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阳光明朗的午后,《电视指南》采访了华策影视生产总监於敏,从他不久前的韩国之行聊起,说到电视剧生产、制作的方方面面,其表达低调谦和,不做惊人之语,但自有其坚持坚守,印证了求新务实、融合南北的浙商理念。
韩国取经记
韩国没有电视剧发行?电视剧先排播再生产?演员薪酬是否有限定?这些传说在於敏口中有了答案。
田爽:前一段时间去韩国交流有哪些体会?影视公司跟电视台合作的方式中韩有什么不同?
於敏:前段时间去韩国首尔参加了一个电视节,主要是去考察几家做得比较好的韩国影视公司。据统计韩国共有大大小小的影视制作公司1600多家,真正有实力的做电视剧的也就几十家。电视剧有行业协会,下面有26家制作公司(都是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了韩国60%的电视剧。他们都是用自己签约的编剧团队,先把案子提交给电视台,电视台觉得这个案子OK了,就联合制作。电视台一般会出整个投资的60%的成本,其他的通过版权、植入广告、衍生产品开发来收回成本。以前这种合作方式比较多,但现在慢慢地也在转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公司全投,最大的好处是拥有所有的版权,制作好了卖给电视台,但这也有很大的风险,万一电视台不要就得自己承担全部风险。还有一种模式是现在做得比较多的,电视台、制作公司还有投资人共同围绕这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所有的版权都在公司里面,按照投资比例来共享权利。
田爽:今年大热的《来自星星的你》是以哪种模式运作的?
於敏:《来自星星的你》属于迷你剧。在韩国电视剧播出有几种,日日剧分晨间晚间,大多35-40分钟之间,每天都播。大部分都是电视台自己制作,用的编剧也是小编剧,成本控制在人民币几十万元左右,因为投资比较低不太赚钱,制作公司几乎不会做。迷你剧一般是16-24集,时长60-70分钟,用的是一流的编剧和演员,制作成本最低180万,高的超过360万,投资比较大。迷你剧80%由公司合作运营,在海外销售的版权比较多。还有一类是周末剧,边拍边播,这种方式在国内因为审片制度暂时没有办法做。它的好处在于播的过程中可以收到观众的反馈,再不断修改、完善后面的制作。刚开始可能播得不是很好,但慢慢地会渐入佳境,有的长剧会做到150万元一集以上,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好的,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我们必须体现主流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电视剧播出去肯定要让观众接受,观众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田爽: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於敏:最大的不同是,韩国的制作公司先跟电视台确定了播出才生产。案子给到电视台,电视台觉得好,签好合同,60%投资到位,安排好播出档期,公司才开始拍,咱们是公司做好了卖给电视台。
田爽:这样电视台就需要做更多的风险控制。
於敏:电视台对整个项目的控制很规范,它首先认故事内容,对编剧非常重视,编剧的水准、擅长写什么类型都有相应的评估。在韩国前十名的顶级编剧,只要写出企划案电视台就可以定,年轻的编剧就得要看本子了,总之是根据不同的编剧水准确定剧目,然后再成立制作班底。顶级的也就大概十个左右,当然好的编剧也会慢慢更新。
他们每年也都在推新演员,演员工会对演员的薪酬都是有限定标准的,最高的四五个,算下来人民币也就每集60万,不会乱叫,这样演员成本是可以预算的。
大剧的制作成本还是韩国高,中等的剧跟我们差不多,但在制作费上会比我们高很多。主要演员、整个制作团队包括编剧、导演以及化妆、灯光等等整个水平都要提高,才能做出好的剧,当然这种大制作瞄准的是亚洲市场,光在韩国肯定消化不了。
田爽:在韩国那边有发行吗?
於敏:没有,韩国都是预订的,韩国这些公司的规模都不算很大,电视台一共就三个台再加个有线电视台。
田爽:作为资深的电视人,你认为韩国的电视剧从《大长今》的热播到现在的《来自星星的你》,有哪些变化?
