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种承受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oygo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在世,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往往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得温柔,如同慢慢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得突然,如同一阵骤雨、一阵怒涛,让我们猝不及防;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它可能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走向毁灭。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而自信,那么,此时,痛苦就变成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时,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漩涡淹没,从幸福的巅峰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地沉湎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承受平淡。在人生中,除了痛苦和幸福,平淡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和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点缀着生活的宁静与温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承受淡淡的孤寂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闷,还要承受遥遥无期的等待与无奈。
  承受孤独,会使我们倍加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与深厚;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味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使我们心灵更臻完美、充盈。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他文献
在国内,看惯了年轻人争相读大学,到德国却发现,这里的年轻人似乎更青睐职业学校。过了些日子,就发现职业教育繁荣的好处,因为凡“德国制造”的东西,都有着好品质,这不能不说是职业教育的功劳。   先说3个小故事吧。笔者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买了一支圆珠笔。这笔摔在地上不下十次,但依然可以使用。可笔者在国内的经验是,圆珠笔大体上摔不过一两次,笔芯就会报废。   第二,在德国的各个城市旅行,当地的房价基本上都维
期刊
父亲一个人在家,有了问题想不明白,就打电话给我。冬天的时候他问我,安安,你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也没有嗅觉和知觉?对于这样奇怪的问题,我知道不需要回答,只要回问他怎么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了。然后他的兴致便会突然地提上去,讲起他一个人逛街,看到沿着小城冬天都会发臭味的护城河旁,有一对情侣,竟是相依偎着坐了3个多小时,你说他们不觉得那儿臭也感觉不到冷吗?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最后我总会无一例外地朝
期刊
她为他收拾杂乱的房间,发现了一件东西:印有他和一个女孩子名字的钢笔,是放在他书桌的一个抽屉里,用一个很漂亮的锦盒装着。他说,那是初恋女友的东西,他和前女友已经没了任何联系,但他只是保留着想做个纪念,没有其他的意思。她不能接受他的解释,她说:“你为什么不扔了它?证明你余情未了,那么我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呢?”  他微叹:“很重要的位置!”   她点头,不再和他争吵。可是,她很想他把那支笔扔了,但她没有
期刊
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有关。   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气温变化1
期刊
当今社会呈多元化趋势,资本的力量和观念早已深刻影响了男女婚恋观,昔日之“郎才女貌”已被今日之“郎财女貌”替代。男人的“才”与“财”,一字之差,却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而女人的“貌”,也渐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相去甚远,然底蕴十足的女子亦可谓之美貌。  有篇文章提到,在纽约曼哈顿,至少坐拥一千万美金才算中产阶级。如果你不信,那就看看曼哈顿的房价吧。哪怕是最便宜的Co-op(合作公寓),都得五
期刊
罗杰·科恩伯格睁开迷糊的双眼,他看到父亲异常兴奋,他12岁的头脑一片混乱,因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叫醒。父亲阿瑟是个内敛而深沉的人,科恩伯格经常看到他在洛杉矶家里的书房中深夜研读。但这一次父亲没有保持一贯的严肃,他刚刚得到来自瑞典的通知,告知他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恩伯格回去继续睡觉,心想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亲为此表现出的兴奋之情令他无法入眠。数十年之后,当他接到同样的电话,事实上
期刊
记得什么人说过:“房间里若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许,是一则推销书的广告这样写过。纵使是广告,若说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我在巴黎的时候,去过一些作家和教授的家里。他们各自家里都有些什么摆设,似乎已在记忆中淡漠了,唯对他们的书,我始终记忆犹新。我曾略微仔细地看过一位作家的书房。他的书中有一套最新的20卷本大百科全书,还有所有法国大作家的全集,当然也有莎士比亚等人的全集,此外,他还有
期刊
忘了第一次见到这东西是在什么时候,只记得较深刻的一次印象是在大学宿舍,外屋来了几个推销诗集的,其中一个还递名片,名字前有4个黑宋:“青年作家”。当时见识少,惊讶得直咧嘴——原来还有人把这称谓印在片子上,看来不止是“经理”们!那是“80年代”后期,名片不是谁都有资格掏的。  大学刚毕业那一两年,好像名片开始疯狂普及了。一边向对方递片子,一边嬉皮笑脸嘴里唠叨着“骗(片)一把”,就是那阵儿兴起来的。那时
期刊
现代社会有3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3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大——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
期刊
用外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北京人特别能“耍嘴”。北京话呢,一般来说该叫“臭贫”吧,北京人爱耍嘴,好“臭贫”?  也许我自己是北京人,也许没有太长时间居住在其他地方的缘故,当我头一次听人家对我们如此评价的时候,并未太在意。可是说的人多了,最近文章上也看到了,这才着实吃了一惊。能举个例子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等到我弄明白了他们大致的意思,心里多少也轻松了些。外地人所说的北京人的“耍嘴”、“油腔滑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