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在语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考验的是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写作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探究新课标下“写作”涵义找到一些教学策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學;教学策略
一、探究“写作”涵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这里,课标使用的是“写作”这个词语,与我们实际上使用的“作文”区分。“老师教作文”
“学生写作文”“高考作文占60分”,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更多指向是考试,对方向,文体,字数等做了一定限制的。
“写作”的意义范畴不仅包括前者。应用文体的写作,如写信,写建议书,写请假条这些都是“写作”;甚至发微薄,论坛跟帖也是“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而写作就是试图把个体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并获得某种普遍意义的途径。我们的写作既可以是为了自己而写的记叙,抒情之作,也能是为了其他读者写的应用文体。
早在1930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结合,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①。50年代,叶圣陶先生具体指出“记日记、写信、提意见、打报告、词计划、做总结……哪一项不需要动笔”。②写作绝不仅不是考试的作文,写作应该是我们一种可以表达生活的途径。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写作教学的弊端。
纵观西方社会的母语教学,普遍把写作根据读者的不同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自己写作”。即学生表达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写作强调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作用,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类是“为不同读者写作”,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这类写作注重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和价值。与前者的带有文学性的写作不同,后者更强调实用性,把两者结合起来,不正是我们新课标所说的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吗?
如何培养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的表达途径,既能是“写”自己的生命意识,也能将“写”当成自己人际交往,甚至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这就要靠我们教师的引导了。
二、“写作”怎么教
现在我们的老师则把作文作为一种技巧训练课来上,如何开头结尾,什么是首尾呼应。长期强烈的机械化写作训练必然造成思维定势,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框框,我们的学生只会把“读者”设定为“教师”,或者说是“阅卷教师”。即使平时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一旦把内心真实的东西放在作文课上或是考试中,思维就会不自觉得陷入规范、模式的状态,可怕的是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吴欣歆老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读(看、听)—想—写③线索下的多元写作训练策略,我认为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的需要,这符合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学生各种形式(读、写、听、说) 的言语活动”④的要求。比如,他让学生做课堂讨论记录,当学生在讨论“你如何看待“追星”现象”这个题目时,记录者需要一边听,一边整合,加工听到的信息,然后再写作。从口头语到书面语,学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读者”为其他人的写作。而且这种训练的优点显而易见“学生自然走入,自愿进行的”,⑤这首先就解决了学生厌恶作文的一个大难题。
写作教学也不意味着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上一节作文课。人教版新教材在进行编排时,将写作与口语交际模块放在课本后方,并且每个写作单元还能与之前的阅读单元结合起来。这样编排并不错误,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中单板的跟着教材“每单元一次作文”就是一种僵化的行为。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写作训练的好机会。以北方工业大学附中的一节展示课《八大处登高探重阳》为例,学生们在最后根据对“重阳节”的探究,写了一封给国务院的建议信,用语得体,表达清晰。这次写作,学生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社会。写作也应当关注时代精神,教师要注重写作教学与社会问题结合,注重写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写作是公民素质的必备,它具有社会功能,如日本提出“生活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时代。⑥
“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和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由于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所必要的基础,而且是因为它们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⑦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包括对学生价值观与人格修养,道德观念的培养。
写作教学同样也是如此,写作应当关注社会,这是教师与学生的共识,但是不是说教师给学生复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学生在作文中随意凑就行。教师应当设计出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赵谦祥老师在1999年,开始探讨“在语文中实现人的发展”⑧,在写作教学中他设计了《东方时空》课,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节目《东方时空》,然而写作新闻评述,营造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我们还能通过教材,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有教师在教学《项链》时,就让学生给小说写一个结尾,这就要求学生们对马蒂尔德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能写作。“读写结合”“既可以使写作有依托,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加大课文教学的有效值,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⑨
我们的每堂课都可以是写作课,多写才更爱写,更会写。
参考文献:
[1]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
[2]郑晓龙:《沥尽黄沙始见金———谈作文教什么》。
[3]吴欣歆:《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多元写作训练设计策略》。
[4]黄金丽:《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范晓晖:《叶圣陶写作教学观探析》
注释:
①顾黄初:《学刊叶圣陶,发展叶圣陶》,见《语文学刊》1994年第10期。
②叶圣陶:《漫谈写作》,《叶圣陶集》(15卷).第11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③吴欣歆:《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多元写作训练设计策略》。
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⑤同1
⑥黄金丽:《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
⑧教育部师范司编:《赵谦祥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⑨同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學;教学策略
一、探究“写作”涵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这里,课标使用的是“写作”这个词语,与我们实际上使用的“作文”区分。“老师教作文”
“学生写作文”“高考作文占60分”,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更多指向是考试,对方向,文体,字数等做了一定限制的。
“写作”的意义范畴不仅包括前者。应用文体的写作,如写信,写建议书,写请假条这些都是“写作”;甚至发微薄,论坛跟帖也是“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而写作就是试图把个体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并获得某种普遍意义的途径。我们的写作既可以是为了自己而写的记叙,抒情之作,也能是为了其他读者写的应用文体。
早在1930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结合,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①。50年代,叶圣陶先生具体指出“记日记、写信、提意见、打报告、词计划、做总结……哪一项不需要动笔”。②写作绝不仅不是考试的作文,写作应该是我们一种可以表达生活的途径。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写作教学的弊端。
纵观西方社会的母语教学,普遍把写作根据读者的不同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自己写作”。即学生表达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写作强调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作用,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类是“为不同读者写作”,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这类写作注重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和价值。与前者的带有文学性的写作不同,后者更强调实用性,把两者结合起来,不正是我们新课标所说的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吗?