於敏:《大长今》是七十多集的长剧,我觉得它的故事写得很好,注重情节的描写,这体现了编剧写故事的能力,也体现了韩国对编剧的重视。《来自星星的你》是穿越剧,但表现形式观众觉得很好,一个好剧不在于什么形式,只要是能打动观众,什么形式都可以。《来自星星的你》除了剧本好,拍摄制作以及演员、美术、服装、造型都非常好。
田爽:这个问题是这个行业一直讨论的:演员片酬过高,制作费用太少,它的比例是失衡的,华策对于这方面会做出什么调整呢?
於敏:这个很难,因为电视台不可能出更多的钱,你的成本也就这么多,各有各的难处,我们的制作成本肯定要根据购买情况来控制。电视剧要有大的突破、大的投入,关键还是要开拓国际市场,如果你能进入整个亚洲、欧洲市场,那版权销售就很不一样了,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田爽:其实有一两部特别好的剧打响了,会带动其他的作品。
於敏:对。但是要做一部好剧真的很不容易,《大长今》距离现在差不多十年了,才有《来自星星的你》,动静这么大的也不多。
田爽:华策接下来会做哪些大动静的剧?
於敏:只要有个好剧本我们还是希望做大点的项目,故事好了,制作肯定也要跟上。比如明年要做的《小李飞刀》,还有个反法西斯的题材,包括宋方金编剧的《家是一座城》,我们都是要做大剧的。
制作如盖楼,剧本是蓝图
制作方怎么做才算尊重编剧?一部好剧是如何诞生的?“一剧两星”之后对题材的选择会有哪些变化?
於敏说建立编剧团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 “任何事儿都有过程,但是你必须去做,不做永远都没有。”
田爽:华策的项目制作流程如何?编剧在整个流程中是什么位置?
於敏:作为华策来说,我们所有的企划案,包括小说,都有相应的评估体系,首先看这个故事大纲好不好,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有没有创新的东西。对于比较成熟的编剧,大纲通过就放心交给他写,对新的编剧则比较慎重。前期的本子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剧之本嘛,剧本相当于建筑设计师做的设计蓝图,只有设计好了后面才可能有好的建筑。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到整个后台的制作团队都很重要,这些都好才能成就一部好作品。光有一个好的本子不等同于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要依靠集体的智慧。 田爽:从剧本阶段就开始与电视台接触么?
於敏:对,在筹拍之前的剧本阶段就会跟电视台接触交流,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毕竟最后的作品还是要卖给电视台和新媒体,观众才能看到。
我们有一个剧本审读部门,大概六七十个人,对项目进行评估和优化,因为项目多,几十个本子里可能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但是必须每个都看才能筛选出来,当然也有跟成熟编剧约稿的。审读之后进行剧本评估优化,然后给发行部门看,因为他们是离市场最近的。这两个部门评估说OK了,我才能同意去筹备。选择演员、导演的过程还是会去征求电视台的意见,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项目进行优化,既要与市场接轨,也要控制成本。
田爽:华策办了两期编剧培训班,是想通过培训建立自己的编剧团队吗?
於敏:可遇不可求吧。我们在通过培训班、编剧大赛来吸取一些年轻的编剧,如果有好的就会签约,好作品也会投资。这次编剧大赛现在已经收到了60多部作品。年轻的编剧需要发现的过程,我们通过编工委一起培养。除了知名编剧,也要让大批的新生代编剧起来,这样整个行业才会一直有继承,有发展。
田爽:与编剧合作的方式,委托的多还是原创的多?
於敏:一般我们不会具体地提出某个题材,有时候编剧自己脑子里没有,这样的话命题也没用,主要看编剧现在想写什么,编剧有创作冲动和欲望的时候才能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要尊重编剧。
田爽:作为制作方来讲怎么做是对编剧的尊重呢?
於敏:首先得尊重他的创作思想,一个作品出来,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没关系,剧本完成后我们就请导演跟编剧沟通,任何事情还是要商量着来。
田爽:拍摄现场会临时调整剧本吗?
