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炳坤,1973年生,福建永春人。现为永春县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永春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鹿鸣书社执事等;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永春县第六批优秀人才。
活跃在当今书坛上的中青年书家,大多凭的是实力与活力,他们融才气、才思、才智等于古典,又结合时代审美,创作出大量具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福建赵炳坤仁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一位擅长隶书创作的青年书家,近十年来“战绩”可谓惊人,单入展(获奖)全国重要书展就达二十多次!其隶书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可以看出他对汉碑具备深入的解读及转化能力。“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能做到入古而出新机,这是他的天资、学力、修养使然,也是他用汗水和独特艺术视角换来的必然。
关注炳坤兄隶书始于七年前第二届隶书展作品,那件作品在当时的获奖作者中显得十分耀眼:分五行排列,用紧压字距、拉松行距的做法,搭配强烈的墨色变化,使字行布局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远观其排列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条达感,犹如传统民居的瓦片屋脊形式。这种“屋脊式”章法形式便构成了炳坤兄扬名书坛的名片,即使其后若干年的诸多获奖作品,不管在书风取法上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这种“屋脊式”章法为主打“品牌”。
汉碑章法,形式多样。碑铭用途往往影响着书风选择及章法布局形式。如:字行间距的处理便有等距、密集、散淡、错落;有字紧行松、行紧字松等形式。炳坤兄以他对汉碑多年的深入研习,从大量的试验之中,选择了“屋脊式”布局,以此构建他的隶书创作形式之世界,可谓是自出机杼用心良苦。这类刻石风格或苍茫、古拙、古雅、严整等,而形式范式均都偏向字密行疏,如西汉《五凤二年刻石》,东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公乘田鲂画像石题记》等,这些有着共性章法特点的刻石,风格既非法度严谨、又非恣性放达;但带有浓郁的篆籀古法,隶之拙朴特征,这是一种游刃于汉碑中间的审美状态。清张树侯云“大凡作字,既须上下相乘,尤须左右顾盼,务令一行若一字,全幅若一字。”故这种风格的书写技巧在字距紧密前提下,字与字的连缀组合往往都是因势利导、因字赋形进行揖让、穿插、收放等方式,以求“行”上的稳定、条达与严整;而在线条排叠上则多选择能平稳结字的横竖线为主,斜线支撑为辅,曲线、短线为修饰与点缀作用;在墨色对比上,往往在起首处饱蘸浓墨,落笔果敢,任墨渗涨,顺势挥洒直至干墨,每行墨色枯润相映,虚实相见,气贯意畅,对比鲜明,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融点、线、面(墨法)的构成方式,突出作品强烈的视觉效果;笔画与笔势彼此间带有相互依赖的连续性,既保持了上下字行“黑”的整体感,又突出左右行距“白”的完整性。炳坤兄在处理行距“白”的宽度,保持在接近字行宽度的三分之二左右,这种留白宽度有效地兼顾到书写节奏及行“气”的作用,加强章法的严整性。这样一来,整幅作品于严整的纵势中产生稳中生变、顾盼生姿的外张力,浩荡磊落之气势自然扑面而来。
读炳坤这些年的参赛作品,虽然在章法布局上没有做大变动,但在选择风格上却每每都在不断的尝试。从二届隶书展以《张迁碑》、《好大王碑》为主调风格到最近的参赛新作,前后十几次的赛事作品,由原来的守法严谨逐渐走向奇、拙的取意风格,即在取法上由“点”扩展到对“面”的汲取。如四届兰亭奖作品的风格便倾向《石门颂》、《祀三公山碑》特征;三届隶书展、五届百家展等作品突出《开通褒斜道》、《侍廷里束石劵》、《杨淮表记》等风格为主。炳坤兄这些年偏向汉隶摩崖石刻这一类,取其开张纵势特点为他所用。如前几年的结体造型以方正“收”为主,章法平稳;近四年来的结体则以开张纵势“放”为主,倾向于取意,章法突出跌宕错落效果。宋姜夔云:“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炳坤兄对汉碑的学习思路是清晰而且深入的,其作品践行着他从遵法走向取意,从开始写出自信和开始了自己的“路”,这条路上他不断进行博观约取,不断在为技法上做减法与化纯的探索。
吴慧平先生曾说:“拙朴是普遍存在于原始文化艺术的一种原生之美。相当于稚拙、生拙、古拙、质拙、质朴、朴素之意。”炳坤兄精熟汉隶特征,古雅、奇崛、拙朴、雄肆等特征都是他审美上的主体格调,加之他对章法形式有独特认识,故其作品于开张磊落、博大巍然的气势上又不乏妙趣生动之韵味,他用作品在证明了他的审美格调。书法作为文化和艺术的存在,其本质在于表达人文和道统,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是书家的智慧与境界。书法不仅是视觉审美,它更是心灵传递。炳坤兄追求奇、拙、古、厚书风,完全不亚于他对形式“新”与“变”的执著。他笔下的隶书于严谨中又充满着诗人般的浪漫与恣肆,笔端外的炳坤兄文质彬彬、谦和从容,而笔下的他却有着不俗的书品、人品。
