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篇
在一个清朗且阳光的早晨,喜欢面对一丝丝娇慵的绿萝,坐在轻轻晃摇的藤椅上,打开我的书,光线的波点在书上轻俏挑逗,指尖缠绕宛转着花的香芬,翻过一页,就是春天的收藏。
这是我的中年——只是到了中年,才会细腻了生活的触感,去向一段清闲的时光致意。我们的生活冲动总是莫名其妙,我们的忙碌只会增加空虚,无休止的人群扎堆狂欢完全没有任何理由也就不会留下任何意义,只有那捧书一刻的静静的清闲,变得好可爱好珍贵;而那清闲,曾经是我们幼小时候最最打发不了的漫长的无奈——
那种童年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时人们叫我桔子。桔子不止一次在梦里回忆到那种灿烂和死亡相印的情景:人迹寥落的县人民医院大院,护士母亲在病房里像仙女一样地飘来飘去,把住病人们的那道生死之门。母亲没有时间看顾桔子,桔子父亲在不知道哪个山区当着他的营长,桔子妈和桔子爸天各一方,桔子自在地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万马奔腾。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向日葵饥渴得火舌乱舞,没有被安排的童年总是原始状态七零八碎无处可去,桔子东游西荡,无聊地打发着怎么也打发不完的漫长午后……晚饭的时候,桔子妈问桔子到哪里玩去了,桔子说睡很多人的地方,桔子妈大惊失色,哎呀我的小祖宗,那是停尸间!桔子平静地看了一眼母亲讶异惊慌的脸,觉得母亲一下子回到凡间了,被王母打下尘世了。从那天起,桔子被母亲反锁在家,只能看见窗外父亲的花园里没人答理擅自狂野的许多花花草草,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桔子想,爸爸不答理你们,你们又有什么意思呢?自己生,自己死,平静得几乎没有过程,这样的生与死,又有什么分别呢?生命,应该是有所陪伴的过程,陪伴,是一种努力的爱护,比如母亲陪伴病人,比如父亲陪伴他的山区,比如那些安静睡着的人,走过了有家人陪伴的一生,所以睡得无比安稳。可是桔子没人陪伴,没人陪伴的桔子却并不觉得很无趣,这是另一种自在安稳,没有陪伴,也就没有分离;没有分离,就没有母亲那一脸的惊慌讶异。想到这里,桔子看了一眼窗外,那向日葵还在自顾挑逗着太阳,桔子想,等太阳下了山,向日葵该沮丧地低头了,谁叫她那么留恋呢?那些花花草草才不会,到了晚上,露水点上,又是分外油绿鲜嫩。陪伴而生沮丧,自在而生葳蕤,好像这才是对的。桔子自己想得很愉快,懒懒地睡去了……
每当想起那段童年的时光,总会涌动起一种特别原始的温爱与思考,我爱那样充满野性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只在童年才会熠熠迷人。人到中年,会有另一种渴望,那来自本能以外的精神困惑,或者那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本能。我不再满足于思想的起点如同童年,我想找到问题的终点;在我抵达终点之前,我不会再像童年时候那样愉快慵懒地睡去。我渴望结束年轻时无所事事又时刻忙碌的身体狂欢与精神疲倦,重回一个人的孤独,但那又不是童年的那种茫然的孤独,我渴望的是孤独中的自由找寻,可是,这在现在生活里是没有的,我们的生活经常是这样的,开着车走向单位,开着车回家,又开着车去向他人要求我去的地方吃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的一顿饭,这是我的一天,我的一天天,也许也是我的一生……
时间去哪儿了?我,又去哪儿了?