如何培养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的表达途径,既能是“写”自己的生命意识,也能将“写”当成自己人际交往,甚至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这就要靠我们教师的引导了。
二、“写作”怎么教
现在我们的老师则把作文作为一种技巧训练课来上,如何开头结尾,什么是首尾呼应。长期强烈的机械化写作训练必然造成思维定势,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框框,我们的学生只会把“读者”设定为“教师”,或者说是“阅卷教师”。即使平时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一旦把内心真实的东西放在作文课上或是考试中,思维就会不自觉得陷入规范、模式的状态,可怕的是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吴欣歆老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读(看、听)—想—写③线索下的多元写作训练策略,我认为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的需要,这符合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学生各种形式(读、写、听、说) 的言语活动”④的要求。比如,他让学生做课堂讨论记录,当学生在讨论“你如何看待“追星”现象”这个题目时,记录者需要一边听,一边整合,加工听到的信息,然后再写作。从口头语到书面语,学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读者”为其他人的写作。而且这种训练的优点显而易见“学生自然走入,自愿进行的”,⑤这首先就解决了学生厌恶作文的一个大难题。
写作教学也不意味着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根据教材要求上一节作文课。人教版新教材在进行编排时,将写作与口语交际模块放在课本后方,并且每个写作单元还能与之前的阅读单元结合起来。这样编排并不错误,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中单板的跟着教材“每单元一次作文”就是一种僵化的行为。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写作训练的好机会。以北方工业大学附中的一节展示课《八大处登高探重阳》为例,学生们在最后根据对“重阳节”的探究,写了一封给国务院的建议信,用语得体,表达清晰。这次写作,学生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社会。写作也应当关注时代精神,教师要注重写作教学与社会问题结合,注重写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写作是公民素质的必备,它具有社会功能,如日本提出“生活作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时代。⑥
“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和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由于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所必要的基础,而且是因为它们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⑦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与能力,还包括对学生价值观与人格修养,道德观念的培养。
写作教学同样也是如此,写作应当关注社会,这是教师与学生的共识,但是不是说教师给学生复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学生在作文中随意凑就行。教师应当设计出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赵谦祥老师在1999年,开始探讨“在语文中实现人的发展”⑧,在写作教学中他设计了《东方时空》课,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节目《东方时空》,然而写作新闻评述,营造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我们还能通过教材,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有教师在教学《项链》时,就让学生给小说写一个结尾,这就要求学生们对马蒂尔德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能写作。“读写结合”“既可以使写作有依托,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加大课文教学的有效值,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⑨
我们的每堂课都可以是写作课,多写才更爱写,更会写。
参考文献:
[1]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
[2]郑晓龙:《沥尽黄沙始见金———谈作文教什么》。
[3]吴欣歆:《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多元写作训练设计策略》。
[4]黄金丽:《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范晓晖:《叶圣陶写作教学观探析》
注释:
①顾黄初:《学刊叶圣陶,发展叶圣陶》,见《语文学刊》1994年第10期。
②叶圣陶:《漫谈写作》,《叶圣陶集》(15卷).第11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③吴欣歆:《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多元写作训练设计策略》。
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⑤同1
⑥黄金丽:《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
⑧教育部师范司编:《赵谦祥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⑨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