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种形式与风格可以给人产生心灵上的启迪,无论是哪一种文学风格、文学形式,其主要的功能都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优美的语言来展现生命的伟大,也能够促进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在读完孔林散文诗集《诗海星云》之后,感动我的不仅仅是作家淳朴的语言,更是在那一段段生动优美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滋润人的心灵,而且也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激荡。
关键词:生命;自然;孔林;散文诗集;《诗海星云》
孔琳笔名白帆,山东荣成人,1944年毕业于胶东公学,1947年担任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1949年担任青岛日报记者,1953年出任青岛市委宣传部工作,1995年兼任青岛市文联副秘书长,1961年任山东文联党组成员,山东文学副主编,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靠边站,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一束芙蓉花》、《报春集》、《山水恋歌》、《散文诗集爱的旅程》、《朝英集》以及《孔明散文诗选》等。
一、文学的追求与担当
孔林在1950年发表了第一首诗《我要签名》,并且随后开展了长达70年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永葆创作的灵感,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理想信念作为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锻炼了他的勇气,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1]。孔琳从出生开始就酷爱绘画,并且熟读论语诗经,在14岁之后进入到胶东公学,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并且与诗画结下了不解情缘。《行进的足迹》中记载,孔林在战乱烽火的环境下依然如饥似渴的阅读着艾青、臧克家、普希金和马雅科夫斯基的诗集,希望能够得到一丝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间诗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激起了昂扬的斗志,吴英在《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孔林诗集读后感》一文中说空中的战斗生活并没有消耗他的艺术细胞,反倒是战地黄花激活了他的艺术神经,尽管孔林在与日寇近距离对峙时,刺刀随时都有见红的可能,但是他也要在刺刀上酝酿出血与火拼中的诗句,通过这样的描写能够发现,孔林对于战争并不畏惧,不仅具有直面战争的勇气,而且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盗,敢打敢拼的精神。在1976年后,孔琳开始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诗创作,因为他认为散文诗比散文更加的简洁,也更加的自由[2]。
在1984年,由柯蓝在北京发起中国散文诗学会,并且孔林当选成为中国散文诗学会的副会长,随后两年创办了黄河诗报,并且担任主编,为中国散文诗作家的培育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孔林在《我的独白》中说,“当我的心情平静如水的时候,星空没有一朵朵杂念的游云,我会听到空谷流韵,仿佛从骨缝中渗透出来的水珠,一滴一滴汇成涓涓细流,我愿她去灌溉枯萎的野花,当花抬起头来目送潺潺流水去滋润你的咽喉,让鸟唱出相别的情歌,我没有大山的胸怀,但我以仅有的生存方式在大自然中寻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与绿色的生命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在春天时我把一粒种子庄重的交给土地,仿佛交错全部的生命价值,作一次生命的投资,难以预测的风风雨雨都是命运的安排,我只能够适应却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我的梦想是属于我自己的种子与果实之间有一条漫长的路,我必须使出全身,解数将这条路走完,再争取得到更多的雨露阳光之后,才能够将这梦幻变为现实,我想收获的喜悦中应该有泪水,泪水也是一粒种子[3]。”这正是诗人在创作散文诗过程中的坚贞操守,通过自己的奉献能够让他人变得更加美好。
二、真善美的温暖光辉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优美的词藻堆砌,而是必须要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诠释,通过自然淋漓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用心去拥抱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够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生活温度和生命之歌,孔林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我每天在方格纸上耕耘,犹如农夫在不停的插鞅,稿纸不是土壤,思路却开始枯萎了,土地,只有土地能赐予生命以永恒。”由此可见,孔林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是所有一切的源泉,而土壤作为孕育生命的永恒,无论何时文学的创作都不能够脱离真实的生活[4]。