工作是自由的坟墓,孤独的时间在中年所打开的,是自由。
自由的时间里,我可以看我的书。
我知道,书会让我陷入另一种漫无边际的孤独,一种在浩瀚里迷失的孤独;但,我亦明白,在这样的孤独里存在的时候,我觉得“我”在。
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如是说:“赫胥黎所说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剧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已离我们不远了。”的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裂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小说界面对社会政治经济集体大逃亡,现实世界在文本中以遵循存在主义哲学姿态被接纳。部分以小市民生活为叙事中心的文本反映走向了平庸和都市物化,相对应于听雨松间的古典情怀,瞬间的快感成为人们购买的热点。在精神的“在路上”现实性当中,当下理性和当下价值受到了质疑,人处在了一种因价值缺席而虚无而痛苦的“边缘处境”。而当而当时间掠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中国在后现代里走向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是一种表面化的生活方式,是文化妖娆的假相,与灵魂相隔,与梦想无关,更无法解决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伪语境”(尼尔波兹曼语)里,中国当下走向“笑声替代了思考”的危险境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电视电脑电影等快节奏的文化提供方式,日益替代了原有的纸质阅读,你越来越发现身边缺少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和真正的看书人。
娱乐意味着功利的轻浮,灵魂失去了其应有的重量,人们的内心变得空虚。当穿越剧大行其道,人们惊叹原来厚重的历史也是可以拿来戏说的;当唐诗宋词被改造,拿来博大众一笑时,人们发现原来温婉的诗词也可以是搞笑的。当地铁站里的人们手捧PSP,当图书馆里的人们零丁稀少,当人们半年,甚至几年都没有碰过书,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应证了赫胥黎所言的文化正成为一场滑稽剧。建国以来的历史让国人以为物质缺匮的“重”是难以承受的,却没料想到物质得手之后的精神之“轻”恰是生命之不可承受之重。
周国平曾说“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毋庸置疑,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生活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因而一个“人”的发展必然要经由精神生活的建塑;而文化与精神的对话则是精神建塑的必然过程。巴赫金反对“独白”,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艺术和语言的本质也是对话,“复调”(借鉴于音乐概念的文学概念)是对话的最高形式。“复调”更像是大众喧哗的对话(历史的与现实的),它超越对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性和彻底性。复调和狂欢理论张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昵和平等,而官方真理是独白式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压制和隔绝,只能导致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活力和生机。“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正因为它极其内在而深刻,我们就必须去唤醒它,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奥伊肯把每一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实现称做一场“革命”,并且呼吁现代人也进行自己的这场革命。一个拥有精神生活的人他不仅拥有现在,还拥有过去甚至未来,从时间的意义上说,他赢得了永恒。这或许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自由的时间里,我可以去认真学会爱一个人。
不要以为年轻的时婚姻就是爱,那也许往往更多出于冲动或伦理习惯。时间让冲动走向疲倦与消沉,警醒我们去面对揭去皮相之后的真正的爱情。
