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制定教学目标时除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更要从数学研究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个纬度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种渗透、动手探究、理解归纳、验证发展等几个不同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应用,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谈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以求与大家共勉。
  
  一、渗透“范围”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知识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实践——纠偏——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在一些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研究范围小,考虑不全面的现象。例如:教学“2、5的倍数特征”时,(以班内学生的学号为暂时研究对象)因为学生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当学号是5的倍数写到黑板上后,学生自然就会将这种经验迁移到5的倍数的特征中来。研究了这几个数后,就下结论:个位上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周。但是我并没有满足于此,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而要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假如我们在教学概念或组织探究规律时总是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草率了事的习惯,以偏概全,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渗透“验证”意识,体验数学思想的严密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最敢于大胆猜想,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在很多时候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猜想就是结论,缺乏严谨的态度。如果他们有了一些验证猜想的方法,是不是会变得仔细、认真呢?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举例的方法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也就是简单的“列举法”,包括“找反例”。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几何证明、列举法、不完全归纳法……这些方法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就会逐渐接触并掌握。但是在小学阶段,是不是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一些探究验证的方法策略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学习验证猜想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的严密性是我们的责任。如:教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法”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所列举各数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学生答: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我逐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究更大数的因数。并引导学生可以用举例的方法来研究。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征的例子,如果没有,说明一开始的猜想是正确的。然后我利用列举法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教师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采用列举、比较等方法从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迁移到求一个数的倍数。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归纳”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严密性与严谨性。当下节课研究2、3、5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应该掌握更多的验证方法,每种验证疗法也应该不断完善。
  
  三、渗透“探究”意识,体验数学结论的科学性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之前,我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前状态进行了解。应该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体积有所认识但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背公式。并且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计算,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这个方法我们没有全面研究过,所以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应该进一步验证。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轻易就相信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操作、体验、举例、分析等方法进行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我们开始的认识现在可以变成结论。虽然同样是一个公式、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
  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达成,而能力目标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达成效果不是显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进行渗透和培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训练和养成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课堂教学将大为改观,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但从教学中的主体与受体、内容与形式,训练与教育等方面简述课堂结构的优化及教材的处理,力图从美学的角度来建构并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和谐 渗透 情商    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调控而使得它在整个立体式的流动过程中取得多重矛盾关系的和谐,使教学程序最大程度地优化,这就必然符合教育美学的普遍认可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美的载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受体、内容
期刊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耗时大、收效小,究其原因,关键是方法欠佳。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了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电池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
期刊
许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辅导都不好开展,即使开展了效果也不佳。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缓慢,教师一叫他们写作文就头疼,不知怎么写,即使提笔写也不知所言,于是马马虎虎写几句交差而已,一个班作文写得好的就是那么几个人。这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期刊
摘要 本文阐述了“简易教学法”的优点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简易教学法”。  关键词 目标简明 内容简约 环节简化指导简要 方法简便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将课上得精彩。殊不知,做法越繁、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就越不理想,只能是教者辛苦,学者更辛苦。学生是云里进,雾里出。那么,怎样才
期刊
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不是浮在文面上,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敢于下“矿井”,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矿泉水”。做到打井出水、出油、出宝。因此,抓重点词句,运用词句的丰富的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启迪学生心扉,升华学生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生抓重点词句,品文章蕴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词句悟理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控诉段政府的倒行逆施,为了记念“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而怀着悲愤与沉痛的感情所写的文章。在结构上,鲁迅先生不从刘和珍写起,正是由这种强烈的感情交错所决定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鲁迅先生这一句话就流露出他的深思,中外反动派狠毒的子弹,爱国青年抛洒的热血,给幸存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革命应该如何迎接更大的风暴到来?应该探求怎样的方法来取得斗争的胜利?…
期刊
当前,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校语文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遵从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师“本”教育。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期刊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而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源泉。  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认为我们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多抄抄写写,却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潜力没有被挖掘,也就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一“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作为一名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扭转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  关键词 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道德修养    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细致而繁重的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都要靠教师的辛勤培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教师的劳动中,
期刊