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岁时发奋读书,二十几岁时拼命奋斗,三十几岁时奋力爬坡,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站在某个山峰上,想要喘口气,歇一会儿,却发现健康不知什么时候溜走了。外表风光,体内却潜伏着种种疾病。为追逐体面而有品位的精英生活奔波劳碌、斗志昂扬,肆意透支着健康,与自己的欲望拉扯,同自然的规律对抗。蓦然回首,却发现,健康才是最珍贵和最值得珍惜的。我们拥有了精神和物质,却失去了健康,难道这真是人生绕不过去的悖论?
满大街的按摩店、理疗店、健身中心、美容中心,进去还是不进去;各种风味的餐厅,吃还是不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买还是不买,到底该买哪种。纠结,这可真是个问题。用牺牲健康换来想要的一切,用得到的一切却换不来健康。物质日益丰富,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失眠、抑郁、亚健康。还有更多的人每天纠结于各种健康指标,与测量仪器为伍,与各种药片为伴。这样的生活,谈何生活的质量。想要逃离这样的生活,重拾健康,要将曾经的健康找回来。然而,岁月却无情地嘲笑道,关于健康,你来得有点晚,你已经OUT了。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健康IN呢?
错位的健康观念:等着生病
看看电视养生节目上的那些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因为彼时潜伏在身体里的种种疾病,此时已经开始发作,已经在困扰着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而更广大的年轻精英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那些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在乎的健康问题。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等着去做,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关心这些事儿,有病去医院,有医生呢。关于健康这件事,与我无关。在有意义的奔忙中,健康被挤进了墙角,成了没人惦记的弃儿。医院和医院里面的医生似乎成了健康的救命草。现实状况真的像我们一厢情愿想象的那样吗?医院和医生真的靠得住吗?药到真的能病除吗?现实已经一脸沧桑地告诉我们,关于健康可以靠医生和药物这件事,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妄想或者猜想。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国人健康手机号》书中的总序中指出:“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等什么?等不舒服,医学术语叫‘症状’。有了不舒服才上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等什么?等病人就诊。医院的传统模式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这两个‘等’,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很无奈……”
我们等着生病,医院的医生等着病人来,时刻准备着消灭疾病。我们和医生私下已经达成某种默契,疾病预防——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被有预谋地跨越过去了,健康被我们和医生合谋暗算。那些原本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在前面等着,露出狰狞的面容。我们不禁无奈地发问,这,到底是谁的意愿?我们在以为是正确的路上执行了一条错的程序,却找不到事件的元凶。
医生真能消灭疾病吗?当某些细菌、病毒在我们的身体里疯狂复制时,白衣天使们目前还无力彻底删除它们,或者删除的同时却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损伤。《你还在看西医吗?》的作者梁锦华在书的自序中指出:“在这漫长20载行医岁月的前段,除了定时与患者在诊疗室互动外,还不时遇到病患的各种疑难、痛苦、死别,也逐渐体会到现行医疗方法,大多数只是消极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我们的贡献,只在于短暂解除症状、控制病情或急救抢回生命(不管后续如何)。”
健康,就这么和我们擦肩而过。不得不承认,越位的等待,是当今国人在健康观念上的一种错位。
在地球人都知道的医疗现状下,当“上医治未病”还停留在理想状态的时候,在健康观念上,我们真的需要一段急行军,让我们的健康观念能够IN。毕竟,生命属于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其过程是不可逆的,健康要趁早。不要等到疾病已经覆水难收的时候,才会想起健康的温柔。科技以超出我们想象力的速度一路狂奔,让我们的平均寿命一再提高,我们不仅要活着,活得更长,更要活得有质量。健康地长寿的梦想,靠我们自己才能照进生活的现实。
关键词:健康的道与术
焦点:养生和防病
健康书的市场到底有多繁荣?有人把它比作当今的房地产市场,充满泡沫。泡沫也是繁荣的一部分,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当你走近了,仔细看过之后,不禁感叹,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健康书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按照年龄,从还没出生一直到耄耋之年全部囊括:胎教、婴幼儿、孕妇、青少年、青年、中老年;按饮食:保健食谱、滋补药膳、喝水养生;按性别:男性、女性;按疗法:针灸按摩、刮痧、拔罐、排毒、药浴、精油疗法;按保健:健身瑜伽、运动养生、旅游保健、心理调适、美容、瘦身减肥、日常调养,等等无所不包。即使是某一细分种类下的书也是数量众多。这么多的书,可怎么选呢?
