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蔓草纹,是以植物为基本元素的装饰纹样。主要表现为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型波状主茎上饰以各种花卉,枝叶和其它装饰的条状纹样形式。学术界有关“蔓草纹”的名称,因学者之异而有 “卷草纹”、“忍冬纹”、“缠枝纹”等异称。
不同历史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蔓草纹
敦煌石窟艺术是一个完整、连续的体系,其中的装饰纹样是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敦煌石窟中,蔓草纹以规则的条带形对石窟内的壁画进行着有秩序的划分,使石窟内部各部分装饰面积之间有了明确的区别,增强了各个装饰部位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使整个石窟具有整体统一的装饰效果。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敦煌艺术整体风格的演变,蔓草纹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1、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周汉以来一向占据装饰纹样主流地位的动物纹样逐渐被植物所代替,日本学者长广敏雄曾很形象地将南北朝时代的装饰风格命名为“花的文化”。蔓草等植物系纹饰自南北朝开始集中大量出现,在中国纹样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的石刻与彩绘中。从散布于敦煌北朝时期壁画中的蔓草纹,可见蔓草纹与建筑装饰图案关系密切,当时的蔓草纹在结构上多模仿屋顶枋椽及立柱形态。虽在题材、表现方法上比较简单,但在连续纹样的组合方式上,却呈现出千变万化异常丰富的形式。关于此,关友惠先生曾用考古类型学的方式进行过研究,他将北魏、西魏、北周敦煌壁画中的蔓草边饰分为八式十五种,并进行了较详细的排列对比。从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的装饰风格对比看,处于早期敦煌壁画中的蔓草纹造型和表现技法比较单纯,通常采用剪影手法,风格拙朴,用笔较为豪放自如。着色大都采用平涂勾勒黑、白线的表现技法,用色不多,颜料多用土红、土黄、石青、石绿、黑、白等色。纹样的作用大多用于填饰,在整体装饰中起到一种空间分割的骨架作用。如北魏第431窟和西魏第285窟的蔓草装饰纹样即是此时的突出代表。
2、隋唐时期。隋代蔓草纹在继承北朝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纹样形式,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如莲花伎乐童子蔓草纹,以莲花枝蔓构成波状骨架,莲中有伎乐童子、火焰宝珠。其造型枝蔓繁复,花型优美、人物生动、描绘精细、色调清雅。隋之后的唐代是敦煌装饰艺术达到巅峰的时代。蔓草纹在内容、结构、造型、色彩、表现技法等诸多方面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故蔓草纹在国际上也有“唐草纹”之称。敦煌初唐的蔓草纹,其造型简炼准确、线条简洁、色彩浑厚,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植物纹有着较明显的传承关系。开凿于初唐时期334窟中的蔓草纹边饰,被装饰在石窟的龛沿以及四面斜披上。该纹样取一支花头仰俯反复排列的形式,造型单纯,用色简练。纹样色彩在赭褐色的底子上以青绿色为主,红、白色点缀。蔓草的波状主茎以一条鲜亮的“S”型线贯穿始终,使得纹样清晰、明确,在凝固之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盛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和多民族的融合,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此时的蔓草纹在色与线的运用上越来越纯熟精炼,表现形式更加细腻多变。设色上多采用对比色,甚至互补色,在朱砂底色上青绿色叶叠晕相生,色彩丰富鲜艳。另外在外来因素影响下,此时纹样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常见的有石榴蔓草纹、葡萄蔓草纹、动物与蔓草、人物与蔓草形式相结合的化佛蔓草纹饰等。盛唐217窟、148窟堪称石榴蔓草纹的代表。此时的蔓草纹造型严密繁杂、丰富精致,多样而富有生气,其观赏性、多样性远胜于前代。纹样的宗教神秘感逐步减少,出现了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世俗化风格倾向。到了中晚唐时期,敦煌地区历经吐蕃统辖,后又被收复,其间虽有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前朝及中原的装饰风格仍影响着敦煌石窟。这一时期,蔓草纹在经历了初唐、盛唐的辉煌之后,形象内容变得更为繁杂,程式化倾向较明显,整体构图呈现出“满”的趋向。但在色彩的运用上,利用墙壁本色的情形很多,色彩除石青、石绿外,多用浅土黄、土红及赭石色,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清新柔和的格调。晚唐第9窟的蔓草纹即代表此时该类纹样的总体特征。
