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藏族导游这样写道:“看着我的游客每人手上拿着一块钱,我很想提醒他们,那人也许是个职业乞丐。可是我没说出口。看着他们脸上纯朴而自然的神情,突然觉得所有质疑都是苍白的。”
  信赖,难道不比一块钱更珍贵吗?这个简单的比较却常常被人遗忘。人们很早就看懂了人生的“真相”,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早早放弃了生活。也或许只有在西藏这片土地,人才会虔诚地膜拜生活,重回赤子之心。此时,人才会放下对利弊的思考,做出最简单的选择,去相信。
  “正是一个个孤立因素之间存在着间断的,无法直观经验的联系,因此使事物因果关系变得扑朔迷离。信,就像是在这些因素之间建立起某种无法经验的联系。”从否认这种联系的“思辨”到用信任宽容人生百态,从此人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人不再因质疑而彷徨,信任给人以心安,人便有了精神的依靠。
  在孩子的思维中,“好人”和“坏人”站在截然相反的两面,彼此分隔。但在一个“社会人”的眼里,远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所以人在“趋利避害”的理念的支配下不断地被动地分辨好坏善恶,以至于在这样的思索中陷入了“怀疑一切”的境地。其实,人只需换个思路,把注意力从“能不能信”上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该不该信”。
  关乎为人处世的真理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往往“保质期”短暂,为生活所演绎。马尔克斯说过:“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当人纠结于“能不能信”时,便会被这些不靠谱的真实迷惑,更倾向于持怀疑态度以求自保,唯恐被骗了感情,误了前途。而倘若把问题落在“该不该信”上面,便清晰明了了许多。若信比不信更能让人活得心安理得,何不坦然地选择相信。
  每个人都会遇到“信不信命”的抉择。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并非肯定“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所以能信。信命,是指人努力但知道极限,所以不苛求,平静心安。所以命运,该信。
  或许,龙应台的文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到今天其实还相信。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真实或许变化莫测,但相信比不相信更让人心安。
  相信的意義在于相信本身,使那些处于漂泊在质疑中的思绪得以安放,带着四处寻找精神依靠的“苦行者”回家。不再徘徊,不再流浪,此心安处是吾乡。
  (编辑:于智博)
  评点:张引
  文章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行文。作者从藏区游客毫不犹豫地布施给乞丐一块钱的事例中抛出了“信”这个话题,紧接着诠释了“信”的内涵,即孤立的个体之间建立的无法经验的联系。而在分析问题部分,作者将话题具体为“能不能信”和“该不该信”的选择上面:前者的关注点是事件本身,所以人们容易被各种表象左右,就很难进入“信”;后者的关注点则回到人们自身,扪心自问该或不该“信”,选择当然是“信”,因为信则心安,由是,作者就清晰地表明了自己“信”的立场和态度。在解决问题部分,作者继续引用龙应台的名言再次例证“信则心安”的结论,并照应文题——此心安处是吾乡,完成了首尾相合的文章布局。
其他文献
5月4日,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hú)志”念成了“鸿浩(hào)志”。此事一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5日下午,林校长在北大校内BBS上做出了回应,发表了道歉信。  林校長在信中说,他的错误让北大的同学和朋友们失望,同时承认自己文字功底的确不好,原因是自己上中小学赶上了文革时期,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直到高考前几天才知道什么是主语、谓语。他说:“我写这封信,告
卡夫卡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士兵包围了城市,惊讶地发现全城的人都长着翅膀。更令人惊讶的是,全城的人即使有翅膀,也不肯飞着逃离。士兵问老人这是为什么,老人却反问他:“要我们飞离我们的城市?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亡者和诸神?”  老人的话,令人深思。为了固守自己的生活,纵使有翅膀也不肯飞离。虽然卡夫卡没有写下结局,但似乎可以想象:最后,整个长翅膀的城市被消灭了。也许有人会这样想:家园、亡者、亲人,我们
有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66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換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
“铭记”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命题的重点,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5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全国大纲卷“老王生病”;2013年福建卷“自由与地层”;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这些考题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上切入,还是从历史反思的角度上切入,亦或是从价值观念的构建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读诗时间  首联描写诗人尽情地领略这凉爽的秋气。踏着美丽的月色,才觉得今晚的小宴结束得正是时候,似乎是“追凉”而散似的。一个“追”字,道出了诗人宴散步月平桥,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惬意心情。  颔联写的是宴会结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意犹未尽。可见此次宴会是十分成功的,宾主都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
在这个冷冬,这无疑是一则暖新闻,瞬间击中许多人柔软的心。3360元,在一些人眼中,或许就是一套靓衫或一顿大餐的钱,但对一位70岁的老环卫工人来说,就是3个月的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辛勤劳作,分量可想而知。要是没了这笔“巨款”,这个年怎么过?网友们爱心之举,无异于雪中送炭,救老人于水火。  3360元钱,于万能的朋友圈,无异于小菜一碟,滨州无棣网友之善,不仅在为环卫工人凑钱,而且还假装拾金不昧,用“归
最近,一位90后“小姐姐”突然红遍了全网!她叫殷沙漫,是湖南吉首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今年只有24岁的她,已经在公益这条道路上走了十多年。她说:“做公益,让我在这个坚硬的世界慢慢修得一颗柔软的心。”  殷沙漫自小身体柔弱,一次在医院里看到志愿者耐心地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病人,志愿者精神就在她小小的心里扎了根。初一时,殷沙漫就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从此开始了她的公益路。2013年读大一时,她加入吉首大学
读梁实秋的《雅舍》,内心泛起些许波澜。  《雅舍》篇幅不长,辞藻无华,字里行间,只描写雅舍的简陋,看似厌之,实则品味其简朴与利落。有时令人捧腹而笑,有时使人失声而呼。我自以为读过不少好的文章,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等等,无一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巨人题就的千古美文。但《雅舍》有别于任何一篇我所读过的散文。  作为梁实秋散文全集的开篇之作,《雅舍》用它欢快幽默的语言塑造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陌生的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两则材料都带着批判的眼光展现了两种“社会”,因此,材料的立意点是开放的,但
“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也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有伤感青年如是说。  诚然,在现代都市匆匆脚步中,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从碧空落下的晶莹。于是,伤感青年们继续道:“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而我们,不再是孩子,心不再纯真,与自然愈行愈远……”  打住!难道忘记与雨嬉戏,不再对雨产生惊喜等等,就能够说明我们的心变得麻木冷漠?  当我们孩提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