於敏:一般开剧本会的时候就定好了,基本没有临时调的。
田爽:“一剧两星”之后定制性质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吗?
於敏:我们也希望有电视台定制,但反过来也很难,看不到成品电视台很难拍板。现在的做法是,尽早把项目生产的计划提供给电视台,拍得差不多了请他们去探班看片花,让他们了解这个剧,如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采购的可能性会更大。
田爽:会不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跟好几家电视台沟通,最后做出来几家电视台都想买?
於敏:有,那就协调,因为要统一时间。两星之后时间上的协调会比以前更容易。
田爽:现在公司是不是对于发行团队也很重视?
於敏:是,光我们华策发行团队这边有三个团队,将近二十多个人。
田爽:一剧两星之后对电视剧市场有什么期待或者预测?
於敏:规模跟原来差不多,但是市场播出的题材可能会更加逐步细分,因为窄了,差异性也会更大。
放眼海外做大剧
“一部好的电视剧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会喜欢。即便是现在的老年人都在学习,也在关注年轻人的东西。”
为什么要把年轻人当做主流观众?浙商的优势在哪里?
於敏认为,观众永远是最重要的,但要做真正的大剧,还是要放眼海外的观众。
田爽:华策的主旨之一是传递中华文化,前期做过很多古装戏是出于这个考虑吗?
於敏:对,华策有个“新武侠世界”。古装剧,特别是金庸的武侠系列小说以及不同时代的帝后故事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海外更容易接受。我们首先走出东南亚地区,亚洲地区相对来说文化更加接近,因而更容易接受。最近有三部剧(《天龙八部》《天涯明月刀》《鹿鼎记》)卖给了格鲁吉亚电视台,这些欧美国家首先也是买我们的历史剧,对他们的观众肯定是有吸引力的。因为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剧会比较难接受,所以第一步要通过历史剧推广到海外。目前,我们制作的电视剧销售的国家已经达到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田爽:华策在建立之初是不是就放眼海外市场?
於敏:海外市场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文化走出去是华策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但实践起来是有个过程的,上市后企业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二次创业以后,电视剧方面开始转型升级,因为只有提高品质水准才能走向世界。同时也积极去开发关联的产业,比如艺人经纪,这样就可以把资源综合运用。另外也在开始进军电影、做综艺栏目与新媒体合作。
田爽:做影视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观众同步,你预期的观众是什么年龄段的?
於敏:虽然数据调查显示电视受众里中老年偏多,但互联网上肯定是年轻人居多。其实我们做出来的电视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播出。现在我们播的剧还是要针对年轻观众,只有把这些观众吸收了才能扩大观众群。年轻人的生活很丰富,你能把他们吸引住,这就是你新的观众群。一部好的电视剧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会喜欢。即便是现在的老年人都在学习,也在关注年轻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以后就要追求精神层面了,老年人也会追求时尚,时尚是不分年龄的。
田爽:电视剧是要卖给电视台的,但最终还是要给观众看,你们是如何透过电视台看到观众的呢?
於敏:我们会做数据分析,具体到哪个剧目哪类观众会喜欢。电视台也在做,可能在视角上会不同,每个台的定位不一样,受众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克顿的数据分析系统非常专业,在传统电视媒体上已经积累了十年,可以从五个维度评判创作要素的构成。
田爽:目前现实题材在所有类型里是播得最多的,对于现实题材华策会做哪些调整呢?
於敏:近年的这类戏播得很好,还有个趋势就是行业剧,在题材上我们会选择不同类型,还有很多行业剧没有做过,比如金融类、教育类……当然做起来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开发。观众是会有一些喜新厌旧的,必须多样化地开发题材,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田爽:电视剧是艺术产品但同时也是商品,浙商从事这个行业有什么优势?
