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计划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信息输入、实践动机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未必会有效作用于学生。只有结合并顺应相关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策略,灵活安排课堂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师生间的呼应,才能有效、顺利地实施教学计划。那么,如何理解互动教学的实质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课堂互动教学中的矛盾和出现的问题,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互动教学的实质及互动中各方矛盾的具体表现
所谓互动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就课堂互动教学的具体表现而言,一是课堂上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本次任务的资(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想方设法创设和谐、轻松的互动气氛,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刻体验学习(实践)过程,进而通过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实践,构建相应的知识,促进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保持教和学的均衡发展,应该提倡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参与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是动态的双向过程,课堂互动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纵观互动教学的课堂实施过程,发现如下问题。[1]
1.课堂互动形式有限。课堂互动形式多为“问答式”,仅限于师生对话交流。教师多以两种形式提问:一是封闭式提问,学生以“是”或“不是”作答;二是开放式提问,学生为回答而作答的现象明显,教师无法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契机,开拓引申话题。这也体现出教师为互动而互动的色彩太浓,缺乏提问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师生配合的默契,因而学生缺乏对提问的关注和主动思考的期待,多以敷衍的方式对待。
2.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偏离。常见的互动活动为分组讨论、小组表演。其中“为动而动”,刻意追求互动“花架子”,有时甚至“兴师动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忽视互动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衔接,缺乏对学生实际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性的关注,从而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课堂现状,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距甚远。
3.互动中教师反馈方式单一,反馈效果不佳。一般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多口头赞扬,态度平淡,形式单一,学生无法从教师反馈中得到更多积极的信号和确定进一步思考的必要,从而破坏了“教”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以教促学”变成了“因教误学”,学生丧失了继续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缺乏对学生反馈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不注重反馈技巧多样化的设计与使用,忽视了互动中“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4.互动中教师缺乏有效监控,学生“游离”、“走神”甚至“不作为”现象明显。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缺乏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处于“游离”与“单飞”状态,无法进入课堂互动环境中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摆出“陌路人”的姿势,于己无关的事情宁愿“高高挂起”。所以课堂有时会陷入“失控”局面,教师无法有效监控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可以发现下列三对矛盾:互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互动形式与教学效果的矛盾;互动实施与课堂监控(反馈)的矛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堂互动策略的采取与相关解决方案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互动教学中各方矛盾的解决方案
1.注重互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有效性——提问策略。课堂互动形式会因课程性质略有不同,就常见的互动形式而言,课堂提问最为普遍。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教师应用自然、简洁与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2]。因此,注重提问的技巧,改进提问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现有层次,有助于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教师提了多少问题,而是看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适时调整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性问题的比例。所谓封闭性问题是指针对有关知识、理解和运用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逐步引导学生从复习到导入,从知识点讲解,到技能运用,从归纳总结到触类旁通的点拨,层层设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既有旧有知识的强化,又有新学知识的深化,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有关分析、综合和评价性的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大量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借助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本课程中一些理论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预设问题,并介绍讨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发表个人主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强化表达,增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习得水平,从而更好地做出反馈和教学调整。
2.兼顾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教学监控。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因此,教学前,教师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和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注重与学生互动、情感交融,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较强的预警性,提前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学后,教师能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准备[3]。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的驾驭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为了保证课堂互动与教学效果的一致,教师首先应具备预测性,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学生可能的参与反应,预测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加强针对性,即为了保证教学的顺畅,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状况,教师应设定一套“应急方案”,以期应对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走神、失去兴趣、逃避关注、懒于思考、消极应对等),并以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性;同时,教师还应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即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进步的幅度,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随时了解教学效果,与学生及时沟通,从而做到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活动同步,保证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3.加强互动中师生情感的融合性——教学反馈。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循环影响过程。其中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堂反馈无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体会学生发言的立场,听出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当学生正确而犹豫地回答问题时,教师能够在倾听的基础上说出学生犹豫的原因,并进行暗示性的建议,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从而得出预设的答案。其次要学会适当地评价。评价不是千篇一律的口头赞扬,而是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并适时进行追问。比如:这个想法很新颖,如果……;嗯,另辟蹊径,很有想法,要是……;他回答的角度值得我们学习,不如我们假设……等等。这样做不仅拉近了师生间无形的距离,同时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也架接起了教学各环节,使之趋于完善和统一。
课堂互动过程不是简单地教与学,不是单一地输出与输入的静态展示,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展现。其中,如何及时应对并合理解决教学内容与互动形式之间、互动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及学生反应与教师反馈之间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是课堂互动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要求教师灵活地设计课堂互动教学,可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活动;也可以是以技能培养为基础设计的测试。不论哪一种互动教学形式,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任务的设计,灵活开展各种互动方式,有效进行课堂学生活动监控并适时、适当做出教师反馈,必将会不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朝夕.以广告主题为例的英语口语互动教学设计.英语教师,2010(8).
