少,面对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帮助丰富游戏情节、充裕游戏材料。随着游戏的开展,主题的深入,在游戏中往往会看到老师在讲评中一个人讲、一个人评,当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难以解决时,老师自己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孩子的游戏进展提供材料,本以为这就是以孩子为主的游戏,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往往是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脱离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这怎么能说是在帮助促进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通过中班上学期的游戏开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不同游戏区域有了初步的适应和了解,会自发地进行简单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能深入地投入到游戏角色中。进入中班下学期后,小朋友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游戏类型已从原来的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转变到联合游戏和一些小范围内的合作游戏,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游戏情节。
但是由于年龄特點和经验的局限,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小插曲:不少孩子拿到的物品不愿与别人分享;幼儿生活经验不足,造成幼儿游戏情节比较单一;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游戏时声音较大;对不同游戏的玩法还没有很好的体现;游戏规则意识记忆、游戏结束物品的整理还需加强;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己加工的物品太少,部分小朋友还未达到以物代物的水平等。
中班下学期,班级中的游戏主题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小熊美食、小熊书吧、小熊乐园、小熊工地、小熊医院、小熊舞台、小熊银行、小客人及小熊之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个主题都是参与其中的孩子自己和自己在玩游戏,缺少语言的交流,缺少情节的发展,就算是个别主题偶尔会与小伙伴交流,那也是很基本的情节。当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发生了问题不能解决的,老师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或者讲评中给予一定的意见或者解决的方法,这么一来,对于孩子来说,更加依赖老师,孩子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游戏还怎么以孩子为主进行发展呢?
二、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自古以来,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年龄4-5岁幼儿处于学前中期,这个幼儿期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他们此时不仅心理发展会出现较大的飞跃,而且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如孩子的玩伴开始从主要和成人交往变为与同龄人的交往过渡,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
三、如何把握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一)游戏主题的生成来源于幼儿
一次游戏讲评时,有孩子提出,马上就是“三八”妇女节了,可以制作纸花束送给妈妈。然后我们就一起讨论如何制作及在哪里制作等问题,从而生成了游戏的新的主题:小熊花店。之后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一起创设了新的游戏主题的环境以及游戏时的规则。
游戏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个案例是在主题“我有多爱你”中生成的一个游戏情节,正是由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游戏情节的推进,老师在游戏中及时关注与发现,抓住幼儿制作花束的这个细节,通过讨论让大家产生共鸣,参与游戏,以点带面,提升了幼儿材料选择与使用的经验。
(二)游戏材料的准备充分体现幼儿为主
我们常常会看见,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在游戏开展的时候,有很多材料并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价值。例如教师提供了“妈妈”的各种饰品,在游戏开展时,“妈妈”却因为不知道要穿戴哪个饰品而发愁。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 ,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对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三)游戏情节的发展从幼儿游戏中捕捉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时的情节,比如,一次娃娃家的妈妈反应无事可做,然后在“商量、讨论”后,我就提出可以提供尿不湿、毛巾、奶瓶等物品来丰富游戏情节,让妈妈有事可做。但是游戏时发现,我所提供的物品基本上孩子都不去使用,经过询问,孩子会说:我们家的宝宝大了,根本不需要用尿不湿等等的答案。孩子为什么不能切身融入这个游戏情节中去呢?什么样的游戏情节才是孩子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呢?其实很简单,答案就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孩子们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
教师在围绕角色游戏而进行的讨论中,可了解幼儿的经验状况,帮助幼儿整理、巩固原有经验。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帮助他们扩展与整理新获得的经验。在讨论之前,准备好一个讨论的宽框架,明确要与幼儿讨论那些方面的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讨论的主题进行活动,积极寻找游戏材料,指导幼儿完成讨论的话题,使情节更加生动,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如讨论“照相馆”这个主题时,可与幼儿讨论“小熊医院”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些服务?“照相馆”里是怎样布局的、那里有些什么样的摆设、有些什么样的道具、什么样的器材等等。在“小熊医院”的游戏情节不够丰富、生意萧条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最后结合幼儿近期的经验,孩子们想到了体检。由于多数幼儿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找来挂历纸,把它们贴在墙上,还在上面添上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测视力的标记,这样一来,病人顿时多了起来,生意也好了许多,孩子们也因为找到合适的材料而感到满足。
创造、想象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现实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游戏的源泉,而游戏材料又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提升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三者相辅相成。当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纲要》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在游戏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轮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结合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一、自主性游戏的实施现状