於敏:这个不好说,电视创作和其他工业产品不一样。但总的一条,浙商在沟通上更柔和,不会强势,能够融合南北各方,包容性强。艺术创作一定是有个性的,要看到创作者有才的一面,就需要包容、尊重。有争议的时候更要重视大家的意见,我觉得有时候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最后出来不一定好,而大家都在争议的时候反倒说明作品肯定是有特点的。就怕平庸,看着都还行,但看不到出彩的地方。
韩国取经记
韩国没有电视剧发行?电视剧先排播再生产?演员薪酬是否有限定?这些传说在於敏口中有了答案。
田爽:前一段时间去韩国交流有哪些体会?影视公司跟电视台合作的方式中韩有什么不同?
於敏:前段时间去韩国首尔参加了一个电视节,主要是去考察几家做得比较好的韩国影视公司。据统计韩国共有大大小小的影视制作公司1600多家,真正有实力的做电视剧的也就几十家。电视剧有行业协会,下面有26家制作公司(都是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了韩国60%的电视剧。他们都是用自己签约的编剧团队,先把案子提交给电视台,电视台觉得这个案子OK了,就联合制作。电视台一般会出整个投资的60%的成本,其他的通过版权、植入广告、衍生产品开发来收回成本。以前这种合作方式比较多,但现在慢慢地也在转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公司全投,最大的好处是拥有所有的版权,制作好了卖给电视台,但这也有很大的风险,万一电视台不要就得自己承担全部风险。还有一种模式是现在做得比较多的,电视台、制作公司还有投资人共同围绕这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所有的版权都在公司里面,按照投资比例来共享权利。
田爽:今年大热的《来自星星的你》是以哪种模式运作的?
於敏:《来自星星的你》属于迷你剧。在韩国电视剧播出有几种,日日剧分晨间晚间,大多35-40分钟之间,每天都播。大部分都是电视台自己制作,用的编剧也是小编剧,成本控制在人民币几十万元左右,因为投资比较低不太赚钱,制作公司几乎不会做。迷你剧一般是16-24集,时长60-70分钟,用的是一流的编剧和演员,制作成本最低180万,高的超过360万,投资比较大。迷你剧80%由公司合作运营,在海外销售的版权比较多。还有一类是周末剧,边拍边播,这种方式在国内因为审片制度暂时没有办法做。它的好处在于播的过程中可以收到观众的反馈,再不断修改、完善后面的制作。刚开始可能播得不是很好,但慢慢地会渐入佳境,有的长剧会做到150万元一集以上,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好的,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我们必须体现主流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电视剧播出去肯定要让观众接受,观众觉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田爽: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於敏:最大的不同是,韩国的制作公司先跟电视台确定了播出才生产。案子给到电视台,电视台觉得好,签好合同,60%投资到位,安排好播出档期,公司才开始拍,咱们是公司做好了卖给电视台。
田爽:这样电视台就需要做更多的风险控制。
於敏:电视台对整个项目的控制很规范,它首先认故事内容,对编剧非常重视,编剧的水准、擅长写什么类型都有相应的评估。在韩国前十名的顶级编剧,只要写出企划案电视台就可以定,年轻的编剧就得要看本子了,总之是根据不同的编剧水准确定剧目,然后再成立制作班底。顶级的也就大概十个左右,当然好的编剧也会慢慢更新。
他们每年也都在推新演员,演员工会对演员的薪酬都是有限定标准的,最高的四五个,算下来人民币也就每集60万,不会乱叫,这样演员成本是可以预算的。
大剧的制作成本还是韩国高,中等的剧跟我们差不多,但在制作费上会比我们高很多。主要演员、整个制作团队包括编剧、导演以及化妆、灯光等等整个水平都要提高,才能做出好的剧,当然这种大制作瞄准的是亚洲市场,光在韩国肯定消化不了。
田爽:在韩国那边有发行吗?
於敏:没有,韩国都是预订的,韩国这些公司的规模都不算很大,电视台一共就三个台再加个有线电视台。
田爽:作为资深的电视人,你认为韩国的电视剧从《大长今》的热播到现在的《来自星星的你》,有哪些变化?
