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身世:在辽宁出生的日本女子
李香兰的原名叫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贺县,1920年2月生于辽宁省抚顺市,当时她的父亲山口文雅在满铁任高级职员,是个亲华派日本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后因亲华受到拘留,被撤销职务。
因祖父山口博酷爱汉学,仰慕中国文化,便于1906年举家迁到中国东北。1933年,13岁的山口淑子认父亲的中国同学、时任沈阳银行总裁的李际春为养父,从此有了个好听的中国名字:李香兰。
此后,李际春的第二夫人每天教李香兰学中国话,带她吃涮羊肉、看电影。李香兰美丽大方,跟音乐有着天然的缘分。有一次在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上,她结识了一个同龄的苏联犹太裔少女柳芭,两人结为闺蜜。
后来,李香兰患了肺病。为恢复肺部健康,经柳芭的引荐,李香兰得以结识苏联著名的歌剧演员波多列索夫夫人,并拜她为师,开始跟随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学习声乐。接受正式的西洋声乐教育,并在美声唱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天赋。
一次,李香兰登台为老师的个人演唱会做暖场表演,一亮相,便被当时的奉天广播电台相中。
当时的日本,在满洲推行“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的怀柔政策,急需李香兰这样通晓中日两国语言、长相漂亮、歌声甜美的偶像。日本当局认定,有着日本血统的李香兰不可能背叛日本,而要培养一个中国女演员,就说不准了。最后,满铁公司大员甘粕正彦亲自上门“邀请”,原本不赞成女儿为有满洲背景的奉天广播电台工作的山口也不敢拒绝。
中学毕业后,李香兰以潘淑华为名到北平求学。在北平,李香兰凭借娴熟的中文与天籁般的歌声,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好玩的是,由于她能说一口非常标准的京片子,又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以至于她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她的日本血统,一直把她当作地道的北京人。这一阶段,日本占领东三省,中国人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不久,日军入侵热河,中国军队穿着草鞋从南方开来,奋勇抵抗,李香兰的中国同学也纷纷参加到抗日运动中去。
聚会中,同学们义愤填膺地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有人问李香兰:“如果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你打算做什么?”李香兰想了想,面容从忧戚、难过、痛苦转为坚决,她站起来说:“我希望站到北平的城墙上去,死在中国和日本双方的枪弹之下。”当时的李香兰,不过是一名十几岁的中学女生,能说出这样的话,不禁让人感受到她的早熟和处于那个时代的无奈。
7年红透半边天,曾以汉奸罪被捕
1937年8月,伪满洲国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决定在长春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伪满民政部警务司司长甘粕正彦被任命为“满映”理事长。
“满映”成立的目的也跟《满洲新歌曲》栏目一样,无非是宣传所谓的“日满协和”,最终达到维持和稳固日本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目的。“满映”的摄影水平很高,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企业。
1938年,18岁的李香兰进入“满映”,由此开始了自己长达7年的演员生涯。她拍摄了多部电影,从而成为伪满洲国头号演艺巨星。
李香兰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蜜月快车》,奠定了她“懂日语的中国少女影星”地位。此后,她又出演了《支那之夜》、《白兰之歌》等电影。这些影片大多讲述中国姑娘爱上日本男子的故事,李香兰在片中形象艳丽、性格温柔,很符合日本男人对中国女人的完美设定。
她在电影《支那之夜》中扮演的中国姑娘,要死要活地想嫁给日军,留给人的深刻印象则是一个美丽的狂热追求日军的中国青春女性及其甜美的歌声。当这部电影在日本本土演出时,曾出现了观众排队七圈半买票的壮观场面,李香兰因而得以名噪一时。但它因奴化意识太强,完全不能被中国人接受。
1942年,李香兰到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发展,为孤岛上海的中华电影公司、中华联合制片公司拍摄影片。她出演的《木兰从军》与《流芳百世》等电影轰动一时。在《流芳百世》中她因扮演林则徐的女儿而蜚声沦陷区影坛,她主唱的电影主题歌曲——《卖糖歌》及插曲《戒烟歌》,使之红遍整个沦陷区。
除拍电影外,李香兰还成功地演唱了《满洲姑娘》等一系列中国歌曲。她演唱的《苏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国的旋律为基础,参考了美国爱情歌曲,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
《满洲姑娘》流行于1938年,歌曲表现的是迎春花即将绽放的三月,一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待嫁邻村王家的喜悦。李香兰用她那甜美而煽情的歌声唱道:“我是16岁的满洲姑娘,春天三月雪化时,等到迎春花开放,我就出嫁到邻村。”接着,一声深情的“王哥,你可要等着我呀”,唱得人心里一软,无法不感动。
《满洲姑娘》风靡一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作为当年关东军日本骑兵在黑龙江服役时就很熟悉这首歌,直到他老年还能哼上几句。歌曲中的“满洲姑娘”在日伪的包装下过着欢欣雀跃的幸福生活,还带着少女怀春的憧憬和期冀,然而现实中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姑娘却过着啼饥号寒的屈辱生活,她们岂能有像歌词中的那么美好幸福呢?
