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疫病常被菜农称为死藤、瘟病等,在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保护地栽培黄瓜主要受害部位为茎基部、叶片和瓜条,露地栽培黄瓜各部位均可受害。刚发病时若疏于防治,一旦流行则很难控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轻者减产30%~40%,严重时全田绝收。因此,黄瓜栽培管理上要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控。
1. 发病症状
①幼苗期。幼嫩的生长点及嫩茎部位先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萎蔫,后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
②成株期。先从近地面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开始表现症状,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病部软化缢缩,病部以上叶片逐渐萎蔫下垂,直至最后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但横切茎部,其维管束不变色,这一点有别于枯萎病。
③叶片。先在叶面呈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呈浅褐色的大病斑。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全叶很快腐烂。气候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明显,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常干枯脆裂。
④果实。多从下部瓜条开始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生,出现油渍状、暗绿色、近圆形的凹陷病斑,后果实皱缩软腐,潮湿时瓜条表面生有灰白色稀疏霉状物,迅速腐烂,有腥臭味。
2. 发病条件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种子也可带菌。翌年通过风雨、灌溉水及带菌种子、农具、人畜活动、病残体的沤肥等进行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病害迅速扩散为害。
发病适宜温度为25~32℃,在此适温范围内,决定病害流行的因素是土壤水分,发病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5%以上,因此多雨季节发病严重。露地黄瓜如遇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疫病就易流行。此外,连作地、地势低洼地、盐碱地、畦面不平造成田间排水不良、雨后积水或排水不及时、地下水位高、浇水过勤的黏性土地等均易严重发病。在生产管理上,浇水次数多、灌水量大、种植感病品种、播种带菌的种子、施肥不足长势差、施用带病残体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平畦种植、播种偏晚、苗期遭遇雨季、田园不清洁等也会加重发病程度。
3. 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在黄瓜疫病经常发生的菜区,可选种抗耐病的津杂3号、津杂4号、新泰密刺、北京刺瓜等品种,这是减轻黄瓜疫病的有效途径。
②种子处理。在无病田或无病植株上留种,可防止种子带菌。播种前将黄瓜种子用70℃高温干热处理120小时;也可用药剂消毒,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浸种30分钟后催芽。
③苗床处理。有条件的菜区最好制作新苗床,新苗床要选用无病地或大田土进行育苗,营养钵内的土也要选用无病土。如果在旧苗床上育苗,可选用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用药6~8克,加干细土2千克,充分拌匀后施入苗床内进行土壤消毒。
④加强栽培管理。选地势高燥地块,采用垄作栽培,以利于排水。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黑籽南瓜嫁接栽培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及时补充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挖好排水沟,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黄瓜生长期适当浇水,严格控制生长前期浇水量,结瓜后浇水也不宜过勤,做到见湿见干,切勿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滴灌方式;发现病株时可适当停止浇水,控制病情扩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个别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除,对病叶、病瓜也要及时摘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做好预防工作,发病初期要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立即喷洒或浇灌防病药剂。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72%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600倍液交替灌根防治;也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采用喷灌结合,先灌后喷,每株灌根250~300克稀释液,隔7~10天再喷1次。喷雾处理可在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中的一种: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联(品润)干悬浮剂10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代森锰锌(新万生)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400~6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215008)
1. 发病症状
①幼苗期。幼嫩的生长点及嫩茎部位先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萎蔫,后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
②成株期。先从近地面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开始表现症状,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病部软化缢缩,病部以上叶片逐渐萎蔫下垂,直至最后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但横切茎部,其维管束不变色,这一点有别于枯萎病。
③叶片。先在叶面呈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呈浅褐色的大病斑。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全叶很快腐烂。气候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明显,为暗绿色,中部淡褐色,常干枯脆裂。
④果实。多从下部瓜条开始发病。先从花蒂部发生,出现油渍状、暗绿色、近圆形的凹陷病斑,后果实皱缩软腐,潮湿时瓜条表面生有灰白色稀疏霉状物,迅速腐烂,有腥臭味。
2. 发病条件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种子也可带菌。翌年通过风雨、灌溉水及带菌种子、农具、人畜活动、病残体的沤肥等进行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病害迅速扩散为害。
发病适宜温度为25~32℃,在此适温范围内,决定病害流行的因素是土壤水分,发病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5%以上,因此多雨季节发病严重。露地黄瓜如遇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疫病就易流行。此外,连作地、地势低洼地、盐碱地、畦面不平造成田间排水不良、雨后积水或排水不及时、地下水位高、浇水过勤的黏性土地等均易严重发病。在生产管理上,浇水次数多、灌水量大、种植感病品种、播种带菌的种子、施肥不足长势差、施用带病残体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平畦种植、播种偏晚、苗期遭遇雨季、田园不清洁等也会加重发病程度。
3. 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在黄瓜疫病经常发生的菜区,可选种抗耐病的津杂3号、津杂4号、新泰密刺、北京刺瓜等品种,这是减轻黄瓜疫病的有效途径。
②种子处理。在无病田或无病植株上留种,可防止种子带菌。播种前将黄瓜种子用70℃高温干热处理120小时;也可用药剂消毒,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浸种30分钟后催芽。
③苗床处理。有条件的菜区最好制作新苗床,新苗床要选用无病地或大田土进行育苗,营养钵内的土也要选用无病土。如果在旧苗床上育苗,可选用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用药6~8克,加干细土2千克,充分拌匀后施入苗床内进行土壤消毒。
④加强栽培管理。选地势高燥地块,采用垄作栽培,以利于排水。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黑籽南瓜嫁接栽培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及时补充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挖好排水沟,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黄瓜生长期适当浇水,严格控制生长前期浇水量,结瓜后浇水也不宜过勤,做到见湿见干,切勿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滴灌方式;发现病株时可适当停止浇水,控制病情扩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个别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除,对病叶、病瓜也要及时摘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做好预防工作,发病初期要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立即喷洒或浇灌防病药剂。可选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或72%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600倍液交替灌根防治;也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霜脲氰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烯肟菌酯乳油2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采用喷灌结合,先灌后喷,每株灌根250~300克稀释液,隔7~10天再喷1次。喷雾处理可在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中的一种: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联(品润)干悬浮剂10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 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80%代森锰锌(新万生)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400~6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蔬菜研究所 邮编:2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