於敏:《大长今》是七十多集的长剧,我觉得它的故事写得很好,注重情节的描写,这体现了编剧写故事的能力,也体现了韩国对编剧的重视。《来自星星的你》是穿越剧,但表现形式观众觉得很好,一个好剧不在于什么形式,只要是能打动观众,什么形式都可以。《来自星星的你》除了剧本好,拍摄制作以及演员、美术、服装、造型都非常好。
田爽:这个问题是这个行业一直讨论的:演员片酬过高,制作费用太少,它的比例是失衡的,华策对于这方面会做出什么调整呢?
於敏:这个很难,因为电视台不可能出更多的钱,你的成本也就这么多,各有各的难处,我们的制作成本肯定要根据购买情况来控制。电视剧要有大的突破、大的投入,关键还是要开拓国际市场,如果你能进入整个亚洲、欧洲市场,那版权销售就很不一样了,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
田爽:其实有一两部特别好的剧打响了,会带动其他的作品。
於敏:对。但是要做一部好剧真的很不容易,《大长今》距离现在差不多十年了,才有《来自星星的你》,动静这么大的也不多。
田爽:华策接下来会做哪些大动静的剧?
於敏:只要有个好剧本我们还是希望做大点的项目,故事好了,制作肯定也要跟上。比如明年要做的《小李飞刀》,还有个反法西斯的题材,包括宋方金编剧的《家是一座城》,我们都是要做大剧的。
制作如盖楼,剧本是蓝图
制作方怎么做才算尊重编剧?一部好剧是如何诞生的?“一剧两星”之后对题材的选择会有哪些变化?
於敏说建立编剧团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 “任何事儿都有过程,但是你必须去做,不做永远都没有。”
田爽:华策的项目制作流程如何?编剧在整个流程中是什么位置?
於敏:作为华策来说,我们所有的企划案,包括小说,都有相应的评估体系,首先看这个故事大纲好不好,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有没有创新的东西。对于比较成熟的编剧,大纲通过就放心交给他写,对新的编剧则比较慎重。前期的本子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剧之本嘛,剧本相当于建筑设计师做的设计蓝图,只有设计好了后面才可能有好的建筑。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到整个后台的制作团队都很重要,这些都好才能成就一部好作品。光有一个好的本子不等同于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要依靠集体的智慧。 田爽:从剧本阶段就开始与电视台接触么?
於敏:对,在筹拍之前的剧本阶段就会跟电视台接触交流,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毕竟最后的作品还是要卖给电视台和新媒体,观众才能看到。
我们有一个剧本审读部门,大概六七十个人,对项目进行评估和优化,因为项目多,几十个本子里可能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但是必须每个都看才能筛选出来,当然也有跟成熟编剧约稿的。审读之后进行剧本评估优化,然后给发行部门看,因为他们是离市场最近的。这两个部门评估说OK了,我才能同意去筹备。选择演员、导演的过程还是会去征求电视台的意见,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项目进行优化,既要与市场接轨,也要控制成本。
田爽:华策办了两期编剧培训班,是想通过培训建立自己的编剧团队吗?
於敏:可遇不可求吧。我们在通过培训班、编剧大赛来吸取一些年轻的编剧,如果有好的就会签约,好作品也会投资。这次编剧大赛现在已经收到了60多部作品。年轻的编剧需要发现的过程,我们通过编工委一起培养。除了知名编剧,也要让大批的新生代编剧起来,这样整个行业才会一直有继承,有发展。
田爽:与编剧合作的方式,委托的多还是原创的多?
於敏:一般我们不会具体地提出某个题材,有时候编剧自己脑子里没有,这样的话命题也没用,主要看编剧现在想写什么,编剧有创作冲动和欲望的时候才能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要尊重编剧。
田爽:作为制作方来讲怎么做是对编剧的尊重呢?
於敏:首先得尊重他的创作思想,一个作品出来,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没关系,剧本完成后我们就请导演跟编剧沟通,任何事情还是要商量着来。
田爽:拍摄现场会临时调整剧本吗?
於敏:一般开剧本会的时候就定好了,基本没有临时调的。
田爽:“一剧两星”之后定制性质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吗?
