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践的四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4.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目前,评价仍然是制约着新课程实验健康稳步发展的一个瓶颈。以升学考试成绩的好坏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观念一时还难以更新,要全面、客观地研究制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4.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实现“自我发展”,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目前,评价仍然是制约着新课程实验健康稳步发展的一个瓶颈。以升学考试成绩的好坏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观念一时还难以更新,要全面、客观地研究制订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