《夜来香》创作于1944年,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锦光参考中国民间小调专为李香兰谱写的,但其中旋律和节奏完全采用了欧美风格,谱成了轻快的慢伦巴,一时间传遍了灯红酒绿的沦陷区大小城市。可惜这却是一首禁歌,虽然很好听,当时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李香兰在自传中说:“尽管这首歌曲很受欢迎,但流行的时间不长,后来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软绵绵的情歌都会使风化紊乱。”
如今《夜来香》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其他地区皆已解禁,其中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使得人们轻松愉悦。鲜为人知的是,1945年,李香兰在上海因演唱《夜来香》这首歌,还受到传讯。她说:“他们怀疑我唱这首歌是期望中国(重庆)政府回来。”
李香兰曾回忆说:“在那个战争年代,为了生存,我拼足了力气学唱歌。”同时,她也为自己曾出演“为军国主义服务、歧视中国人的电影”深感内疚。1944年,她断然退出满映,客居上海。
李香兰的原名叫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贺县,1920年2月生于辽宁省抚顺市,当时她的父亲山口文雅在满铁任高级职员,是个亲华派日本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后因亲华受到拘留,被撤销职务。
因祖父山口博酷爱汉学,仰慕中国文化,便于1906年举家迁到中国东北。1933年,13岁的山口淑子认父亲的中国同学、时任沈阳银行总裁的李际春为养父,从此有了个好听的中国名字:李香兰。
此后,李际春的第二夫人每天教李香兰学中国话,带她吃涮羊肉、看电影。李香兰美丽大方,跟音乐有着天然的缘分。有一次在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上,她结识了一个同龄的苏联犹太裔少女柳芭,两人结为闺蜜。
后来,李香兰患了肺病。为恢复肺部健康,经柳芭的引荐,李香兰得以结识苏联著名的歌剧演员波多列索夫夫人,并拜她为师,开始跟随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学习声乐。接受正式的西洋声乐教育,并在美声唱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天赋。
一次,李香兰登台为老师的个人演唱会做暖场表演,一亮相,便被当时的奉天广播电台相中。
当时的日本,在满洲推行“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的怀柔政策,急需李香兰这样通晓中日两国语言、长相漂亮、歌声甜美的偶像。日本当局认定,有着日本血统的李香兰不可能背叛日本,而要培养一个中国女演员,就说不准了。最后,满铁公司大员甘粕正彦亲自上门“邀请”,原本不赞成女儿为有满洲背景的奉天广播电台工作的山口也不敢拒绝。
中学毕业后,李香兰以潘淑华为名到北平求学。在北平,李香兰凭借娴熟的中文与天籁般的歌声,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好玩的是,由于她能说一口非常标准的京片子,又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以至于她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她的日本血统,一直把她当作地道的北京人。这一阶段,日本占领东三省,中国人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不久,日军入侵热河,中国军队穿着草鞋从南方开来,奋勇抵抗,李香兰的中国同学也纷纷参加到抗日运动中去。
聚会中,同学们义愤填膺地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有人问李香兰:“如果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你打算做什么?”李香兰想了想,面容从忧戚、难过、痛苦转为坚决,她站起来说:“我希望站到北平的城墙上去,死在中国和日本双方的枪弹之下。”当时的李香兰,不过是一名十几岁的中学女生,能说出这样的话,不禁让人感受到她的早熟和处于那个时代的无奈。
7年红透半边天,曾以汉奸罪被捕