3、五代、宋、西夏、元时期。敦煌晚期石窟中的蔓草纹,一般被认为在装饰性和艺术水平上逐渐走向重复与平淡的形式,因而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的确,比起鼎盛时期的蔓草纹呈现的繁华,这一时期的蔓草纹在纹样造型、构成形式、表现技法、色彩运用上都显得较为平淡、冷寂。但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此时的蔓草纹在敦煌石窟中依然散发出特有的魅力。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蔓草纹题材在前朝忍冬蔓草纹、葡萄蔓草纹、石榴蔓草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各种植物类型纷繁登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敦煌晚期的蔓草纹在艺术表现上整体趋向简单,不复华丽复杂。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促使装饰纹样简洁、明快、单纯的形式美属性在此时凸显出来。另外,特别是在西夏、元代由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权统治敦煌的时期,蔓草纹呈现出与前代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如西夏时出现的“波状卷云式”蔓草纹。敦煌榆林窟第3窟和第10窟窟顶的西夏蔓草纹出现了造型丰满、层次繁复的重瓣莲花和西番莲花纹样。以及敦煌元代第465窟一处在土黄色背景上以深赭色描绘的具有立体感的剪影状蔓草纹,都体现了敦煌晚期蔓草纹饰的新颖独特之处。
敦煌石窟壁画中蔓草纹的语义变迁
纵观中国蔓草纹的发展史,不管学术界关于蔓草纹的起源有着哪几种解释,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蔓草纹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蔓草纹是北朝装饰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植物装饰纹样。它之所以能在北朝兴起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纹样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敦煌壁画绘制的早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和战乱的时代,这种长期的分裂和动乱成为佛教成长的最佳土壤。佛教由于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曾在北魏被定为国教。蔓草纹也许正因为其变化多端、延绵不绝的外形特征与佛教轮回永生之念的内在寓意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而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大量应用于宗教艺术中。这种对宗教的虔诚在北朝的工艺美术领域中表现的极为突出,这也是此时装饰纹样设计思维显现单一的重要原因。宗教的大发展局限了装饰纹样的发展,纹样中题材大多与佛教有关,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载体,纹样重在表现思想,其宗教意义远大于审美意义是敦煌早期装饰纹样的整体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隋唐时期,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其人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的自为阶段。唐代的时代特征可用“统一、上升、自信、开放”来形容,此时的蔓草纹也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多元文化的融合,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等原因,在兼收并蓄和开拓创新中,逐渐脱离从追求神秘古拙的纤丽含蓄之美,向具有现实生活的繁华充实之美转化。其作为宗教传播载体的敦煌石窟蔓草纹其原有的神圣宗教意味开始消弱,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写实,艺术形式由单薄纤细、沉稳古拙变得饱满充实、华丽多姿,这一时期的蔓草纹表现出一种与时代相似的自信浪漫气质,透射出一种雍容华贵、繁花似锦的景象。
从五代宋初开始,敦煌的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宋代是一个文治的典范时代,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受到极大的重视。五代、宋、元时期的装饰纹样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兴起逐渐呈现出儒雅、理性、以诗情入画的特征。另外,平民文化渐进又使得纹样从追求意境逐渐走向市井,体现为高雅纹样的平民化及宗教纹样的通俗化,纹样风格趋向简约清丽。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构成形式基本定形时期。所谓“定形”,一般地说,是一个不再有大的变动的概念。一个发展中的事物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以后,必定出现一个滞留和饱和期。对于蔓草纹的发展演变来说,当思想上不再有限制,技术上不再有阻碍,纹样在表现形式上的随意性便被彻底地发挥出来,使蔓草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从敦煌蔓草纹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艺术形式由简到繁再到简、设计思想从宗教圣坛走向民众生活,造型手法从单一到可灵活转换于写实和写意之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蔓草纹的语义也真正完成了从宗教的传播到纯粹装饰表达的转化。