与其他类书籍相比,健康类图书有其特殊性,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曾经倒下过却没有定论的书有: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刘弘章等的《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等。他们曾经被媒体成就过,也在一夜间被媒体彻底粉碎。他们究竟是天使还是妖魔?面对这么难分难解的问题,只能说出版社和作者的资质是甄别健康书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媒体的自律和政府的监管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同时要申明的是,健康靠自己与去医院看医生并不矛盾。在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的确需要每个人把好自己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把好关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医学常识做指导。相信科学,而不是旁门左道。尊重科学也包括承认科学的局限性,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健康书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健康的道和术。
道即身体工作的原理,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它把身体看作一个系统,从宏观辩证看待身体。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气血、经络、骨骼、脏腑、免疫力等。气血充足,利于全身的经络通畅,脏腑才能得到涵养而功能强健,这样,身体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疾病被挡在外面,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反之,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受损,则疾病进健康退。明白了身体运作的原理,才知道如何保养好身体,避免做损伤身体的事,如,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我们的健康没有与越来越舒服的生活同步,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心的失衡。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会直接导致身体产生疾病。《拥有健康心灵》一书指出:“恐惧使你忧虑,忧虑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胃部的神经,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异常。因此就很容易得胃溃疡……胃溃疡症状,通常会根据你的情绪紧张程度而发作或消失。”
术即方法,这方面的书由于可操作性强,数量较大。关于健康之术的书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是围绕着健康和疾病展开,所以,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两大方面。与养生保健相比,预防疾病的书相对好选。毕竟医学名家和这方面有资质的出版社数量有限。养生保健的书也可以看作生活方式指导书,主要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由于人体个体差异较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尽信书也会陷入另一种迷信。
翻看这些关于健康的书,了悟其中关于健康的理念、方法、技巧,只能给我们以健康的参考,真正做到健康,还要靠我们自身的醒悟,身体力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健康圣经,健康首先要靠我们自己,才能真正靠得住。关爱自己身体的疾苦是我们一生的持久战,绝非一时生了病的应急,应将健康进行到底。健康,是为了有更高的生命质量,虽然,生命的意义远不止健康,但,如果没有健康,如果只有亚健康,如果疾病缠身,一切又从何谈起呢?又有什么能让我们找寻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满大街的按摩店、理疗店、健身中心、美容中心,进去还是不进去;各种风味的餐厅,吃还是不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买还是不买,到底该买哪种。纠结,这可真是个问题。用牺牲健康换来想要的一切,用得到的一切却换不来健康。物质日益丰富,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失眠、抑郁、亚健康。还有更多的人每天纠结于各种健康指标,与测量仪器为伍,与各种药片为伴。这样的生活,谈何生活的质量。想要逃离这样的生活,重拾健康,要将曾经的健康找回来。然而,岁月却无情地嘲笑道,关于健康,你来得有点晚,你已经OUT了。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健康IN呢?