1937年8月,伪满洲国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决定在长春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伪满民政部警务司司长甘粕正彦被任命为“满映”理事长。
“满映”成立的目的也跟《满洲新歌曲》栏目一样,无非是宣传所谓的“日满协和”,最终达到维持和稳固日本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目的。“满映”的摄影水平很高,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企业。
1938年,18岁的李香兰进入“满映”,由此开始了自己长达7年的演员生涯。她拍摄了多部电影,从而成为伪满洲国头号演艺巨星。
李香兰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蜜月快车》,奠定了她“懂日语的中国少女影星”地位。此后,她又出演了《支那之夜》、《白兰之歌》等电影。这些影片大多讲述中国姑娘爱上日本男子的故事,李香兰在片中形象艳丽、性格温柔,很符合日本男人对中国女人的完美设定。
她在电影《支那之夜》中扮演的中国姑娘,要死要活地想嫁给日军,留给人的深刻印象则是一个美丽的狂热追求日军的中国青春女性及其甜美的歌声。当这部电影在日本本土演出时,曾出现了观众排队七圈半买票的壮观场面,李香兰因而得以名噪一时。但它因奴化意识太强,完全不能被中国人接受。
1942年,李香兰到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发展,为孤岛上海的中华电影公司、中华联合制片公司拍摄影片。她出演的《木兰从军》与《流芳百世》等电影轰动一时。在《流芳百世》中她因扮演林则徐的女儿而蜚声沦陷区影坛,她主唱的电影主题歌曲——《卖糖歌》及插曲《戒烟歌》,使之红遍整个沦陷区。
除拍电影外,李香兰还成功地演唱了《满洲姑娘》等一系列中国歌曲。她演唱的《苏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国的旋律为基础,参考了美国爱情歌曲,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
《满洲姑娘》流行于1938年,歌曲表现的是迎春花即将绽放的三月,一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待嫁邻村王家的喜悦。李香兰用她那甜美而煽情的歌声唱道:“我是16岁的满洲姑娘,春天三月雪化时,等到迎春花开放,我就出嫁到邻村。”接着,一声深情的“王哥,你可要等着我呀”,唱得人心里一软,无法不感动。
《满洲姑娘》风靡一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作为当年关东军日本骑兵在黑龙江服役时就很熟悉这首歌,直到他老年还能哼上几句。歌曲中的“满洲姑娘”在日伪的包装下过着欢欣雀跃的幸福生活,还带着少女怀春的憧憬和期冀,然而现实中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姑娘却过着啼饥号寒的屈辱生活,她们岂能有像歌词中的那么美好幸福呢?
《夜来香》创作于1944年,是百代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锦光参考中国民间小调专为李香兰谱写的,但其中旋律和节奏完全采用了欧美风格,谱成了轻快的慢伦巴,一时间传遍了灯红酒绿的沦陷区大小城市。可惜这却是一首禁歌,虽然很好听,当时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李香兰在自传中说:“尽管这首歌曲很受欢迎,但流行的时间不长,后来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软绵绵的情歌都会使风化紊乱。”
如今《夜来香》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其他地区皆已解禁,其中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使得人们轻松愉悦。鲜为人知的是,1945年,李香兰在上海因演唱《夜来香》这首歌,还受到传讯。她说:“他们怀疑我唱这首歌是期望中国(重庆)政府回来。”
李香兰曾回忆说:“在那个战争年代,为了生存,我拼足了力气学唱歌。”同时,她也为自己曾出演“为军国主义服务、歧视中国人的电影”深感内疚。1944年,她断然退出满映,客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