不同历史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蔓草纹
敦煌石窟艺术是一个完整、连续的体系,其中的装饰纹样是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敦煌石窟中,蔓草纹以规则的条带形对石窟内的壁画进行着有秩序的划分,使石窟内部各部分装饰面积之间有了明确的区别,增强了各个装饰部位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使整个石窟具有整体统一的装饰效果。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敦煌艺术整体风格的演变,蔓草纹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1、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周汉以来一向占据装饰纹样主流地位的动物纹样逐渐被植物所代替,日本学者长广敏雄曾很形象地将南北朝时代的装饰风格命名为“花的文化”。蔓草等植物系纹饰自南北朝开始集中大量出现,在中国纹样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的石刻与彩绘中。从散布于敦煌北朝时期壁画中的蔓草纹,可见蔓草纹与建筑装饰图案关系密切,当时的蔓草纹在结构上多模仿屋顶枋椽及立柱形态。虽在题材、表现方法上比较简单,但在连续纹样的组合方式上,却呈现出千变万化异常丰富的形式。关于此,关友惠先生曾用考古类型学的方式进行过研究,他将北魏、西魏、北周敦煌壁画中的蔓草边饰分为八式十五种,并进行了较详细的排列对比。从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的装饰风格对比看,处于早期敦煌壁画中的蔓草纹造型和表现技法比较单纯,通常采用剪影手法,风格拙朴,用笔较为豪放自如。着色大都采用平涂勾勒黑、白线的表现技法,用色不多,颜料多用土红、土黄、石青、石绿、黑、白等色。纹样的作用大多用于填饰,在整体装饰中起到一种空间分割的骨架作用。如北魏第431窟和西魏第285窟的蔓草装饰纹样即是此时的突出代表。
2、隋唐时期。隋代蔓草纹在继承北朝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纹样形式,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如莲花伎乐童子蔓草纹,以莲花枝蔓构成波状骨架,莲中有伎乐童子、火焰宝珠。其造型枝蔓繁复,花型优美、人物生动、描绘精细、色调清雅。隋之后的唐代是敦煌装饰艺术达到巅峰的时代。蔓草纹在内容、结构、造型、色彩、表现技法等诸多方面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故蔓草纹在国际上也有“唐草纹”之称。敦煌初唐的蔓草纹,其造型简炼准确、线条简洁、色彩浑厚,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植物纹有着较明显的传承关系。开凿于初唐时期334窟中的蔓草纹边饰,被装饰在石窟的龛沿以及四面斜披上。该纹样取一支花头仰俯反复排列的形式,造型单纯,用色简练。纹样色彩在赭褐色的底子上以青绿色为主,红、白色点缀。蔓草的波状主茎以一条鲜亮的“S”型线贯穿始终,使得纹样清晰、明确,在凝固之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盛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和多民族的融合,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此时的蔓草纹在色与线的运用上越来越纯熟精炼,表现形式更加细腻多变。设色上多采用对比色,甚至互补色,在朱砂底色上青绿色叶叠晕相生,色彩丰富鲜艳。另外在外来因素影响下,此时纹样的题材进一步扩大,常见的有石榴蔓草纹、葡萄蔓草纹、动物与蔓草、人物与蔓草形式相结合的化佛蔓草纹饰等。盛唐217窟、148窟堪称石榴蔓草纹的代表。此时的蔓草纹造型严密繁杂、丰富精致,多样而富有生气,其观赏性、多样性远胜于前代。纹样的宗教神秘感逐步减少,出现了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世俗化风格倾向。到了中晚唐时期,敦煌地区历经吐蕃统辖,后又被收复,其间虽有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前朝及中原的装饰风格仍影响着敦煌石窟。这一时期,蔓草纹在经历了初唐、盛唐的辉煌之后,形象内容变得更为繁杂,程式化倾向较明显,整体构图呈现出“满”的趋向。但在色彩的运用上,利用墙壁本色的情形很多,色彩除石青、石绿外,多用浅土黄、土红及赭石色,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清新柔和的格调。晚唐第9窟的蔓草纹即代表此时该类纹样的总体特征。
