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笔者进行了一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本调查选取了国内几所典型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的方式,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总有效率为85.5%。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叛逆和轻度的社交障碍。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因此,为有效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教育和辅导外,更要动员学校、家长、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综合系统地加以解决。
民办高校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压力
尽管民办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对民办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低估甚至轻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这些错误观念直接加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强化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和恶性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成人和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自我知觉和心理状况还未达到成熟,容易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剧烈波动。
自卑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约占调查总数的46%),不愿参加中学同学聚会,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甚至封闭自己。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社交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与本班或本校师生交往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在社会交往中则表现出一定困难。有超过一半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选择沉默,即使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愿参与社会性的人际交往(约占调查总数的58%)。更有些学生缺乏社会交往意识,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班级内部或校内(约占调查总数的22%),极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
焦虑心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约占调查总数的76%),而且高年级学生心理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处于不利地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很多在读学生看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后,也对现状产生了焦虑。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更为明显。
叛逆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缺课率最高的是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是空洞的说教(约占调查总数的62%),不但从心理上格外厌烦、抵触,而且往往对社会阴暗面过分关注,甚至刻意模仿。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学生禁不起诱惑,借助虚幻的网络世界排遣压力,结果是原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带来更多新的问题,更加重了心理负担。
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但影响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也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方力量综合完成。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配合。学校与家长应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及时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调研中的某民办高校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展辅导员与学生签协议的活动,以约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并且通过“两感信”(感谢师恩、感谢父母)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家长建立情感联络。
其次,民办高校应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相结合。很多条件较好的民办高校在大一年级就引入心理辅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大学新生迅速适应新角色,学会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尽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走出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心理。
再次,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应该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个别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等等。比如,某些省市推出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特别对民办高校的高职高专学生给予实习期间的补助。还有针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各类贷款,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解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应该广泛树立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在招聘及用人等环节给民办高校大学生以平等的待遇。比如,国内东部沿海某发达城市的优秀企业,更愿意聘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有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更愿意从底层做起。这种市场人才观念的转变,必将大大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叛逆和轻度的社交障碍。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因此,为有效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教育和辅导外,更要动员学校、家长、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综合系统地加以解决。
民办高校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压力
尽管民办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对民办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低估甚至轻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这些错误观念直接加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强化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和恶性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成人和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自我知觉和心理状况还未达到成熟,容易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剧烈波动。
自卑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约占调查总数的46%),不愿参加中学同学聚会,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甚至封闭自己。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社交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与本班或本校师生交往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在社会交往中则表现出一定困难。有超过一半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选择沉默,即使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愿参与社会性的人际交往(约占调查总数的58%)。更有些学生缺乏社会交往意识,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班级内部或校内(约占调查总数的22%),极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
焦虑心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约占调查总数的76%),而且高年级学生心理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处于不利地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很多在读学生看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后,也对现状产生了焦虑。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更为明显。
叛逆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缺课率最高的是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是空洞的说教(约占调查总数的62%),不但从心理上格外厌烦、抵触,而且往往对社会阴暗面过分关注,甚至刻意模仿。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学生禁不起诱惑,借助虚幻的网络世界排遣压力,结果是原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带来更多新的问题,更加重了心理负担。
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但影响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也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方力量综合完成。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配合。学校与家长应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及时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调研中的某民办高校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展辅导员与学生签协议的活动,以约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并且通过“两感信”(感谢师恩、感谢父母)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家长建立情感联络。
其次,民办高校应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相结合。很多条件较好的民办高校在大一年级就引入心理辅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大学新生迅速适应新角色,学会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尽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走出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心理。
再次,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应该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个别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等等。比如,某些省市推出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特别对民办高校的高职高专学生给予实习期间的补助。还有针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各类贷款,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解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应该广泛树立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在招聘及用人等环节给民办高校大学生以平等的待遇。比如,国内东部沿海某发达城市的优秀企业,更愿意聘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有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更愿意从底层做起。这种市场人才观念的转变,必将大大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