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从任务的明确、分析、完成和评价等角度,形成课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性认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本文从任务布置、学生操作、互动交流、巩固创新和总结提高五个环节进行表述。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方法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我深感信息技术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点多,创造性强,操作性要求高,学生不容易掌握。在近几年的教学模式探讨中,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进行应用,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在探究式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尝试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实践、探索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如何运用?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性:任务布置、学生操作、互动交流、巩固创新和总结提高。现结合《制作Word电子小报》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
  任务布置的关键是把好任务设计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尽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主要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进行一些方法上的阐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精心设计任务,注重方法上的引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作些变化。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如在已经讲解了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的基础上,布置上机任务:
  用WORD制作一份漂亮的小报,要求:(1)小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自选;(2)小报应含有图片、艺术字及各种字体风格;(3)小报应含有制表;(4)小报制作版面至少有两张A4纸;(5)提供网上下载、自带图片输入等技术条件;(6)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创意与创新。
  第二阶段:学生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一人一机的电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课。
  上例中在教师的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这时候,让学生自己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案,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案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等方法,努力实现这些创意要求。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试,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指导,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70%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指导的过程不是手把手的教学,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不给学生现成答案,必要时可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细化,或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例: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引导思考:在何处插入?插入位置怎样定位?观察插入菜单,如何选择操作?图片进入后选中它有什么现象?如何选择设置图片的属性?让学生在分步思考分析、操作中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能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消化教师所讲的或书上所介绍的内容,兴趣更浓厚,信心倍增。进度快的同学可探索教师未提到的内容,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主要是辅导、答疑和释疑,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
  第三阶段:互动交流。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重要、更不可缺少。   互动交流安排在学生完成作品大约一半的时候进行。交流内容:突出作品的创意,展示各种处理技巧。操作方式: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浏览一遍,挑选出在体裁上创意新颖、版面布局有特色,技术处理技巧较高的学生作品,课堂上,由学生自行展开自己的作品,谈设想、布局、技术处理等。
  上例操作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文字底部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付于文字下方”的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放置,但是图片被“压”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不好,因为图片的色彩对比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却有点显乱,通过交流讨论,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第二个问题是“小块文字如何编辑”,WORD的文字编辑是从左到右;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先在左边写一小段,然后在右边写一小段,怎么办?有些学生巧妙利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就可以只在文本框范围以内写文字,其他地区一律不会受干扰,而且利用“线型”和“线条虚实”将文本框线进行随意美化。但是,有的学生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边框线,他们就想出将“线条颜色”设置成“无”或“白色”,于是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角色转换,重在启发,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同时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放松的时间。
  第四阶段:巩固创新。
  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交流,以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地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学生间相互切磋,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在任务完成后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激发创作热情,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个阶段,学生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作进一步调整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进而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创作水平。
  第五阶段:总结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三、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下面我根据近年来在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体会。
  1.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通过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远远超出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民主、充满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3.“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4.“任务”设计是关键。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下足工夫,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5.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位学生的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需采取一些措施,从而既保证效果,又不影响进度。二是课堂管理需加强。课堂更“活”,这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使学生都“忙”起来。三是评价上要兼顾结果与过程。传统教学强调结果,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评价结果,如不兼顾过程表现,可能有个别学生的主动性不足,乘机偷懒,影响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梅.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05.
  [2]郑小英.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科技信息,2011(9).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微课的特点、设计及制作要求,进一步展望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带来的教育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课 移动学习 教育创新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
城市的地下管网是基础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的基础,维持城市各要素的血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和信息时代的建设,地下管线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的作用又在哪里?大抵可以统分为三
期刊
1997年,丹麦服装零售集团Bestsel er的王沛德和丹飞来到中国成立了Bestsel er全资子公司绫致时装(天津)有限公司,并陆续将旗下品牌 ONLY、VERO MODA、JACK&JONES和SELECTED等引入
期刊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具有多重性质,进行地图测绘时往往要考虑各类因素,不合理的模式会导致一些问题,影响信息管理和应用.基于此,本文以目前城市综合测绘的不足作为切入点
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  首先,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特别是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经济在重构。过去那种西方消费,东方制造的国际分工的模式现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美国、欧洲的消费能力会下降,它们的储蓄在增加,再靠借钱来消费难以为继。同时,东方制造,大量出口,大量的顺差的这种模式现在都进行了新的重组。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新的市场,新的发展模式。  第二,产能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