在孔林《爱的絮语》中,他这样说“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到大海的轻涛细浪,拍打着柔和的海滩,抒发出一阵阵温情的轻声欢语,仿佛从消逝的岁月里传来,很远很远,但声音响亮而亲切清幽的掠过,我记忆的脑海,发出袅袅不断的回音仿佛海鸥在天水之间低徊的提升,又是晚归的潮水,对寂寞海岸的激情狂吻。我们曾有过难忘的时刻,难忘的时刻伴随着海涛的敲声,岁月犹如抵岸的微波,吐出蝶嗡的声音,我怀念回音,我渴望爱的降临,在这茫茫星夜里,大海的轻声细浪,飘然来到我身边,你说你每日傍晚静坐在微波荡漾的海岸,遥望水天一线,那里白天有绫罗似的羽毛状的彩云,夜晚的灯火闪烁着含情的眉眼,你说我常在梦中飞去寻觅,五彩灯光里隐藏着欢笑跃动的青春,你说你听到波涛汹涌吼声不断,仿佛有数不尽的狼群狂奔在清源,你说你看见一只小船勇敢的驶离海湾,猛然一个巨浪扑来,小船悄然的瞬间,你闭上双眼,耳边响着惊慌的颤音,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小船似一道闪电,浑然一片的黑暗的心,一声大笑冲上浪的顶峰,此刻你的影子已经消逝于海岸水天之间,多了一只海燕[5]。”
通过这一段诗歌的描写,能够发现作者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尽管孔琳经过了战争的摧残,但是却没有磨灭她内心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也没有忽视他自身对于爱的追求。由此可见诗人对生命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即便是经过了残酷的战争,但是他对于人生并没有失去希望,依然坚信着美好,所以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能够永葆着真善美,永远带给人温暖。
结论:
通过本文对孔林的散文诗《诗海星云》。进行阅读,能够发现孔林的散文诗永远充满着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哪怕是最真挚的语言,也能够凸显出作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这一過程中。由于作者自身的独特经历,所以也能够体现出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整个散文诗的内容更加的生动真实。尤其是在了解了作者人物生平之后,对于其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更能够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生命力,在这种生命岁月洗礼的过程中,孔林的散文诗能够带给人心灵上的激荡让人更好的去面对生活,去热爱自然,去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张彪.试论读图时代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05):84-87.
[2]刘焕阳.生命与自然的讴歌——读孔林散文诗集《《诗海星云》》[J].百家评论,2017(05):31-35.
[3]张彪.“新游记”的尝试与范本探析——以曹舰的《那年冬天,在孔林》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4):9-12.
[4]陈浩洤,曹毓民.超越,意象群的重新组合——论孔林的散文诗[J].铁道师院学报,1988(Z1):99-105+119.
[5]傅冰甲.新的探索 美的追求——漫评孔林的散文诗[J].东岳论丛,1984(05):98-103.
关键词:生命;自然;孔林;散文诗集;《诗海星云》
孔琳笔名白帆,山东荣成人,1944年毕业于胶东公学,1947年担任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1949年担任青岛日报记者,1953年出任青岛市委宣传部工作,1995年兼任青岛市文联副秘书长,1961年任山东文联党组成员,山东文学副主编,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靠边站,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一束芙蓉花》、《报春集》、《山水恋歌》、《散文诗集爱的旅程》、《朝英集》以及《孔明散文诗选》等。
一、文学的追求与担当
孔林在1950年发表了第一首诗《我要签名》,并且随后开展了长达70年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永葆创作的灵感,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理想信念作为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锻炼了他的勇气,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1]。孔琳从出生开始就酷爱绘画,并且熟读论语诗经,在14岁之后进入到胶东公学,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并且与诗画结下了不解情缘。《行进的足迹》中记载,孔林在战乱烽火的环境下依然如饥似渴的阅读着艾青、臧克家、普希金和马雅科夫斯基的诗集,希望能够得到一丝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马雅可夫斯基以及田间诗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激起了昂扬的斗志,吴英在《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孔林诗集读后感》一文中说空中的战斗生活并没有消耗他的艺术细胞,反倒是战地黄花激活了他的艺术神经,尽管孔林在与日寇近距离对峙时,刺刀随时都有见红的可能,但是他也要在刺刀上酝酿出血与火拼中的诗句,通过这样的描写能够发现,孔林对于战争并不畏惧,不仅具有直面战争的勇气,而且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盗,敢打敢拼的精神。在1976年后,孔琳开始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诗创作,因为他认为散文诗比散文更加的简洁,也更加的自由[2]。