多好的太阳,去爬山吧,你说,走那种没人走的山,只我们两个人,林涛静寂,岁月安稳,此刻我们就是一个世界了,就这样不要命地在一起吧,每天每天,走成一生一世……或者,我们走走有黄昏落日或铺满星星的路,两人静静相伴,桔花暗自芬香,我们羞涩地牵了手……虫儿们都笑了……静静地趴在你的膝上,深埋进你温暖的臂弯不想说话,你什么也不问,只轻轻拍着我背,一下,一下,一下,终于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时间去哪儿了?你说,时间都在你这儿呢——每一个精准的时间,都在叮咛:早安,晚安,吃饭,泡脚……每一次低徊和错乱,你的宽容鼓励销云霁雨,晴朗我的阴霾;岁月漫漫而过,你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改变。我说,为什么你为什么总宠我,你说谁叫我虚长几岁呢?疼你,是应该的……
时间去哪儿了?我说,时至中年,我终于明白,爱,是岁月静好中的相互成全;而我,在这时间的爱里欢喜成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那些美丽而诗词的背后凝结的动人爱情,是怎样地温柔了历史的声音,温暖了冰冷的时间,颤动着今天你与我渴望爱的心弦,令我们不止回望。
那些流转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相濡以沫、执手偕老的爱情呵,何以表达得如此深厚绵长、瑰丽动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唯有这绵延于时间中爱情,才能够做到“死可以生”。就算是别离,依然美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你在的日子,我才安心。
是的我爱你,是因为你那来自天天日日永无改变的人间烟火,因为你关怀在最本源处的琐琐细细的脉脉温情,你予我的,是那一把最原始的柴火燃烧炊熟的乡村原味儿的米饭,我喜欢这种真切、诚挚和温暖,在现在物质居上、精神不知东西南北的生活的普遍现实中,你的坚持是珍贵,你的给予是勇敢。
你说,等我们老了的时候,找个安静的地方过简单的生活吧,种种花种种菜教教书,好的,我说,这一刻,你我执手,温暖动人。
我们也许会错过最初相遇的时间,可是时间还是会让你我最终找到彼此,这,才是相爱。
于是我会记住那一个个最日常的时间,那用心与用诗记住的时间——
你把叶芝的诗写给我:
当你年老岁月将近白发苍苍 ,
困倦的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
沉思漫想,陷入往事的回忆,
你一度当年的柔情与美彩缤纷,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
只有一人爱你如朝拜的神圣,
爱你不因岁月无情至始所终。
在炉罩边你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是如何飞上高山之顶,
隐藏于众星罗布之间,面庞难寻!
我把我的诗写给你:
我心归来正好眠,爱此静夜嘱万千。夫复何求但相守,子曰诗云捧书卷。
少年篇
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在轮回着,看似相似的生活,却不知时间早已从指尖滑过,不禁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幼时曾对围棋着迷。晚饭后的闲暇时光就用来研究棋中的奥秘,从此,点、长、立等方法就在我脑海中来回翻转,就连洗完澡母亲给我吹头发的时间也不放过——我家的墙面是由黑、米、白三色构成的方块,恰如棋盘,我便将整面墙用脑内的活动下完了,我的棋艺也总在提高。不知何时,我家来了不速之客,那是些便于携带的电子产品,又从此,我不再用很多的时间关注围棋了,却总能见我手捧电子产品在家里逛荡,围棋的手法离我渐行渐远,原来积累的一点技艺也慢慢消失于无。这些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了小学,结交了一位知己。我们曾经那么要好,几乎是形影不离,我们两家人甚至还一起自驾去过南京。可是,美好的日子仿佛就这样在眼前消失了——自从我上了五四制的二外,我们便渐渐不言不语,曾经无话不谈的我们也不知什么时候将对方家里烂熟于心的电话号码忘却得一干二净。如今的她身在英国,我们见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她是个好女孩,一定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吧,我默默地想。我生日那天,她通过QQ给我发了句“生日快乐”,寒暄过后,是无言以对。或许,从此就只能让她静躺在我专门为她设置的最爱的朋友的分组中了吧,成为一个静默的纪念!时间都去哪儿了?
初中,我选择了住校,每周五才回家一次,父亲就会亲自为我下厨。——父亲的思想观念里男人是不下厨的,除了为我。他每次都会早早地熬好汤,早早地为我盛起,多放上些材料才小心翼翼地端给我,并奉上慈祥的笑颜。那时父母都瞒着我不让我知道父亲的病,我也只是觉得他为我做菜不过是理所应当。现在想来,父亲是在用最后的生命为我献出他力所能及的爱。半年前,他离我远去了,不再回来……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去哪儿了?
美好的终究在消逝,就像我的棋艺、朋友、父亲,他们在那个时空都曾对我有过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如今……余光中的《乡愁》不也正是如此?他的一生都在等待,都在用乡愁等待,等待他的母亲、新娘、坟墓中的亲人以及大陆的故乡。时间啊,都去哪儿了?
是啊,是啊,曾经能够好好把握的“此刻”却让它白白地逝去了,是我们太粗心大意了,还是根本没意识到那美好的存在?
