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时的王权社会中,一个高级官僚如果不想因树大招风而被根除,必须具备几项素质:不揽功,不树私恩;身处高位时不忘约束家人,整肃家风。
张安世(西汉大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是霍光的左右手,在废昌邑侯、立汉宣帝两件大事上,霍光都是与张安世商议定策。可以说,在匹汉中期,张安世曾一度是仅次于霍光的重要政治人物。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张安世的做法和霍光有很大不同。也正是这一差异,使得张氏家族的命运和霍氏迥然不同。
张安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酷吏,曾叱咤于汉武帝时代的张汤。与乃父鹰击张扬的个性不同,张安世虽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却是个低调谨慎旷人。张安世显然是一个很有才能,且愿意积极做事的人,否则不会卷入女〔此核心的政治斗争(如废昌邑侯、立汉宣帝)。惟其身处权力结构的顶端,尚能时刻谦退自损,最为难能可贵。霍光去世以后,張安世众望所归,成为汉宣帝和大臣们公认替代霍光的不二人选。取代霍光,成为新一代政治主宰者,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当张安世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是暗暗兴奋,而是惶恐不安。随后跑到汉宣帝面前,免冠顿首,自谢才乏,不足以继承霍光的地位。汉宣帝并没有因此改变主意,而是同时任命张安世与霍光之子霍禹为大司马。从汉宣帝的布局来看,明显是倚重张安世而暗中削夺霍氏之权。
为什么说作为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不揽功,不树私恩”的素质呢?张安世的故事或可给出答案。彼时,张安世曾经推荐过一个人任职要员,该人过府表示感谢,张安世却因此大恨,从此不再与此人来往。是何道理?张安世认为,举荐贤才是大臣的本分,但这是公事,大臣不应该通过这件事来树恩立党。公私分明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政治素养,也是避嫌远谤的全身之道,否则不仅会引起皇帝的警惕,也会招致同僚的忌恨。
张安世和霍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身处高位时不忘约束家人,整肃家风。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早年与卫太子交好,后受巫蛊之祸连累而惨遭宫刑。为酬报卫太子知遇之恩,张贺以刑余之身倾心抚养卫太子之孙,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即位时张贺已死,为表达感激之情,决定封张贺为侯,并派二百户人家为其看守坟墓。这是皇帝对张家的恩宠,张安世却认为太张扬,经商议,最终将守家户数减至三十户。
张安世尊为公侯,合法收入相当可观,但平时却十分朴素,只穿黑色的绨袍(由粗绸制成),不加纹饰,夫人甚至亲自纺织,家童七百人,都有手艺活儿。一个戏剧性的结果是,张氏的财富超过了霍氏。但张氏克勤克俭、不崇尚奢华的家风,使其避免了覆蹈霍氏因骄奢淫逸而祸败的旧辙。张氏这一戒惧谨慎的家风,延续了好几代,也因此成为整个汉代延续最久、最为成功的权贵家族。
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曾孙张临,在行事风格上都肖似张安世。张临有句口头禅:“桑、霍为我戒,岂不厚哉!”指的就是曾经的风云人物桑弘羊、霍光,都在为人处世上有致命缺陷,或身遭刑戮,或身后族灭。
当年,汉宣帝即位之初拜渴高庙,霍光“从骖乘”,也就是跟皇帝同乘一辆车,坐在右边陪同。这样一位手操废立帝王大权的重臣坐在身边,年轻的宣帝“若有芒刺在背”。霍光去世后,代为骖乘的是张安世。同一个位置上换了个人,宣帝则“从容肆体,甚安近焉”,神态显得轻松得多。所以后世有人说,“霍氏之祸,起于骖乘”。当汉宣帝面对霍光而“芒刺在背”的时候,霍氏家族的悲剧命运已经埋下,更何况这一家子都只知骄逸,不知收敛。相比之下,张安世打造的张氏门风,在保全家族持续富贵上则是巨大的成功。
张安世(西汉大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是霍光的左右手,在废昌邑侯、立汉宣帝两件大事上,霍光都是与张安世商议定策。可以说,在匹汉中期,张安世曾一度是仅次于霍光的重要政治人物。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张安世的做法和霍光有很大不同。也正是这一差异,使得张氏家族的命运和霍氏迥然不同。
张安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酷吏,曾叱咤于汉武帝时代的张汤。与乃父鹰击张扬的个性不同,张安世虽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却是个低调谨慎旷人。张安世显然是一个很有才能,且愿意积极做事的人,否则不会卷入女〔此核心的政治斗争(如废昌邑侯、立汉宣帝)。惟其身处权力结构的顶端,尚能时刻谦退自损,最为难能可贵。霍光去世以后,張安世众望所归,成为汉宣帝和大臣们公认替代霍光的不二人选。取代霍光,成为新一代政治主宰者,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当张安世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是暗暗兴奋,而是惶恐不安。随后跑到汉宣帝面前,免冠顿首,自谢才乏,不足以继承霍光的地位。汉宣帝并没有因此改变主意,而是同时任命张安世与霍光之子霍禹为大司马。从汉宣帝的布局来看,明显是倚重张安世而暗中削夺霍氏之权。
为什么说作为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不揽功,不树私恩”的素质呢?张安世的故事或可给出答案。彼时,张安世曾经推荐过一个人任职要员,该人过府表示感谢,张安世却因此大恨,从此不再与此人来往。是何道理?张安世认为,举荐贤才是大臣的本分,但这是公事,大臣不应该通过这件事来树恩立党。公私分明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政治素养,也是避嫌远谤的全身之道,否则不仅会引起皇帝的警惕,也会招致同僚的忌恨。
张安世和霍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身处高位时不忘约束家人,整肃家风。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早年与卫太子交好,后受巫蛊之祸连累而惨遭宫刑。为酬报卫太子知遇之恩,张贺以刑余之身倾心抚养卫太子之孙,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即位时张贺已死,为表达感激之情,决定封张贺为侯,并派二百户人家为其看守坟墓。这是皇帝对张家的恩宠,张安世却认为太张扬,经商议,最终将守家户数减至三十户。
张安世尊为公侯,合法收入相当可观,但平时却十分朴素,只穿黑色的绨袍(由粗绸制成),不加纹饰,夫人甚至亲自纺织,家童七百人,都有手艺活儿。一个戏剧性的结果是,张氏的财富超过了霍氏。但张氏克勤克俭、不崇尚奢华的家风,使其避免了覆蹈霍氏因骄奢淫逸而祸败的旧辙。张氏这一戒惧谨慎的家风,延续了好几代,也因此成为整个汉代延续最久、最为成功的权贵家族。
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曾孙张临,在行事风格上都肖似张安世。张临有句口头禅:“桑、霍为我戒,岂不厚哉!”指的就是曾经的风云人物桑弘羊、霍光,都在为人处世上有致命缺陷,或身遭刑戮,或身后族灭。
当年,汉宣帝即位之初拜渴高庙,霍光“从骖乘”,也就是跟皇帝同乘一辆车,坐在右边陪同。这样一位手操废立帝王大权的重臣坐在身边,年轻的宣帝“若有芒刺在背”。霍光去世后,代为骖乘的是张安世。同一个位置上换了个人,宣帝则“从容肆体,甚安近焉”,神态显得轻松得多。所以后世有人说,“霍氏之祸,起于骖乘”。当汉宣帝面对霍光而“芒刺在背”的时候,霍氏家族的悲剧命运已经埋下,更何况这一家子都只知骄逸,不知收敛。相比之下,张安世打造的张氏门风,在保全家族持续富贵上则是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