在1984年,由柯蓝在北京发起中国散文诗学会,并且孔林当选成为中国散文诗学会的副会长,随后两年创办了黄河诗报,并且担任主编,为中国散文诗作家的培育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孔林在《我的独白》中说,“当我的心情平静如水的时候,星空没有一朵朵杂念的游云,我会听到空谷流韵,仿佛从骨缝中渗透出来的水珠,一滴一滴汇成涓涓细流,我愿她去灌溉枯萎的野花,当花抬起头来目送潺潺流水去滋润你的咽喉,让鸟唱出相别的情歌,我没有大山的胸怀,但我以仅有的生存方式在大自然中寻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与绿色的生命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在春天时我把一粒种子庄重的交给土地,仿佛交错全部的生命价值,作一次生命的投资,难以预测的风风雨雨都是命运的安排,我只能够适应却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我的梦想是属于我自己的种子与果实之间有一条漫长的路,我必须使出全身,解数将这条路走完,再争取得到更多的雨露阳光之后,才能够将这梦幻变为现实,我想收获的喜悦中应该有泪水,泪水也是一粒种子[3]。”这正是诗人在创作散文诗过程中的坚贞操守,通过自己的奉献能够让他人变得更加美好。
二、真善美的温暖光辉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优美的词藻堆砌,而是必须要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诠释,通过自然淋漓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用心去拥抱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够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生活温度和生命之歌,孔林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我每天在方格纸上耕耘,犹如农夫在不停的插鞅,稿纸不是土壤,思路却开始枯萎了,土地,只有土地能赐予生命以永恒。”由此可见,孔林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是所有一切的源泉,而土壤作为孕育生命的永恒,无论何时文学的创作都不能够脱离真实的生活[4]。
在孔林《爱的絮语》中,他这样说“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到大海的轻涛细浪,拍打着柔和的海滩,抒发出一阵阵温情的轻声欢语,仿佛从消逝的岁月里传来,很远很远,但声音响亮而亲切清幽的掠过,我记忆的脑海,发出袅袅不断的回音仿佛海鸥在天水之间低徊的提升,又是晚归的潮水,对寂寞海岸的激情狂吻。我们曾有过难忘的时刻,难忘的时刻伴随着海涛的敲声,岁月犹如抵岸的微波,吐出蝶嗡的声音,我怀念回音,我渴望爱的降临,在这茫茫星夜里,大海的轻声细浪,飘然来到我身边,你说你每日傍晚静坐在微波荡漾的海岸,遥望水天一线,那里白天有绫罗似的羽毛状的彩云,夜晚的灯火闪烁着含情的眉眼,你说我常在梦中飞去寻觅,五彩灯光里隐藏着欢笑跃动的青春,你说你听到波涛汹涌吼声不断,仿佛有数不尽的狼群狂奔在清源,你说你看见一只小船勇敢的驶离海湾,猛然一个巨浪扑来,小船悄然的瞬间,你闭上双眼,耳边响着惊慌的颤音,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小船似一道闪电,浑然一片的黑暗的心,一声大笑冲上浪的顶峰,此刻你的影子已经消逝于海岸水天之间,多了一只海燕[5]。”
通过这一段诗歌的描写,能够发现作者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尽管孔琳经过了战争的摧残,但是却没有磨灭她内心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也没有忽视他自身对于爱的追求。由此可见诗人对生命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即便是经过了残酷的战争,但是他对于人生并没有失去希望,依然坚信着美好,所以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能够永葆着真善美,永远带给人温暖。
结论:
通过本文对孔林的散文诗《诗海星云》。进行阅读,能够发现孔林的散文诗永远充满着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哪怕是最真挚的语言,也能够凸显出作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这一過程中。由于作者自身的独特经历,所以也能够体现出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整个散文诗的内容更加的生动真实。尤其是在了解了作者人物生平之后,对于其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更能够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生命力,在这种生命岁月洗礼的过程中,孔林的散文诗能够带给人心灵上的激荡让人更好的去面对生活,去热爱自然,去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张彪.试论读图时代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05):84-87.
[2]刘焕阳.生命与自然的讴歌——读孔林散文诗集《《诗海星云》》[J].百家评论,2017(05):31-35.
[3]张彪.“新游记”的尝试与范本探析——以曹舰的《那年冬天,在孔林》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04):9-12.
[4]陈浩洤,曹毓民.超越,意象群的重新组合——论孔林的散文诗[J].铁道师院学报,1988(Z1):99-105+119.
[5]傅冰甲.新的探索 美的追求——漫评孔林的散文诗[J].东岳论丛,1984(05):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