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养成教育,简单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它将影响孩子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庭教育;良好习惯;自信;积极向上;乐于助人
养成教育,简单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它将影响孩子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孩子自信的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孩子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对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不自信。有的家长无意识地喜欢给孩子当头一棒:“不行,你那么矮”、“不行,你还小”、“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也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有位心理学家,一次看到两位年轻的女性在一起。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另一个相貌平平。然而不知怎的,他总觉得那个相貌平平的女性,要比那个美丽漂亮的女性更有魅力。这个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好奇。他找机会分别和这两位姑娘交谈了一番,结果发现:这个美丽的姑娘,小时侯在家不被父母尊重,上学被老师否定,等到上班又常遭领导的批评,因此她一直处于一种自卑的人生状态之中。而那个有魅力的女性,成长于一个民主、乐观的家庭,父母不断地给予她肯定和鼓励,教育她对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她建立起人生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自信。
二、孩子积极向上的习惯
每个人都驾驭着自己的生活之舟,都想躲避不幸的暗礁,可有时不幸的出现真的令人措手不及。面对不幸,以不幸为动力,冷静而又现实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明智之举;面对不幸,难以自拔这也无可厚非。可如果把不幸当做一把伞,来逃避责任,来否认自己的错误,来希求别人的同情,无形中又会给自己的生活涂上了灰暗的一笔。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在向一位父亲叙说完他的孩子的表现后,这个父亲连声道歉后,叹了口气,“我是个离了婚的人,又忙于生计,又摊上这么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已经很不容易了。”试想,这样的父亲怎么能教育孩子乐观向上呢?孩子们眼里的不幸,往往指的是父母离异、家庭残缺、隔代抚养、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他们其中有的人往往把这些当做不完成作业的理由,不关心集体的借口。我还需要别人的关心呢,我能照顾谁?
三、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
孩子在三歲以后,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别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做出痛苦的反应,年龄增长,同情心逐渐增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一个乐于助人并能从自己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得到满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但可能鉴于社会的复杂性,家长怕孩子吃亏,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表现出的是漠然的态度。他们也往往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但给予孩子的却是负面的影响。当某地区受灾需要大家捐款时,他在牢骚;兄弟间需要他做出让步时,他在气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这样的人总有怨言。作为家中的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经有人搞过调查,问幼儿:“你最讨厌什么?”幼儿说:“学习。”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有时他们会提出让大人感到好笑的问题,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吗?”“黄瓜是西瓜的弟弟吗?”父母要保护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但我们的家长这时候往往表现出的是不耐烦,“这孩子怎么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快出去找小朋友玩去吧。”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却不知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动脑好问的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家庭教育。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父母要设法解答,保护其好奇心,培养他们凡事动脑好问的习惯,切不可因嫌麻烦就责怪孩子罗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家庭文化环境对个人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对个人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养成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你的将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家长持久努力。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庭教育;良好习惯;自信;积极向上;乐于助人
养成教育,简单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它将影响孩子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孩子自信的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孩子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对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不自信。有的家长无意识地喜欢给孩子当头一棒:“不行,你那么矮”、“不行,你还小”、“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也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有位心理学家,一次看到两位年轻的女性在一起。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另一个相貌平平。然而不知怎的,他总觉得那个相貌平平的女性,要比那个美丽漂亮的女性更有魅力。这个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好奇。他找机会分别和这两位姑娘交谈了一番,结果发现:这个美丽的姑娘,小时侯在家不被父母尊重,上学被老师否定,等到上班又常遭领导的批评,因此她一直处于一种自卑的人生状态之中。而那个有魅力的女性,成长于一个民主、乐观的家庭,父母不断地给予她肯定和鼓励,教育她对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她建立起人生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自信。
二、孩子积极向上的习惯
每个人都驾驭着自己的生活之舟,都想躲避不幸的暗礁,可有时不幸的出现真的令人措手不及。面对不幸,以不幸为动力,冷静而又现实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明智之举;面对不幸,难以自拔这也无可厚非。可如果把不幸当做一把伞,来逃避责任,来否认自己的错误,来希求别人的同情,无形中又会给自己的生活涂上了灰暗的一笔。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在向一位父亲叙说完他的孩子的表现后,这个父亲连声道歉后,叹了口气,“我是个离了婚的人,又忙于生计,又摊上这么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已经很不容易了。”试想,这样的父亲怎么能教育孩子乐观向上呢?孩子们眼里的不幸,往往指的是父母离异、家庭残缺、隔代抚养、家庭条件不好,等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他们其中有的人往往把这些当做不完成作业的理由,不关心集体的借口。我还需要别人的关心呢,我能照顾谁?
三、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
孩子在三歲以后,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别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做出痛苦的反应,年龄增长,同情心逐渐增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一个乐于助人并能从自己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得到满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但可能鉴于社会的复杂性,家长怕孩子吃亏,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表现出的是漠然的态度。他们也往往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但给予孩子的却是负面的影响。当某地区受灾需要大家捐款时,他在牢骚;兄弟间需要他做出让步时,他在气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这样的人总有怨言。作为家中的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经有人搞过调查,问幼儿:“你最讨厌什么?”幼儿说:“学习。”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有时他们会提出让大人感到好笑的问题,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吗?”“黄瓜是西瓜的弟弟吗?”父母要保护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但我们的家长这时候往往表现出的是不耐烦,“这孩子怎么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快出去找小朋友玩去吧。”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普遍,却不知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动脑好问的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家庭教育。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父母要设法解答,保护其好奇心,培养他们凡事动脑好问的习惯,切不可因嫌麻烦就责怪孩子罗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家庭文化环境对个人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对个人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养成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你的将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家长持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