作为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较少,面对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帮助丰富游戏情节、充裕游戏材料。随着游戏的开展,主题的深入,在游戏中往往会看到老师在讲评中一个人讲、一个人评,当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难以解决时,老师自己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孩子的游戏进展提供材料,本以为这就是以孩子为主的游戏,可是结果恰恰相反,往往是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脱离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这怎么能说是在帮助促进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通过中班上学期的游戏开展,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不同游戏区域有了初步的适应和了解,会自发地进行简单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能深入地投入到游戏角色中。进入中班下学期后,小朋友对游戏的规则和游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游戏类型已从原来的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转变到联合游戏和一些小范围内的合作游戏,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游戏情节。
但是由于年龄特點和经验的局限,小朋友在游戏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小插曲:不少孩子拿到的物品不愿与别人分享;幼儿生活经验不足,造成幼儿游戏情节比较单一;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游戏时声音较大;对不同游戏的玩法还没有很好的体现;游戏规则意识记忆、游戏结束物品的整理还需加强;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己加工的物品太少,部分小朋友还未达到以物代物的水平等。
中班下学期,班级中的游戏主题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小熊美食、小熊书吧、小熊乐园、小熊工地、小熊医院、小熊舞台、小熊银行、小客人及小熊之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个主题都是参与其中的孩子自己和自己在玩游戏,缺少语言的交流,缺少情节的发展,就算是个别主题偶尔会与小伙伴交流,那也是很基本的情节。当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发生了问题不能解决的,老师往往会在游戏的过程或者讲评中给予一定的意见或者解决的方法,这么一来,对于孩子来说,更加依赖老师,孩子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游戏还怎么以孩子为主进行发展呢?
二、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自古以来,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年龄4-5岁幼儿处于学前中期,这个幼儿期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他们此时不仅心理发展会出现较大的飞跃,而且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如孩子的玩伴开始从主要和成人交往变为与同龄人的交往过渡,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
三、如何把握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促进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一)游戏主题的生成来源于幼儿
一次游戏讲评时,有孩子提出,马上就是“三八”妇女节了,可以制作纸花束送给妈妈。然后我们就一起讨论如何制作及在哪里制作等问题,从而生成了游戏的新的主题:小熊花店。之后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一起创设了新的游戏主题的环境以及游戏时的规则。
游戏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个案例是在主题“我有多爱你”中生成的一个游戏情节,正是由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游戏情节的推进,老师在游戏中及时关注与发现,抓住幼儿制作花束的这个细节,通过讨论让大家产生共鸣,参与游戏,以点带面,提升了幼儿材料选择与使用的经验。
(二)游戏材料的准备充分体现幼儿为主
我们常常会看见,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在游戏开展的时候,有很多材料并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价值。例如教师提供了“妈妈”的各种饰品,在游戏开展时,“妈妈”却因为不知道要穿戴哪个饰品而发愁。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 ,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对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三)游戏情节的发展从幼儿游戏中捕捉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时的情节,比如,一次娃娃家的妈妈反应无事可做,然后在“商量、讨论”后,我就提出可以提供尿不湿、毛巾、奶瓶等物品来丰富游戏情节,让妈妈有事可做。但是游戏时发现,我所提供的物品基本上孩子都不去使用,经过询问,孩子会说:我们家的宝宝大了,根本不需要用尿不湿等等的答案。孩子为什么不能切身融入这个游戏情节中去呢?什么样的游戏情节才是孩子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呢?其实很简单,答案就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孩子们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
教师在围绕角色游戏而进行的讨论中,可了解幼儿的经验状况,帮助幼儿整理、巩固原有经验。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帮助他们扩展与整理新获得的经验。在讨论之前,准备好一个讨论的宽框架,明确要与幼儿讨论那些方面的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讨论的主题进行活动,积极寻找游戏材料,指导幼儿完成讨论的话题,使情节更加生动,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如讨论“照相馆”这个主题时,可与幼儿讨论“小熊医院”可以给我们提供那些服务?“照相馆”里是怎样布局的、那里有些什么样的摆设、有些什么样的道具、什么样的器材等等。在“小熊医院”的游戏情节不够丰富、生意萧条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最后结合幼儿近期的经验,孩子们想到了体检。由于多数幼儿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找来挂历纸,把它们贴在墙上,还在上面添上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测视力的标记,这样一来,病人顿时多了起来,生意也好了许多,孩子们也因为找到合适的材料而感到满足。
创造、想象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现实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游戏的源泉,而游戏材料又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提升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三者相辅相成。当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