我想,美好的逝去是为了让我们领悟,不要再让饕餮的时光吞噬了一切,更不要再徒然地感慨时间的流逝之快了。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八(3)班)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在一个清朗且阳光的早晨,喜欢面对一丝丝娇慵的绿萝,坐在轻轻晃摇的藤椅上,打开我的书,光线的波点在书上轻俏挑逗,指尖缠绕宛转着花的香芬,翻过一页,就是春天的收藏。
这是我的中年——只是到了中年,才会细腻了生活的触感,去向一段清闲的时光致意。我们的生活冲动总是莫名其妙,我们的忙碌只会增加空虚,无休止的人群扎堆狂欢完全没有任何理由也就不会留下任何意义,只有那捧书一刻的静静的清闲,变得好可爱好珍贵;而那清闲,曾经是我们幼小时候最最打发不了的漫长的无奈——
那种童年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时人们叫我桔子。桔子不止一次在梦里回忆到那种灿烂和死亡相印的情景:人迹寥落的县人民医院大院,护士母亲在病房里像仙女一样地飘来飘去,把住病人们的那道生死之门。母亲没有时间看顾桔子,桔子父亲在不知道哪个山区当着他的营长,桔子妈和桔子爸天各一方,桔子自在地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万马奔腾。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向日葵饥渴得火舌乱舞,没有被安排的童年总是原始状态七零八碎无处可去,桔子东游西荡,无聊地打发着怎么也打发不完的漫长午后……晚饭的时候,桔子妈问桔子到哪里玩去了,桔子说睡很多人的地方,桔子妈大惊失色,哎呀我的小祖宗,那是停尸间!桔子平静地看了一眼母亲讶异惊慌的脸,觉得母亲一下子回到凡间了,被王母打下尘世了。从那天起,桔子被母亲反锁在家,只能看见窗外父亲的花园里没人答理擅自狂野的许多花花草草,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桔子想,爸爸不答理你们,你们又有什么意思呢?自己生,自己死,平静得几乎没有过程,这样的生与死,又有什么分别呢?生命,应该是有所陪伴的过程,陪伴,是一种努力的爱护,比如母亲陪伴病人,比如父亲陪伴他的山区,比如那些安静睡着的人,走过了有家人陪伴的一生,所以睡得无比安稳。可是桔子没人陪伴,没人陪伴的桔子却并不觉得很无趣,这是另一种自在安稳,没有陪伴,也就没有分离;没有分离,就没有母亲那一脸的惊慌讶异。想到这里,桔子看了一眼窗外,那向日葵还在自顾挑逗着太阳,桔子想,等太阳下了山,向日葵该沮丧地低头了,谁叫她那么留恋呢?那些花花草草才不会,到了晚上,露水点上,又是分外油绿鲜嫩。陪伴而生沮丧,自在而生葳蕤,好像这才是对的。桔子自己想得很愉快,懒懒地睡去了……
每当想起那段童年的时光,总会涌动起一种特别原始的温爱与思考,我爱那样充满野性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只在童年才会熠熠迷人。人到中年,会有另一种渴望,那来自本能以外的精神困惑,或者那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本能。我不再满足于思想的起点如同童年,我想找到问题的终点;在我抵达终点之前,我不会再像童年时候那样愉快慵懒地睡去。我渴望结束年轻时无所事事又时刻忙碌的身体狂欢与精神疲倦,重回一个人的孤独,但那又不是童年的那种茫然的孤独,我渴望的是孤独中的自由找寻,可是,这在现在生活里是没有的,我们的生活经常是这样的,开着车走向单位,开着车回家,又开着车去向他人要求我去的地方吃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的一顿饭,这是我的一天,我的一天天,也许也是我的一生……
时间去哪儿了?我,又去哪儿了?