3、五代、宋、西夏、元时期。敦煌晚期石窟中的蔓草纹,一般被认为在装饰性和艺术水平上逐渐走向重复与平淡的形式,因而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的确,比起鼎盛时期的蔓草纹呈现的繁华,这一时期的蔓草纹在纹样造型、构成形式、表现技法、色彩运用上都显得较为平淡、冷寂。但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此时的蔓草纹在敦煌石窟中依然散发出特有的魅力。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蔓草纹题材在前朝忍冬蔓草纹、葡萄蔓草纹、石榴蔓草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各种植物类型纷繁登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的题材。敦煌晚期的蔓草纹在艺术表现上整体趋向简单,不复华丽复杂。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促使装饰纹样简洁、明快、单纯的形式美属性在此时凸显出来。另外,特别是在西夏、元代由少数民族创立的政权统治敦煌的时期,蔓草纹呈现出与前代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如西夏时出现的“波状卷云式”蔓草纹。敦煌榆林窟第3窟和第10窟窟顶的西夏蔓草纹出现了造型丰满、层次繁复的重瓣莲花和西番莲花纹样。以及敦煌元代第465窟一处在土黄色背景上以深赭色描绘的具有立体感的剪影状蔓草纹,都体现了敦煌晚期蔓草纹饰的新颖独特之处。
敦煌石窟壁画中蔓草纹的语义变迁
纵观中国蔓草纹的发展史,不管学术界关于蔓草纹的起源有着哪几种解释,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蔓草纹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蔓草纹是北朝装饰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植物装饰纹样。它之所以能在北朝兴起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纹样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敦煌壁画绘制的早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和战乱的时代,这种长期的分裂和动乱成为佛教成长的最佳土壤。佛教由于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曾在北魏被定为国教。蔓草纹也许正因为其变化多端、延绵不绝的外形特征与佛教轮回永生之念的内在寓意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而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大量应用于宗教艺术中。这种对宗教的虔诚在北朝的工艺美术领域中表现的极为突出,这也是此时装饰纹样设计思维显现单一的重要原因。宗教的大发展局限了装饰纹样的发展,纹样中题材大多与佛教有关,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载体,纹样重在表现思想,其宗教意义远大于审美意义是敦煌早期装饰纹样的整体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隋唐时期,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其人的主体地位,进入了人的自为阶段。唐代的时代特征可用“统一、上升、自信、开放”来形容,此时的蔓草纹也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多元文化的融合,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等原因,在兼收并蓄和开拓创新中,逐渐脱离从追求神秘古拙的纤丽含蓄之美,向具有现实生活的繁华充实之美转化。其作为宗教传播载体的敦煌石窟蔓草纹其原有的神圣宗教意味开始消弱,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写实,艺术形式由单薄纤细、沉稳古拙变得饱满充实、华丽多姿,这一时期的蔓草纹表现出一种与时代相似的自信浪漫气质,透射出一种雍容华贵、繁花似锦的景象。
从五代宋初开始,敦煌的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宋代是一个文治的典范时代,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受到极大的重视。五代、宋、元时期的装饰纹样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兴起逐渐呈现出儒雅、理性、以诗情入画的特征。另外,平民文化渐进又使得纹样从追求意境逐渐走向市井,体现为高雅纹样的平民化及宗教纹样的通俗化,纹样风格趋向简约清丽。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构成形式基本定形时期。所谓“定形”,一般地说,是一个不再有大的变动的概念。一个发展中的事物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以后,必定出现一个滞留和饱和期。对于蔓草纹的发展演变来说,当思想上不再有限制,技术上不再有阻碍,纹样在表现形式上的随意性便被彻底地发挥出来,使蔓草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
从敦煌蔓草纹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艺术形式由简到繁再到简、设计思想从宗教圣坛走向民众生活,造型手法从单一到可灵活转换于写实和写意之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蔓草纹的语义也真正完成了从宗教的传播到纯粹装饰表达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