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既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也注重就业、创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安排要服务于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授课内容方式、成绩考核五个教学关键的环节,分析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服务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人才培养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怎样来教授这门课,选择什么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怎样的考核、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地方高校既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要培养服务地方政府企业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出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实干人才。简单来说,要培养经管专业学生考研深造,又要培养地方公务员、企业员工,还要培养地方经济实干家、创业者,这也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层次的划分。
  一、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定模糊。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往往被模糊笼统的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初步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在规定的课时内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讲授完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笼统目标的设定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而学生学习要求可能是考研、找工作、自己创业。课程目标具体性、层次性的弱化与学生学习目标具体、细分的强化,形成反差,知识的教授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造成许多学生错误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重要性不大,实用性不强,从而学习主动性不高。
  (二)教材选取不结合自身情况。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选取多参照国内著名高校使用的教材,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二本或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除了培养科研型人才,更重视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用的教材内容和深度与本校学生水平不吻合,同时生源质量同一本院校也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教材难度较大,高深的经济理论抽象难懂,都可达到中级西方经济学水平;有些教材是连篇累赘的公式、函数及图像模型,等同于一本经济类高等数学;有的教材是外文版本,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外文水平。这些教材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异的数学成绩和高水准的外文功力,而地方高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过度的拔高只能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利用教材。
  (三)教学内容方式层次单一。教师在教学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过于单一,多是要求学生掌握那些枯燥抽象、高深难懂的经济理论和模型。案例教学虽有所推进,但效果欠佳。案例不充足,理论和实际不能紧密联系,有些案例不能及时更新关注现实经济热点问题,一些案例选用不当,直接使用外文书中外国的案例。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的推导和数学的证明上,把一些实质上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复杂化,完全不是针对初学者,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素质和接受能力。对考研的学生来说,最基础理论不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导致后面的深入学习困难,考研成功率不是很高。另外不考研的学生想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来分析和了解现实经济问题,对自己的工作和创业有实质的应用性帮助,考研的同学都觉得的内容难,对不考研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太难了,于是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四)课程考核导向较狭窄。目前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目多是课后习题和题库选题,这些题目的难度和考核形式更偏向于考研题目,学生课后的复习巩固实际上是以考研为导向的。题目的内容一般是教学大纲中经济理论的考核,忽略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的需求,一些学生毕业后想进地方政府、企业单位,这些单位在招聘人才中会考核学生经济学专业知识,偏向于学生对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际运用。热爱创业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学习借鉴案例,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创业。单一的考研导向的考核,不能激励非考研学生课后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不能检验和考察这些学生是否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招聘单位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或掌握运用经济学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二、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课程目标多层次、立体化。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要密切联系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具体学习目的出发,发挥学生需求的主导性,把课程目标多维度细化。既要从培养科研学术型人才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又要从培养服务地方政府、企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西方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管理实际工作,还要从培养地方经济实干家和创业者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注重和实践结合,储备创业知识,具有用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创业者的经济素养。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的多层次的细化,更有目的性的去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二)教材选取科学合理。理论性强、外文版本的教材并不具有通用性,地方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生质量来选教材。选择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内容和体系安排上要满足具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内容既包括目前主流西方经济学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所有考研的知识点,同时也融入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也有在今后人生之中,必须依此谋生所必备的经济知识。教材内容难易程度标注分明,哪些基础学习必备,哪些考研延伸,这样可方便不同使用者按需所取;基础知识讲解简单明了,易学易懂,既适合不考研学生的理解掌握,也适合考研学生真正透彻理解基础知识;结合每章理论,融入中国及全球重要的、典型的、最新经济案例和经济热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突出经济学的应用性,培养未来经济领域的实干家、未来的企业家。