[2] William,W.W..Questioning Skills,for Teachers.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87.
[3] 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互动教学的实质及互动中各方矛盾的具体表现
所谓互动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就课堂互动教学的具体表现而言,一是课堂上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本次任务的资(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想方设法创设和谐、轻松的互动气氛,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刻体验学习(实践)过程,进而通过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实践,构建相应的知识,促进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保持教和学的均衡发展,应该提倡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参与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是动态的双向过程,课堂互动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纵观互动教学的课堂实施过程,发现如下问题。[1]
1.课堂互动形式有限。课堂互动形式多为“问答式”,仅限于师生对话交流。教师多以两种形式提问:一是封闭式提问,学生以“是”或“不是”作答;二是开放式提问,学生为回答而作答的现象明显,教师无法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契机,开拓引申话题。这也体现出教师为互动而互动的色彩太浓,缺乏提问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师生配合的默契,因而学生缺乏对提问的关注和主动思考的期待,多以敷衍的方式对待。
2.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偏离。常见的互动活动为分组讨论、小组表演。其中“为动而动”,刻意追求互动“花架子”,有时甚至“兴师动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忽视互动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衔接,缺乏对学生实际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性的关注,从而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课堂现状,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距甚远。
3.互动中教师反馈方式单一,反馈效果不佳。一般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多口头赞扬,态度平淡,形式单一,学生无法从教师反馈中得到更多积极的信号和确定进一步思考的必要,从而破坏了“教”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以教促学”变成了“因教误学”,学生丧失了继续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缺乏对学生反馈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不注重反馈技巧多样化的设计与使用,忽视了互动中“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4.互动中教师缺乏有效监控,学生“游离”、“走神”甚至“不作为”现象明显。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缺乏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处于“游离”与“单飞”状态,无法进入课堂互动环境中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摆出“陌路人”的姿势,于己无关的事情宁愿“高高挂起”。所以课堂有时会陷入“失控”局面,教师无法有效监控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与概括,可以发现下列三对矛盾:互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互动形式与教学效果的矛盾;互动实施与课堂监控(反馈)的矛盾。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堂互动策略的采取与相关解决方案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互动教学中各方矛盾的解决方案
1.注重互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有效性——提问策略。课堂互动形式会因课程性质略有不同,就常见的互动形式而言,课堂提问最为普遍。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教师应用自然、简洁与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概念水平[2]。因此,注重提问的技巧,改进提问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现有层次,有助于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教师提了多少问题,而是看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适时调整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性问题的比例。所谓封闭性问题是指针对有关知识、理解和运用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逐步引导学生从复习到导入,从知识点讲解,到技能运用,从归纳总结到触类旁通的点拨,层层设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既有旧有知识的强化,又有新学知识的深化,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有关分析、综合和评价性的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大量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借助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本课程中一些理论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预设问题,并介绍讨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发表个人主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强化表达,增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习得水平,从而更好地做出反馈和教学调整。
2.兼顾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教学监控。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因此,教学前,教师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和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注重与学生互动、情感交融,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较强的预警性,提前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学后,教师能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准备[3]。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的驾驭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为了保证课堂互动与教学效果的一致,教师首先应具备预测性,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学生可能的参与反应,预测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加强针对性,即为了保证教学的顺畅,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状况,教师应设定一套“应急方案”,以期应对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走神、失去兴趣、逃避关注、懒于思考、消极应对等),并以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性;同时,教师还应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即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进步的幅度,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随时了解教学效果,与学生及时沟通,从而做到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活动同步,保证互动活动与教学效果的统一。
3.加强互动中师生情感的融合性——教学反馈。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循环影响过程。其中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堂反馈无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体会学生发言的立场,听出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当学生正确而犹豫地回答问题时,教师能够在倾听的基础上说出学生犹豫的原因,并进行暗示性的建议,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从而得出预设的答案。其次要学会适当地评价。评价不是千篇一律的口头赞扬,而是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并适时进行追问。比如:这个想法很新颖,如果……;嗯,另辟蹊径,很有想法,要是……;他回答的角度值得我们学习,不如我们假设……等等。这样做不仅拉近了师生间无形的距离,同时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也架接起了教学各环节,使之趋于完善和统一。
课堂互动过程不是简单地教与学,不是单一地输出与输入的静态展示,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展现。其中,如何及时应对并合理解决教学内容与互动形式之间、互动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及学生反应与教师反馈之间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是课堂互动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要求教师灵活地设计课堂互动教学,可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活动;也可以是以技能培养为基础设计的测试。不论哪一种互动教学形式,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任务的设计,灵活开展各种互动方式,有效进行课堂学生活动监控并适时、适当做出教师反馈,必将会不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朝夕.以广告主题为例的英语口语互动教学设计.英语教师,2010(8).
[2] William,W.W..Questioning Skills,for Teachers.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87.
[3] 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