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好,又到了国学讲堂的时间啦。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个关于养宠物的故事。你养过宠物吗?你知道怎样饲养宠物才能让它们开心吗?答案就在本期的文章中,我们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sháo)》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昔:过去,从前。 止:停留,栖息。
御:用车子迎接。 脔:碎肉。
觞:古代的饮酒器具,这里作动词,指敬酒。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王用车子将它接到宗庙中,给它敬酒,为它演奏《九韶》,准备了牛、羊、猪的肉给它作食物。海鸟于是头晕目眩,忧伤悲愁,一块肉也不吃,一杯酒也不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王这是用养自己的方法在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在养鸟啊。
这篇文章出自《庄子·外篇·至乐》,讲述了鲁国国君喜爱一只海鸟,百般供奉讨好却最终将鸟害死的故事。海鳥的生存环境是波涛翻滚的大海,是蔚蓝无垠的天空,在那里它才能自由快活地生活。鲁王的爱鸟之心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用对待人的标准来对待海鸟,以为车马迎接、美酒佳肴、丝竹歌舞等人类喜欢的享受对鸟儿来说也同样适用。但是鸟儿既听不懂美妙的音乐,也不能吃肉喝酒,只能在对新环境的惶恐和失去自由的悲伤中死去。所以庄子说鲁王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用这则故事来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还是以养宠物为例,喜欢养猫,就要考虑到猫的习性和爱好,准备专门的猫粮和玩具等;喜欢养鱼,就要针对性地准备好相应的鱼缸和水环境,购买合适的鱼饲料。不然,不仅养不好宠物,更会给它们带去痛苦。其实不光是养宠物,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到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不能凭着自以为是的想法就盲目行动。不然,只能像鲁王那样好心办坏事,得不偿失。
在中国历史上,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利用这些规律来为人类造福的事例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两个关于治水的故事,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转危为福,把汹涌肆虐的水灾变为灌溉良田、提供航道的“黄金水道”的吧!
禹是上古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带领人民平息了危害四方的洪水,使人们得以开垦农田、安居乐业,奠定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基础。
其实禹的父亲鲧(gǔn)也曾奉帝尧的命令治理洪水,但他的方法只是四处围堵,想把洪水困在一处。孰料他越是堵截,洪水越是肆虐。鲧治了九年仍未能根治洪水,被帝尧处死,于是禹接下了父亲的未竟之业,立志治平洪水。禹的方法与父亲截然不同,他充分认识到水的特性,水是流动的,也必然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围堵只能让它积蓄力量,造成更大破坏。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疏通淤塞的河道,开辟新的河道,将洪水引开,才能一劳永逸。于是禹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趟河过川,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最终禹成功治理了洪水,继舜之位成为天子,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那里沃野千里、土地丰饶,可灌溉的良田达数百万亩,自古以来便是中华大地的“鱼米之乡”。但其实在战国时代以前,蜀中大地也曾经是一片非涝即旱的土地,有“泽国”“赤盆”之称。这一切的转变都归功于一位传奇人物——李冰,以及他所主持督造的都江堰。
李冰在秦昭襄王末年来到蜀地担任郡守,他亲眼看到蜀地人民饱受水患之苦,决定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在他的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岷江沿岸的地形地势、历年来的江水水位、引水口的位置等因素,作出了合理的安排,这些都是李冰父子经年累月前往当地进行考察的结果。李冰还善于因地制宜,懂得变通,他命人用竹子编成大框,装入鹅卵石,沉入江中,成功地解决了江心水流湍急,不易筑坝的问题。在建造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理论,至今仍被水利学界奉为圭臬(niè)。
都江堰至今仍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和航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李冰本人被蜀人尊为川主,供奉千年。历代帝王对李冰也多有表彰,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学家作出的伟大贡献。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shāng)之于庙,奏《九韶(sháo)》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昔:过去,从前。 止:停留,栖息。
御:用车子迎接。 脔:碎肉。
觞:古代的饮酒器具,这里作动词,指敬酒。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王用车子将它接到宗庙中,给它敬酒,为它演奏《九韶》,准备了牛、羊、猪的肉给它作食物。海鸟于是头晕目眩,忧伤悲愁,一块肉也不吃,一杯酒也不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王这是用养自己的方法在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在养鸟啊。
这篇文章出自《庄子·外篇·至乐》,讲述了鲁国国君喜爱一只海鸟,百般供奉讨好却最终将鸟害死的故事。海鳥的生存环境是波涛翻滚的大海,是蔚蓝无垠的天空,在那里它才能自由快活地生活。鲁王的爱鸟之心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用对待人的标准来对待海鸟,以为车马迎接、美酒佳肴、丝竹歌舞等人类喜欢的享受对鸟儿来说也同样适用。但是鸟儿既听不懂美妙的音乐,也不能吃肉喝酒,只能在对新环境的惶恐和失去自由的悲伤中死去。所以庄子说鲁王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用这则故事来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还是以养宠物为例,喜欢养猫,就要考虑到猫的习性和爱好,准备专门的猫粮和玩具等;喜欢养鱼,就要针对性地准备好相应的鱼缸和水环境,购买合适的鱼饲料。不然,不仅养不好宠物,更会给它们带去痛苦。其实不光是养宠物,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到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不能凭着自以为是的想法就盲目行动。不然,只能像鲁王那样好心办坏事,得不偿失。
在中国历史上,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利用这些规律来为人类造福的事例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两个关于治水的故事,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转危为福,把汹涌肆虐的水灾变为灌溉良田、提供航道的“黄金水道”的吧!
禹是上古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带领人民平息了危害四方的洪水,使人们得以开垦农田、安居乐业,奠定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基础。
其实禹的父亲鲧(gǔn)也曾奉帝尧的命令治理洪水,但他的方法只是四处围堵,想把洪水困在一处。孰料他越是堵截,洪水越是肆虐。鲧治了九年仍未能根治洪水,被帝尧处死,于是禹接下了父亲的未竟之业,立志治平洪水。禹的方法与父亲截然不同,他充分认识到水的特性,水是流动的,也必然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围堵只能让它积蓄力量,造成更大破坏。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疏通淤塞的河道,开辟新的河道,将洪水引开,才能一劳永逸。于是禹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趟河过川,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最终禹成功治理了洪水,继舜之位成为天子,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那里沃野千里、土地丰饶,可灌溉的良田达数百万亩,自古以来便是中华大地的“鱼米之乡”。但其实在战国时代以前,蜀中大地也曾经是一片非涝即旱的土地,有“泽国”“赤盆”之称。这一切的转变都归功于一位传奇人物——李冰,以及他所主持督造的都江堰。
李冰在秦昭襄王末年来到蜀地担任郡守,他亲眼看到蜀地人民饱受水患之苦,决定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在他的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岷江沿岸的地形地势、历年来的江水水位、引水口的位置等因素,作出了合理的安排,这些都是李冰父子经年累月前往当地进行考察的结果。李冰还善于因地制宜,懂得变通,他命人用竹子编成大框,装入鹅卵石,沉入江中,成功地解决了江心水流湍急,不易筑坝的问题。在建造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理论,至今仍被水利学界奉为圭臬(niè)。
都江堰至今仍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和航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李冰本人被蜀人尊为川主,供奉千年。历代帝王对李冰也多有表彰,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水利工程学家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