错位的健康观念:等着生病
看看电视养生节目上的那些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因为彼时潜伏在身体里的种种疾病,此时已经开始发作,已经在困扰着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而更广大的年轻精英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那些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在乎的健康问题。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等着去做,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关心这些事儿,有病去医院,有医生呢。关于健康这件事,与我无关。在有意义的奔忙中,健康被挤进了墙角,成了没人惦记的弃儿。医院和医院里面的医生似乎成了健康的救命草。现实状况真的像我们一厢情愿想象的那样吗?医院和医生真的靠得住吗?药到真的能病除吗?现实已经一脸沧桑地告诉我们,关于健康可以靠医生和药物这件事,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妄想或者猜想。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国人健康手机号》书中的总序中指出:“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等什么?等不舒服,医学术语叫‘症状’。有了不舒服才上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等什么?等病人就诊。医院的传统模式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这两个‘等’,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很无奈……”
我们等着生病,医院的医生等着病人来,时刻准备着消灭疾病。我们和医生私下已经达成某种默契,疾病预防——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被有预谋地跨越过去了,健康被我们和医生合谋暗算。那些原本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在前面等着,露出狰狞的面容。我们不禁无奈地发问,这,到底是谁的意愿?我们在以为是正确的路上执行了一条错的程序,却找不到事件的元凶。
医生真能消灭疾病吗?当某些细菌、病毒在我们的身体里疯狂复制时,白衣天使们目前还无力彻底删除它们,或者删除的同时却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损伤。《你还在看西医吗?》的作者梁锦华在书的自序中指出:“在这漫长20载行医岁月的前段,除了定时与患者在诊疗室互动外,还不时遇到病患的各种疑难、痛苦、死别,也逐渐体会到现行医疗方法,大多数只是消极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我们的贡献,只在于短暂解除症状、控制病情或急救抢回生命(不管后续如何)。”
健康,就这么和我们擦肩而过。不得不承认,越位的等待,是当今国人在健康观念上的一种错位。
在地球人都知道的医疗现状下,当“上医治未病”还停留在理想状态的时候,在健康观念上,我们真的需要一段急行军,让我们的健康观念能够IN。毕竟,生命属于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其过程是不可逆的,健康要趁早。不要等到疾病已经覆水难收的时候,才会想起健康的温柔。科技以超出我们想象力的速度一路狂奔,让我们的平均寿命一再提高,我们不仅要活着,活得更长,更要活得有质量。健康地长寿的梦想,靠我们自己才能照进生活的现实。
关键词:健康的道与术
焦点:养生和防病
健康书的市场到底有多繁荣?有人把它比作当今的房地产市场,充满泡沫。泡沫也是繁荣的一部分,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当你走近了,仔细看过之后,不禁感叹,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健康书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按照年龄,从还没出生一直到耄耋之年全部囊括:胎教、婴幼儿、孕妇、青少年、青年、中老年;按饮食:保健食谱、滋补药膳、喝水养生;按性别:男性、女性;按疗法:针灸按摩、刮痧、拔罐、排毒、药浴、精油疗法;按保健:健身瑜伽、运动养生、旅游保健、心理调适、美容、瘦身减肥、日常调养,等等无所不包。即使是某一细分种类下的书也是数量众多。这么多的书,可怎么选呢?
与其他类书籍相比,健康类图书有其特殊性,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曾经倒下过却没有定论的书有: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刘弘章等的《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等。他们曾经被媒体成就过,也在一夜间被媒体彻底粉碎。他们究竟是天使还是妖魔?面对这么难分难解的问题,只能说出版社和作者的资质是甄别健康书质量的重要方面。而媒体的自律和政府的监管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同时要申明的是,健康靠自己与去医院看医生并不矛盾。在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的确需要每个人把好自己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把好关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医学常识做指导。相信科学,而不是旁门左道。尊重科学也包括承认科学的局限性,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健康书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健康的道和术。
道即身体工作的原理,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它把身体看作一个系统,从宏观辩证看待身体。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气血、经络、骨骼、脏腑、免疫力等。气血充足,利于全身的经络通畅,脏腑才能得到涵养而功能强健,这样,身体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疾病被挡在外面,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反之,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受损,则疾病进健康退。明白了身体运作的原理,才知道如何保养好身体,避免做损伤身体的事,如,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情绪与健康关系密切。我们的健康没有与越来越舒服的生活同步,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心的失衡。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会直接导致身体产生疾病。《拥有健康心灵》一书指出:“恐惧使你忧虑,忧虑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胃部的神经,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异常。因此就很容易得胃溃疡……胃溃疡症状,通常会根据你的情绪紧张程度而发作或消失。”
术即方法,这方面的书由于可操作性强,数量较大。关于健康之术的书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是围绕着健康和疾病展开,所以,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两大方面。与养生保健相比,预防疾病的书相对好选。毕竟医学名家和这方面有资质的出版社数量有限。养生保健的书也可以看作生活方式指导书,主要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由于人体个体差异较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尽信书也会陷入另一种迷信。
翻看这些关于健康的书,了悟其中关于健康的理念、方法、技巧,只能给我们以健康的参考,真正做到健康,还要靠我们自身的醒悟,身体力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健康圣经,健康首先要靠我们自己,才能真正靠得住。关爱自己身体的疾苦是我们一生的持久战,绝非一时生了病的应急,应将健康进行到底。健康,是为了有更高的生命质量,虽然,生命的意义远不止健康,但,如果没有健康,如果只有亚健康,如果疾病缠身,一切又从何谈起呢?又有什么能让我们找寻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