工作是自由的坟墓,孤独的时间在中年所打开的,是自由。
自由的时间里,我可以看我的书。
我知道,书会让我陷入另一种漫无边际的孤独,一种在浩瀚里迷失的孤独;但,我亦明白,在这样的孤独里存在的时候,我觉得“我”在。
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如是说:“赫胥黎所说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剧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已离我们不远了。”的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裂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小说界面对社会政治经济集体大逃亡,现实世界在文本中以遵循存在主义哲学姿态被接纳。部分以小市民生活为叙事中心的文本反映走向了平庸和都市物化,相对应于听雨松间的古典情怀,瞬间的快感成为人们购买的热点。在精神的“在路上”现实性当中,当下理性和当下价值受到了质疑,人处在了一种因价值缺席而虚无而痛苦的“边缘处境”。而当而当时间掠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中国在后现代里走向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是一种表面化的生活方式,是文化妖娆的假相,与灵魂相隔,与梦想无关,更无法解决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伪语境”(尼尔波兹曼语)里,中国当下走向“笑声替代了思考”的危险境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电视电脑电影等快节奏的文化提供方式,日益替代了原有的纸质阅读,你越来越发现身边缺少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和真正的看书人。
娱乐意味着功利的轻浮,灵魂失去了其应有的重量,人们的内心变得空虚。当穿越剧大行其道,人们惊叹原来厚重的历史也是可以拿来戏说的;当唐诗宋词被改造,拿来博大众一笑时,人们发现原来温婉的诗词也可以是搞笑的。当地铁站里的人们手捧PSP,当图书馆里的人们零丁稀少,当人们半年,甚至几年都没有碰过书,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应证了赫胥黎所言的文化正成为一场滑稽剧。建国以来的历史让国人以为物质缺匮的“重”是难以承受的,却没料想到物质得手之后的精神之“轻”恰是生命之不可承受之重。
周国平曾说“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毋庸置疑,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生活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因而一个“人”的发展必然要经由精神生活的建塑;而文化与精神的对话则是精神建塑的必然过程。巴赫金反对“独白”,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艺术和语言的本质也是对话,“复调”(借鉴于音乐概念的文学概念)是对话的最高形式。“复调”更像是大众喧哗的对话(历史的与现实的),它超越对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多元性和彻底性。复调和狂欢理论张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昵和平等,而官方真理是独白式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压制和隔绝,只能导致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只有对话才能带来思想活力和生机。“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正因为它极其内在而深刻,我们就必须去唤醒它,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奥伊肯把每一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实现称做一场“革命”,并且呼吁现代人也进行自己的这场革命。一个拥有精神生活的人他不仅拥有现在,还拥有过去甚至未来,从时间的意义上说,他赢得了永恒。这或许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自由的时间里,我可以去认真学会爱一个人。
不要以为年轻的时婚姻就是爱,那也许往往更多出于冲动或伦理习惯。时间让冲动走向疲倦与消沉,警醒我们去面对揭去皮相之后的真正的爱情。
多好的太阳,去爬山吧,你说,走那种没人走的山,只我们两个人,林涛静寂,岁月安稳,此刻我们就是一个世界了,就这样不要命地在一起吧,每天每天,走成一生一世……或者,我们走走有黄昏落日或铺满星星的路,两人静静相伴,桔花暗自芬香,我们羞涩地牵了手……虫儿们都笑了……静静地趴在你的膝上,深埋进你温暖的臂弯不想说话,你什么也不问,只轻轻拍着我背,一下,一下,一下,终于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时间去哪儿了?你说,时间都在你这儿呢——每一个精准的时间,都在叮咛:早安,晚安,吃饭,泡脚……每一次低徊和错乱,你的宽容鼓励销云霁雨,晴朗我的阴霾;岁月漫漫而过,你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改变。我说,为什么你为什么总宠我,你说谁叫我虚长几岁呢?疼你,是应该的……