活跃在当今书坛上的中青年书家,大多凭的是实力与活力,他们融才气、才思、才智等于古典,又结合时代审美,创作出大量具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福建赵炳坤仁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一位擅长隶书创作的青年书家,近十年来“战绩”可谓惊人,单入展(获奖)全国重要书展就达二十多次!其隶书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可以看出他对汉碑具备深入的解读及转化能力。“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能做到入古而出新机,这是他的天资、学力、修养使然,也是他用汗水和独特艺术视角换来的必然。
关注炳坤兄隶书始于七年前第二届隶书展作品,那件作品在当时的获奖作者中显得十分耀眼:分五行排列,用紧压字距、拉松行距的做法,搭配强烈的墨色变化,使字行布局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远观其排列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条达感,犹如传统民居的瓦片屋脊形式。这种“屋脊式”章法形式便构成了炳坤兄扬名书坛的名片,即使其后若干年的诸多获奖作品,不管在书风取法上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这种“屋脊式”章法为主打“品牌”。
汉碑章法,形式多样。碑铭用途往往影响着书风选择及章法布局形式。如:字行间距的处理便有等距、密集、散淡、错落;有字紧行松、行紧字松等形式。炳坤兄以他对汉碑多年的深入研习,从大量的试验之中,选择了“屋脊式”布局,以此构建他的隶书创作形式之世界,可谓是自出机杼用心良苦。这类刻石风格或苍茫、古拙、古雅、严整等,而形式范式均都偏向字密行疏,如西汉《五凤二年刻石》,东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公乘田鲂画像石题记》等,这些有着共性章法特点的刻石,风格既非法度严谨、又非恣性放达;但带有浓郁的篆籀古法,隶之拙朴特征,这是一种游刃于汉碑中间的审美状态。清张树侯云“大凡作字,既须上下相乘,尤须左右顾盼,务令一行若一字,全幅若一字。”故这种风格的书写技巧在字距紧密前提下,字与字的连缀组合往往都是因势利导、因字赋形进行揖让、穿插、收放等方式,以求“行”上的稳定、条达与严整;而在线条排叠上则多选择能平稳结字的横竖线为主,斜线支撑为辅,曲线、短线为修饰与点缀作用;在墨色对比上,往往在起首处饱蘸浓墨,落笔果敢,任墨渗涨,顺势挥洒直至干墨,每行墨色枯润相映,虚实相见,气贯意畅,对比鲜明,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融点、线、面(墨法)的构成方式,突出作品强烈的视觉效果;笔画与笔势彼此间带有相互依赖的连续性,既保持了上下字行“黑”的整体感,又突出左右行距“白”的完整性。炳坤兄在处理行距“白”的宽度,保持在接近字行宽度的三分之二左右,这种留白宽度有效地兼顾到书写节奏及行“气”的作用,加强章法的严整性。这样一来,整幅作品于严整的纵势中产生稳中生变、顾盼生姿的外张力,浩荡磊落之气势自然扑面而来。
读炳坤这些年的参赛作品,虽然在章法布局上没有做大变动,但在选择风格上却每每都在不断的尝试。从二届隶书展以《张迁碑》、《好大王碑》为主调风格到最近的参赛新作,前后十几次的赛事作品,由原来的守法严谨逐渐走向奇、拙的取意风格,即在取法上由“点”扩展到对“面”的汲取。如四届兰亭奖作品的风格便倾向《石门颂》、《祀三公山碑》特征;三届隶书展、五届百家展等作品突出《开通褒斜道》、《侍廷里束石劵》、《杨淮表记》等风格为主。炳坤兄这些年偏向汉隶摩崖石刻这一类,取其开张纵势特点为他所用。如前几年的结体造型以方正“收”为主,章法平稳;近四年来的结体则以开张纵势“放”为主,倾向于取意,章法突出跌宕错落效果。宋姜夔云:“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炳坤兄对汉碑的学习思路是清晰而且深入的,其作品践行着他从遵法走向取意,从开始写出自信和开始了自己的“路”,这条路上他不断进行博观约取,不断在为技法上做减法与化纯的探索。
吴慧平先生曾说:“拙朴是普遍存在于原始文化艺术的一种原生之美。相当于稚拙、生拙、古拙、质拙、质朴、朴素之意。”炳坤兄精熟汉隶特征,古雅、奇崛、拙朴、雄肆等特征都是他审美上的主体格调,加之他对章法形式有独特认识,故其作品于开张磊落、博大巍然的气势上又不乏妙趣生动之韵味,他用作品在证明了他的审美格调。书法作为文化和艺术的存在,其本质在于表达人文和道统,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是书家的智慧与境界。书法不仅是视觉审美,它更是心灵传递。炳坤兄追求奇、拙、古、厚书风,完全不亚于他对形式“新”与“变”的执著。他笔下的隶书于严谨中又充满着诗人般的浪漫与恣肆,笔端外的炳坤兄文质彬彬、谦和从容,而笔下的他却有着不俗的书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