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常常为如何结课绞尽脑汁,可往往只停留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层面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欣喜地发现,如果在结课中资料性课程资源使用得当,就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融于一体,取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本文辑录了几则结课实录,并试着对资料性课程资源在这些结课中的效用做些探讨。
一、拓展延伸
《少年闰土》结课实录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呢?
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材魁梧。
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
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变化一点是正常的,但没想到他变得那么老,那么穷困,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无拘无束,而现在闰土却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的想象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老得这么快?
生:闰土为什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与“我”亲热?他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
生:闰土和“我”为什么没话讲了?
师: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老师一时也讲不清楚,大家可以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再思考思考。同时,还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下星期,我们再来交流体会。
[评析]在这则结课中,教者成功地将课文相应的原作《故乡》中描写“我”回故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使得下课成了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开始。教师先让学生顺着课文的内容轨迹,设想30年以后“我”与闰土再见面时的模样及情景。学生带着纯真的情感,在描述中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在学生想象描述后,就势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原作中“我”与中年闺土再次见面的片段。从读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知道,学生对人物命运的美好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激起了他们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为什么与自己的设想不一样呢?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最后,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课后读鲁迅相关的作品,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主动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资料性的课程资源的引用起到了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的作用。
二、加深领悟
《圆明园的毁灭》结课实录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中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还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结课开始,教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引导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三、升华情感
《月光启蒙》结课实录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
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
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童谣唱完了,故事讲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已不再说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认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得他泪流满面。
(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输液好几天才好。
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结课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一、拓展延伸
《少年闰土》结课实录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呢?
生:他一定身体强壮、身材魁梧。
生:他会是个面带笑容、成熟的男人。
师:“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他们会热情地互相问好,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默读)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变化一点是正常的,但没想到他变得那么老,那么穷困,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无拘无束,而现在闰土却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的想象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老得这么快?
生:闰土为什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与“我”亲热?他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
生:闰土和“我”为什么没话讲了?
师: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老师一时也讲不清楚,大家可以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再思考思考。同时,还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药》。下星期,我们再来交流体会。
[评析]在这则结课中,教者成功地将课文相应的原作《故乡》中描写“我”回故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使得下课成了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开始。教师先让学生顺着课文的内容轨迹,设想30年以后“我”与闰土再见面时的模样及情景。学生带着纯真的情感,在描述中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在学生想象描述后,就势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原作中“我”与中年闺土再次见面的片段。从读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知道,学生对人物命运的美好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激起了他们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为什么与自己的设想不一样呢?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最后,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课后读鲁迅相关的作品,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主动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资料性的课程资源的引用起到了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的作用。
二、加深领悟
《圆明园的毁灭》结课实录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中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还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结课开始,教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引导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三、升华情感
《月光启蒙》结课实录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
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
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童谣唱完了,故事讲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已不再说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认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得他泪流满面。
(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输液好几天才好。
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结课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