也许这样的要求很难用一本西方经济学教材实现,可以选择主教材,选择其他一些作为配套参考,有些地方高校也可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   (三)教学内容方式多角度。经济理论和模型的讲解、数学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在教学内容中不能占据全部篇幅。授课中,教师应针对地方高校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注意理论难度和深度的把握,理论讲解上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看似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理解方式讲解透彻,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同时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和实际结合,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案例的选择不能光从外国教材照搬,更要结合中国本土的经济案例和经济热点,将高深的经济理论寓于现实经济实践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关注和思考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和新经济形势的敏感度,让学生在没有畏难的情绪下,不知不觉就透彻理解经济理论,同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经济工作、创业实践中用灵活运用经济理论。
  (四)课程考核导向多维化。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导向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体现地方高校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考核的方式除了闭卷考试,可提高平时成绩原占比30%的比重,强化平时、实践环节过程化考核。结合每章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组队,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浏览财经网站和经济论坛,自己选取适当案例,结合专业知识分析讨论,把整个过程量化考核,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而且此成绩比重占比较高。有些具有创新性、创业型的学生在课余参加了创业、创新等类型的竞赛,可把参加这些大赛也进行过程量化考核,给出一定的比重,计入该课程最终成绩中。其他类型的竞赛可根据与该学科的关联性及人才多层次培养的需要,具体量化后纳入考核方式中。期末闭卷考试内容上除了有考研导向,也可把地方政府、企业录用人员考试中经济类的题目收集补充后纳入到考试题库中,让打算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学生在考核过程强化就业能力。期末考试的内容还应加大综合分析题的比重,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庞如超.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
  [2]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
  [3]江小国.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4]徐丽杰.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的中学生现今正面临着三观教育的关键年年龄,三观教育将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三观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不强调教育,更多的在于引导。任何事物都可能会对学生的三观造成影响,一草一木,一言一语都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般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思想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五爱”教育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存在依赖于合理定位和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合理性和特色性体现于独具特色和切实可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构建学生完备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在国家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国家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期刊
摘 要: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夏完淳是明末诗坛一颗闪亮的巨星,通过对夏完淳诗歌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从年纪相仿的夏完淳身上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能品味其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语文课;诗歌教学;夏完淳诗歌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歌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于诗歌的教学是语
期刊
摘 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怪圈,幼儿园教小学的,小学教初中的,初中教高中的,高中教大学的,但到头来谁都没教明白。究其根本原
期刊
摘 要:历史教育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与掌握,是高中历史课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在读懂历史的基础上,获得鉴往知来的锻炼,以培养学生全面地、客观的、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基于这个主题,本文选择高中教材中的“九一八”事件的探析以表述自己对抗战时期的思考。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透过历史;思考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  1930年,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浸润的责任,而语文课堂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本文对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1)成年人物形象多于少年儿童人物形象,具有成人化倾向;(2)男性形象比女性形象明显更丰富,重男性,轻女性;(3)人物形象的国别倾向于国内;(4)人物形象的职业倾向于科学家
期刊
摘 要: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在搭建“我的幼儿园”主题中,教师尝试引导孩子选择感兴趣的建构主题,并提供充足适宜的材料,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搭建基本技能,学会分工合作,明确搭建任务。孩子在一次次搭建中实现了自己的需求及愿望,体验到自己与同伴共同搭建的快乐感、成功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脱离英语文化而单独存在。如何秉承“文化之间只有区别,没有高下”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作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优雅的双手(Graceful hands)”作为例证,具体说明该课堂可以开展的死亡教育、与他人及与自然的关系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大学英语;死亡教育  一、引言  1.德育教育的基本概念。我国唐代的学者
期刊
摘 要:书院制是现代我国高校内试行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安全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石,书院制模式下的安全建设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如何在书院制模式下进行学生安全队伍建设,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为例,对安吉校区书院制下新型学生安全队伍模式——书院管理自律梯队运行办法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书院制;学生安全队伍;书院管理自律梯队  一、书院管理自律梯队概况  (一)成立背景  浙
期刊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从激发实践欲望、创新优化课堂、布置实践作业、扩大实践范围这四点入手,浅谈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实践;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