於敏:我们也希望有电视台定制,但反过来也很难,看不到成品电视台很难拍板。现在的做法是,尽早把项目生产的计划提供给电视台,拍得差不多了请他们去探班看片花,让他们了解这个剧,如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采购的可能性会更大。
田爽:会不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跟好几家电视台沟通,最后做出来几家电视台都想买?
於敏:有,那就协调,因为要统一时间。两星之后时间上的协调会比以前更容易。
田爽:现在公司是不是对于发行团队也很重视?
於敏:是,光我们华策发行团队这边有三个团队,将近二十多个人。
田爽:一剧两星之后对电视剧市场有什么期待或者预测?
於敏:规模跟原来差不多,但是市场播出的题材可能会更加逐步细分,因为窄了,差异性也会更大。
放眼海外做大剧
“一部好的电视剧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会喜欢。即便是现在的老年人都在学习,也在关注年轻人的东西。”
为什么要把年轻人当做主流观众?浙商的优势在哪里?
於敏认为,观众永远是最重要的,但要做真正的大剧,还是要放眼海外的观众。
田爽:华策的主旨之一是传递中华文化,前期做过很多古装戏是出于这个考虑吗?
於敏:对,华策有个“新武侠世界”。古装剧,特别是金庸的武侠系列小说以及不同时代的帝后故事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海外更容易接受。我们首先走出东南亚地区,亚洲地区相对来说文化更加接近,因而更容易接受。最近有三部剧(《天龙八部》《天涯明月刀》《鹿鼎记》)卖给了格鲁吉亚电视台,这些欧美国家首先也是买我们的历史剧,对他们的观众肯定是有吸引力的。因为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剧会比较难接受,所以第一步要通过历史剧推广到海外。目前,我们制作的电视剧销售的国家已经达到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田爽:华策在建立之初是不是就放眼海外市场?
於敏:海外市场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文化走出去是华策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但实践起来是有个过程的,上市后企业迅速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二次创业以后,电视剧方面开始转型升级,因为只有提高品质水准才能走向世界。同时也积极去开发关联的产业,比如艺人经纪,这样就可以把资源综合运用。另外也在开始进军电影、做综艺栏目与新媒体合作。
田爽:做影视需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观众同步,你预期的观众是什么年龄段的?
於敏:虽然数据调查显示电视受众里中老年偏多,但互联网上肯定是年轻人居多。其实我们做出来的电视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播出。现在我们播的剧还是要针对年轻观众,只有把这些观众吸收了才能扩大观众群。年轻人的生活很丰富,你能把他们吸引住,这就是你新的观众群。一部好的电视剧年轻人喜欢,老年人也会喜欢。即便是现在的老年人都在学习,也在关注年轻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以后就要追求精神层面了,老年人也会追求时尚,时尚是不分年龄的。
田爽:电视剧是要卖给电视台的,但最终还是要给观众看,你们是如何透过电视台看到观众的呢?
於敏:我们会做数据分析,具体到哪个剧目哪类观众会喜欢。电视台也在做,可能在视角上会不同,每个台的定位不一样,受众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克顿的数据分析系统非常专业,在传统电视媒体上已经积累了十年,可以从五个维度评判创作要素的构成。
田爽:目前现实题材在所有类型里是播得最多的,对于现实题材华策会做哪些调整呢?
於敏:近年的这类戏播得很好,还有个趋势就是行业剧,在题材上我们会选择不同类型,还有很多行业剧没有做过,比如金融类、教育类……当然做起来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开发。观众是会有一些喜新厌旧的,必须多样化地开发题材,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田爽:电视剧是艺术产品但同时也是商品,浙商从事这个行业有什么优势?
於敏:这个不好说,电视创作和其他工业产品不一样。但总的一条,浙商在沟通上更柔和,不会强势,能够融合南北各方,包容性强。艺术创作一定是有个性的,要看到创作者有才的一面,就需要包容、尊重。有争议的时候更要重视大家的意见,我觉得有时候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最后出来不一定好,而大家都在争议的时候反倒说明作品肯定是有特点的。就怕平庸,看着都还行,但看不到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