时间去哪儿了?我说,时至中年,我终于明白,爱,是岁月静好中的相互成全;而我,在这时间的爱里欢喜成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那些美丽而诗词的背后凝结的动人爱情,是怎样地温柔了历史的声音,温暖了冰冷的时间,颤动着今天你与我渴望爱的心弦,令我们不止回望。
那些流转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相濡以沫、执手偕老的爱情呵,何以表达得如此深厚绵长、瑰丽动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唯有这绵延于时间中爱情,才能够做到“死可以生”。就算是别离,依然美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你在的日子,我才安心。
是的我爱你,是因为你那来自天天日日永无改变的人间烟火,因为你关怀在最本源处的琐琐细细的脉脉温情,你予我的,是那一把最原始的柴火燃烧炊熟的乡村原味儿的米饭,我喜欢这种真切、诚挚和温暖,在现在物质居上、精神不知东西南北的生活的普遍现实中,你的坚持是珍贵,你的给予是勇敢。
你说,等我们老了的时候,找个安静的地方过简单的生活吧,种种花种种菜教教书,好的,我说,这一刻,你我执手,温暖动人。
我们也许会错过最初相遇的时间,可是时间还是会让你我最终找到彼此,这,才是相爱。
于是我会记住那一个个最日常的时间,那用心与用诗记住的时间——
你把叶芝的诗写给我:
当你年老岁月将近白发苍苍 ,
困倦的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
沉思漫想,陷入往事的回忆,
你一度当年的柔情与美彩缤纷,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
只有一人爱你如朝拜的神圣,
爱你不因岁月无情至始所终。
在炉罩边你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是如何飞上高山之顶,
隐藏于众星罗布之间,面庞难寻!
我把我的诗写给你:
我心归来正好眠,爱此静夜嘱万千。夫复何求但相守,子曰诗云捧书卷。
少年篇
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在轮回着,看似相似的生活,却不知时间早已从指尖滑过,不禁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幼时曾对围棋着迷。晚饭后的闲暇时光就用来研究棋中的奥秘,从此,点、长、立等方法就在我脑海中来回翻转,就连洗完澡母亲给我吹头发的时间也不放过——我家的墙面是由黑、米、白三色构成的方块,恰如棋盘,我便将整面墙用脑内的活动下完了,我的棋艺也总在提高。不知何时,我家来了不速之客,那是些便于携带的电子产品,又从此,我不再用很多的时间关注围棋了,却总能见我手捧电子产品在家里逛荡,围棋的手法离我渐行渐远,原来积累的一点技艺也慢慢消失于无。这些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了小学,结交了一位知己。我们曾经那么要好,几乎是形影不离,我们两家人甚至还一起自驾去过南京。可是,美好的日子仿佛就这样在眼前消失了——自从我上了五四制的二外,我们便渐渐不言不语,曾经无话不谈的我们也不知什么时候将对方家里烂熟于心的电话号码忘却得一干二净。如今的她身在英国,我们见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她是个好女孩,一定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吧,我默默地想。我生日那天,她通过QQ给我发了句“生日快乐”,寒暄过后,是无言以对。或许,从此就只能让她静躺在我专门为她设置的最爱的朋友的分组中了吧,成为一个静默的纪念!时间都去哪儿了?
初中,我选择了住校,每周五才回家一次,父亲就会亲自为我下厨。——父亲的思想观念里男人是不下厨的,除了为我。他每次都会早早地熬好汤,早早地为我盛起,多放上些材料才小心翼翼地端给我,并奉上慈祥的笑颜。那时父母都瞒着我不让我知道父亲的病,我也只是觉得他为我做菜不过是理所应当。现在想来,父亲是在用最后的生命为我献出他力所能及的爱。半年前,他离我远去了,不再回来……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去哪儿了?
美好的终究在消逝,就像我的棋艺、朋友、父亲,他们在那个时空都曾对我有过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如今……余光中的《乡愁》不也正是如此?他的一生都在等待,都在用乡愁等待,等待他的母亲、新娘、坟墓中的亲人以及大陆的故乡。时间啊,都去哪儿了?
是啊,是啊,曾经能够好好把握的“此刻”却让它白白地逝去了,是我们太粗心大意了,还是根本没意识到那美好的存在?
我想,美好的逝去是为了让我们领悟,不要再让饕餮的时光吞噬了一切,更不要再徒然地感慨时间的流逝之快了。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八(3)班)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